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一个政党的发展观和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来自于共享,更来自于共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使改善民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各种“肠梗阻”现象,深化政策执行过程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减少政策代理的层级和扭曲的空间,促进人民群众对政策信息的精准了解,真正发挥政策的正能量,把好事做好。
■ 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中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解决民生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带动投资、增加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
■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根本不动摇,通过发展打牢民生的基础。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抓好民生这个为政之要,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生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此,我们编发这组文章从不同方面予以解读。
牢牢把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新境界,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唤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激励亿万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体现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一个政党的发展观和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织牢民生保障网、推进共建共享发展等方面打响一系列战役,书写了社会主义大国改善民生的崭新篇章。
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2013—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40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效最明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2015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吹响了向贫困发动总攻的“冲锋号”。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幅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去年中央和省两级投入超过10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增长43%,省级扶贫资金投入增长56%。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责任,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多措并举,扶贫攻坚战成效显现,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
民生保障网织密织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深化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改革,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就业保持平稳。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就业工作,就业形势连年好于预期,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近年来最低。教育更加公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超过4%,2016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收入持续增加。2013—2015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8%和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长保持同步。社保覆盖面扩大。国家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看病更加方便。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明显改善,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的政策体系,符合规定的省内异地就医可直接结算。居住不断改善。2013—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成超过1800万套,特别是棚户区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综上所述,民生领域“难点”开始破解、“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推进共建共享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来自于共享,更来自于共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使改善民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共建共享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把做大的“蛋糕”分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级政府还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举措,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创造条件。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重要内容,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更加关注增进老百姓的获得感。一是在设计和制定促进共享发展的各项政策时,要高度重视精准识别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注重瞄准机制建设,突出政策的精准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巨大,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有着很大差异。即便是同样一群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和不同情境下,往往也表现出差异化的需求。我们制定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努力避免简单施策。一方面,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发展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为深入分析和精准识别差异化的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政策组合,提供多样化的政策菜单,将粗放单一的政策转换成精细化政策包,以适应和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二是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时,要特别注意政策之间的协同和配套,要打出组合拳,提高政策之间的耦合度,织密政策之间的耦合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建设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系统性是政策设计和执行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单项突进的政策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走向政策目标的反面。比如说,我们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时,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保障对象参与社会、劳动自立的政策设计,最低生活保障就有可能导致保障对象的制度依赖,出现所谓“养懒汉”的情况;如果没有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终也将不堪重负。三是要高度关注政策资源传递的体制和机制因素,关注其递送过程,努力做到顶层设计与落地生根的统一。一项政策只有很好地落地,将资源有效地传递到需求者那里,才能增进需求者的获得感。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大量的促进共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各种“肠梗阻”现象,深化政策执行过程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减少政策代理的层级和扭曲的空间,促进人民群众对政策信息的精准了解,真正发挥政策的正能量,把好事做好。四是要高度重视发展专业化的政策效果评估。共享发展不是口头说说的,关键要看政策效果,要看老百姓的获得感如何。只有老百姓看得到、拿到手的红利,才是真实可感的红利。大体而言,施政是一个从政策设计、执行、反馈到改进的持续过程,其中科学评估和正确反馈是促进政策不断完善、改进政策效果的关键环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项政策,除了其预期达到的功能之外,还都存在没有预期到的潜功能,其中甚至有与政策预期功能相悖的反功能。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和分析,是扩大政策正功能、识别政策潜功能、纠正政策反功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评估老百姓获得感的必要之举。
深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抓紧补齐民生短板。一是要抓紧消灭贫困这块短板,实现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脱贫难度非常大。虽然我们可以借鉴此前积累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更需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更加精准的脱贫攻坚工程,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特别是要加大和优化投入,落实脱贫责任制,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落到实处,务必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要织密织牢最基础的社会安全网,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这块短板。特别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面向全体居民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体系;要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有效防范人民群众的疾病、年老和各种意外风险;要抓紧落实《“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以涵盖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核心,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总体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三是要着力优化社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补齐社会结构失衡的短板。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要有效执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稳步推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
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研究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六个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次会议研究的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小事,其实不然,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为民思想。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如果各级地方政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或主要关注点单纯放在增长速度上,经济工作的重心、政策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保持一个本地区的底线增长速度上,则是片面的。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更多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还是单纯从加快增长出发,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涉及如何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系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单纯追求速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目的是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产品的需要。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通过发展奠定实现党的宗旨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体现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的重大思想。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思想上、行动上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中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解决民生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带动投资、增加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我国新的增长点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潜力巨大。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比如,我国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是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的地方为了自己一方水土的干净,就不准养猪了,一禁了之,不是办法。既发展好畜禽养殖、满足老百姓吃肉的需要,又处理好污染、满足老百姓对优良环境的需要,不是没有出路。目前我国一些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环保企业、新能源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在此基础上提纯生物天然气,已经摸索出一条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全国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粪污38亿吨,看起来是污染源,处理好了就是重要资源,可以变废为宝。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生态效益、民生效益,也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带来经济效益,带动经济增长。其他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了都具有这样的效果。
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是补供给侧的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什么是短板,满足不了需求的供给就是短板,就是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老百姓需要清新空气,就要治理散煤取暖从而减少冬季污染物排放,这就要从源头上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并用于冬季取暖;老百姓需要优良的环境,就要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问题,就要建设垃圾处理设施,这就要从源头上推行垃圾分类,对垃圾进行减量化,扩大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的供给;老百姓需要清澈的水源、干净的耕地,就要解决畜禽养殖等带来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这就要在源头上解决畜禽养殖粪污的资源化、清洁化处置问题,扩大沼气及其生物天然气提纯设施的供给;老百姓需要安度晚年,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就要在源头上解决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问题,扩大品牌化、网络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及其职业化护理人员的供给;老百姓需要租期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就要在源头上解决住房租赁市场混乱、房价过快上涨问题,扩大租赁市场房源和一、二线城市住宅供给;老百姓需要安全的食品,就要在源头上强化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扩大安全食品供给,等等。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从满足需要出发形成的供给,是有效供给,不会形成过剩产能,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完全吻合的。
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只这六个,解决这六个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这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是要给各地区各部门、给全党做个示范、打个样,究竟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做好经济工作,如何更科学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如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向党中央看齐,树立更多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及其工作机制,就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积累矛盾。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使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人民满意、百姓认同。
民生工作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为
学习时报社副总编辑 杨英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他强调,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作为。首先,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找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发挥好政府的保障能力和政策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效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从生产领域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解决好民生问题,决不能虎头蛇尾。
抓民生还要量力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工作,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解决民生问题,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为。
虽然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工作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因此,做好民生工作,既要有热情、有担当,还要实事求是。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国情脱离实际,提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甚至开空头支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脱贫奔小康,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同样,做好其他各项民生工作,也要扎扎实实,切忌好大喜功,把民生工程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根本不动摇,通过发展打牢民生的基础。同时,要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我们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某个阶段某个时期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普京警告“有人采集俄公民生物资料”,背后是美国的惊天大阴谋?
2017-11-04蔡启璧:新中国建国以来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及现状——谁说毛泽东时代的民生清贫?那是勒紧裤腰带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基!
2017-01-11•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