|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刘志彪:把脉中国实体经济之病,建言振兴实体经济之策
点击:  作者:刘志彪    来源:群学书院  发布时间:2017-04-21 10:35:59

 

1.webp (6).jpg

 

      2017年4月15日,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志彪教授做客永慕庐群学书院,在第四十八期永慕庐论坛“群学肄言”上发表讲演,把脉“虚实”之间中国经济,建言振兴实体经济之策。在他看来,当下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实体不实、虚拟太虚”。

 

      一、很多人根本没明白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是虚拟经济?

 

     “脱实向虚”成为近几年的流行词汇,资源和资金快速向虚拟经济流动,由此带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危及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学校园就是一个风向标:毕业生们对金融行业热情持续高涨,却很少有人愿意在制造企业中就业,房地产越来越热,成为茶余饭后不可避免的话题,还有诸如“万科-宝能收购大战”之类的“实体”与“虚拟”斗争,都反映了中国现如今实体经济的遭遇。

 

      其实,很多夸夸其谈的人都没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实体经济”,什么才是“虚拟经济”?在我看来,划分二者的标准事实上是经济活动的性质。

 

      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提供有用的消费和服务的活动,就是“实体经济”活动如果不是创造财富,而仅仅是分配财富,并且整个活动过程不增加财富的总量,也不能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生产和消费服务的产品,那么这就是“虚拟经济”活动。

 

      举大家最熟悉的行业——房地产为例:如果房子的建造和购买最终目的是为了居住,那么这个活动就属于实体经济,因为“住”是人类的消费品,属于人类的财富而如果这个房子被建造之后不是用来居住,而是被当成一种炒作的媒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炒房子”,那么这个活动就是虚拟经济。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组对应的概念:真实经济”和“泡沫经济”。简单说,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上相适应的部分叫真实经济,而产能严重过剩的部分则属于泡沫经济。不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既有真实的部分,也有泡沫的部分

 

      举个例子,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开始以“将牛奶倒入大海”为标志,而在作为实体经济存在的牛奶生产活动中,牛奶的生产和需求相适应的部分是真实经济,但是因为那些无法被卖掉的牛奶的部分存在,这种农业活动也同时具备了泡沫经济的成分。

 

      现如今,中国的钢铁、水泥、建材、煤发电、火力发电等部门,皆因为产能过剩,导致了严重的泡沫经济问题。如果这些部门和企业的比例过高,那么必然会造成国家经济的垮台。也就是说,实体经济一旦过度发展,同样也会引起金融危机。

 

1.webp (7).jpg

      主持人,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半城读书会创始人朱虹

 

二、中国实体经济病在哪里?——“实体不实”

   

    所谓实体不实,主要是三方面:

 

    1)中国实体经济达不到与之投资相适应的社会平均利润率

 

    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率过低,脱离了取得等量投资和等量回报的社会规律的制约。在制造业中,很多企业表示,一年的努力,实则都是在为银行打工,除了利息,所剩无几。各种各样的税费,高昂的利息代价,使得它们无法生存,于是不少企业家选择结束事业,放弃这场游戏。

 

     (2)中国的实体经济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中国很多生产部门,生产能力过剩的程度都在一半以上,一半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供给过大,价格过低,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利润率。于是,民营企业关门倒闭,很多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维持。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依靠贷款维持,那也造成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循环不畅”局面。

 

    所谓“循环”,是指老百姓把资金存进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的生产一部分成为工资又重新进入银行,一部分成为商品通过市场转换为货币,取得利润再进行生产,这是正常的循环过程。

 

    但是,一旦在生产变现为货币的步骤出现问题,也就是由于产能过剩,使部分产品无法在市场流通,只能进入仓库,而阻碍了再生产的进行,企业为了不倒闭继续向银行贷款,用老百姓的存款生产再次进入仓库的产品,周而复始,银行的钱都贷给了企业,老百姓拿着存款单却取不出钱,那么“循环不畅”的问题就出现了。

 

    如若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此循环,最后的结果只有四个字:金融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只能向中央银行进行再保险,由中央银行借钱给其它银行,而中央银行的钱除了正常的运转盈利,只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保证资金来源,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整个经济垮台。

 

    3)创新能力和供给质量堪忧

 

    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新的问题却也产生:很多本土企业的产品,根本够不上本国老百姓对质量的要求。去年一年,中国老百姓在国外的消费支出达到了五千亿美金。

 

    老百姓愿意出国消费,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大量遗弃在仓库,本土企业逐渐崩溃,经济也就无法正常循环。问题出在哪里?国产商品的创新能力弱,有些质量不如人意。本质问题是什么?少数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还不能够供应。

 

    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产品生产无法满足需要,而这种需要不足的病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与整个国家机器设备运转有关的神经系统部分,也就是控制功能环节的所有产品质量都不够高,被称为患了“神经病”;其二,整个国家机器设备生产的动力部分也陷入窘境,被称为患了“心脏病”。

 

1.webp (8).jpg

 

讲演现场座无虚席

 

    三、虚拟经济病在哪里?——“虚拟太虚”

 

    虚拟经济部门,本来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现在却陷入不可自拔的“自我循环”。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方面:

 

    1)国家真实利率过高

 

    银行挂牌的贷款利率与企业实际拿到的贷款利率差距很大。民营和中小企业拿到的利率过高,负担变得沉重,即使是被扶持的国有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在很多境外的银行把自己的闲置资金拿到中国投放,单是回收的利息差额就可以使其获得很高的利润。

 

    2)人民币汇率高估

 

    人民币的管制近来变得更为严苛,为了阻止人民币汇率持续下降情况的发生,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人民币汇率高,出口便十分困难,进口变得容易,这是最直接的影响。

 

    3)资产价格普遍处于高位

 

    无论是股票、房地产、邮票、艺术品等等,只要是可以进行炒作的资产,价格都很高。在这里要特别说明股票的问题。股票的价格不是由它到底是100块还是50块来决定的,即使是3块钱它的价格也可能很高,因为它是按照盈利除上价格来计算市盈率的,市盈率越底,股票价格越便宜,这是一般情况。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不是要用什么办法将它打压下来,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

 

    4)债务率过高

 

    中国现如今负债总额已经接近200万亿,其中企业部门负债100万亿左右,其余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居民等全部加起来不到100万亿。可见,中国现如今负债率最高的、实体经济泡沫最大的是企业部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中国每年创造的GDP增长额几乎全部用来支付因负债而产生的银行利息,如此看来,实体经济怎能不空心化呢?

 

     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第一,国有企业负债在企业部门负债总额100万亿中占有70%,可以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这些国有企业有很多是地方政府组建的融资平台,其下存在着很多被隐匿的地方政府债务,甚至连PPP都成为了新的藏债模式。因此,中国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能由国有企业开始,也可能由这些地方政府组建的融资平台开始。

 

1.webp (9).jpg

 

门外挤满热心听众

 

    四、虚实不平衡,是个大问题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过去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的供给能力都不是十分乐观,于是国内的投资能力比较有限,储蓄率水平也比较低,这时的中国经济呈现资本短缺和商品短缺的“双短缺”现象。

 

    而现在,中国面临着完全相反的问题,即资本过剩和商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度,然后就是资本过剩,可以表现为大量的生产能力不能够发挥作用,大量的资金没有投资方向而无处安放,这就是所谓的“双过剩”。

 

    伴随“双短缺”向“双过剩”转变过程的,还有严重的资产短缺和泡沫经济。在这个阶段,就非常容易出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

 

    所以,当下国家的发展任务不应再是努力增加生产能力,而是要联动解决资本和商品的“双过剩”,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优质资产的供给。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从“双短缺”到“双过剩”的转变,在宏观政策上依旧拼命扩大生产能力,要求地方部门追求GDP,这事实上是一个重大的宏观决策失误,不是把资源投入到创造优质资产,供应民众投资的领域,而是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来一味追求GDP。

 

1.webp (10).jpg

 

讲演现场

 

    五、建设资本市场,就是建设法治国家

 

    此外,中国目前间接融资为主的结构,除了导致融资难、融资贵以外,也造成了企业的高负债和高风险。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即向银行融资,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企业。而所谓直接融资,则是直接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比如发行股票和债券。

 

    我以地方政府的负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商业贷款,短期资金长期使用。这种间接融资,导致地方政府通过抵押房地产和土地来解决资金问题,于是地价房价高且浮动较大,在极易泡沫化的同时也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

 

    可以说,如果可以解决融资结构问题,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话,那么这不仅会带动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从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局面,甚至内需不振、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解决融资结构问题事实上是一场重大的革命,因为法律体系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且最好以案例法而非成文法为主,这一点已经得到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因此,建设资本市场,就是建设法治国家。

 

1.webp (11).jpg

 

永慕庐前慕书香

 

    六、振兴实体经济刻不容缓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曾经在全国“两会”上提过振兴实体经济的九条建议:

 

    1)用一切办法解决实体经济盈利回归均等化问题,这是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的信号。要坚决抑制虚拟经济尤其是房地产业过旺、过火趋势,让实体经济企业能够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要开放民营企业进入银行的政策,自由竞争,同时政府加强管制。这是实体经济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更是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

 

    2)鼓励制造企业通过社会兼并增加集中度,提高他们调控价格的水平。主要利用竞争政策、环保政策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产能过剩,通过资本市场鼓励产业内的优势企业收购兼并,增加制造业企业集中度,增加其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

 

    3)稳定民营和外资企业的预期,构建法治化市场营商环境,增加外资、民资等实体经济企业的投资信心,遵守过去给予的优惠政策的承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鼓励企业在经济周期底部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同时,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在成本较低的经济周期底部阶段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5)提倡工匠精神。实施“品牌中国”战略,大张旗鼓地表彰中国制造业中为国争光的各类品牌企业、优秀企业家,对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设立“中国工匠”的表彰制度。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业的顶梁柱,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必须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中技术工人的待遇,实施首席技工制度,并鼓励他们持有企业的股份,跟企业共命运、同成长。

 

    6)降低民营的负担,尤其是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同时要打破一切为民营企业制造的人为的进入壁垒。

 

    7)一带一路构建中国企业为主的价值链,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在开拓内需中形成国家价值链。

 

    8)建立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创新驱动的必要前提。尽快实施严厉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法治,坚决打击各种名义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激励制造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投资,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9)大力扶持和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把一些优秀的大学改造为职业技术大学,对它们实施比“211”大学更加倾斜和优惠的政策扶持力度,而不是让办学水平较低的“三本”院校转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演讲: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志彪教授文字整理 李霁雯图片视频 刘青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