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热火朝天地搞“双一流”大学建设,这是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高大上”工程。因此,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板是什么样子,中国所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就相当热烈,也相当有价值。
笔者以为,进行这样的讨论,首先要明确如下几个基本的逻辑前提:
其一,“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作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人们一种感觉与感性上的认知,这就同“一流人物”一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有不同的评价与评判标准,既不能统一尺度,更不能绝对化。这是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生活复杂性的必然结果。个体的人是这样,作为一个教育单位的大学同样也是这样。
其二,中国不能简单地照搬
中国提出搞“双一流”,显然有明确目标参照,这里面有追赶看齐的意思。众所周知,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实就是西方的一流大学,所以,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西方标准。现在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 “世界一流大学”标准体系琳琅满目,这些东西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当然要据此借鉴吸收,这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又不能照搬照抄。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贻害无穷,这已经为上百年来中国各种社会实践所广泛证明,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搞“双一流”建设不可须臾脱离或忽略这条宝贵的经验。
其三,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认知体系
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国的任何事情,自己没有尺度而让别人来给划尺度,那是完全不行的,“双一流”建设也是这样,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指标体系,并使这个评价体系与西方大学评价体系并驾齐驱、各擅胜场。这也就是说,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是要明确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内涵。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骄傲地宣称,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的,而不是任何别的国家的;这样大学既具有强烈的中国属性,但同时又在世界上拥有相应的地位,与世界其它一流大学相比较,各有短长、各有千秋。
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内涵应该有哪些呢?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统一”和“三个体现”。
第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大学的根,任何一所中国的大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这样;它所培养的人主要是为中国服务,为中华民族做贡献,而不能简单地充当出国留学预备学校,或者外国高素质国际劳动力的训练场。曾有一所中国大学校长公开宣称,他们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要学生成为中国公民,而是要把学生培养为世界公民,说白了其实就是西方公民。坦率地说,这样的大学,对国家、对民族没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意义不大,这种类型的大学只能成为中国大学中的另类。而这样的另类不应该也不可能引领中国的大学教育。引领中国大学发展的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应该是民族的,民族特质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的第一特质。
当然,仅仅具有民族特质是不够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还应同世界有广泛的联系,在世界多样化的大学群体中独树一帜,成为一抹独特的风景,其模式、经验、举措、成果等各方面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在进行中华文化最集中、最高端表达的同时,也代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达,从而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大学是学术的高地,“世界一流大学”更是世界性的学术高地,但中国政治与社会的独特性,决定中国的大学又必须是政治的高地,越是一流大学,越要在政治上十分突出,越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价值的高端与高效的载体。过去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句话所反映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培养资产阶级的叛逆,而是培养资本主义的新力量。中国的一流大学也不能培养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模式的掘墓人,必须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这是不可动摇的办学方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本着这样的基本方向,而不能有别的任何其它方向。
第三,职业导向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要义,“世界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人才,也培养一流的人才。而所谓一流的人才,就总体而言,都是一些全面而均衡发展的人,越是卓越的人才越具有这样的特征。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大学又不能不表现出鲜明的实用性与突出的功利性,学校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能就业、就好业。现在,就业水平的高低差不多成了衡量中国大学水平最直接也最过硬的指标。可以预计,在中国现如今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高水平就业与高水准就业的大学,否则,在中国就根本当不起这一名号。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导向就必然要成为中国一切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导向。
既要以职业为导向,又要贯彻全面发展,这里面事实上存在两个逻辑,其中一个代表着实践方向,一个体现着理论逻辑,但理论逻辑并非总能同实践方向耦合谐振,这是事物发展的常态,这就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使之达成哲学上的统一。
“三个统一”之下,于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以下三个具体的体现:
一是体现在制度上,任何一所中国大学都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大学居于核心地位的状况不但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强化,这是中国大学制度的根本方面。任何有关去行政化的批评批判,都不能指桑骂槐地指向这个制度。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制度构架,决定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模式与基本面貌迥异于西方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体现在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根本指针,中国的大学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展现这一性质,除上述制度层面的安排外,在教学安排上,还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教育培养所必须的内容,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在教育管理上,大学里的各级共产党组织就必须得到加强与巩固,整个学校的行政管理就必须得到加强而不是减弱,西方所谓“大学独立”的理念与做法,在中国行不通,也没有存在的空间。
三是体现在功能上,在“传道、受业、解惑”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构架中,“传道”始终居于不可动摇的首位,这是中国大学效益效率突出指向。建立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评估评价体系,第一位的指标就是这个指标,而不能简单地以获得多少科技奖项,发表多少论文,以及拥有多少院士等来衡量,越是一流大学,越应该在这方面突出鲜明。这就决定中国大学教育要始终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度当作第一要务,把价值观教育当作大学教育的核能功能。
总之,政治要求将始终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位的要求,而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尤其要突出这一点;
上述“三个统一”、“三个体现”构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内涵。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内涵”在中国的一些大学中呈日趋淡化、软弱的不良倾向,在一些大学管理者的思维框架中严重缺失,一些人以“大学去行政化”为噱头,削弱中国大学制度中党委领导的政治合法性,甚至有人公开主张,一切政党都退出大学,把中国政治的焦点问题引入到大学建设中来,干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轨迹。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良倾向。
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确把握中国内涵,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败。在顺序上,笔者以为,首先要做好中国内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培育其世界性,在中国内涵没有得到较好实现的时候,盲目追求世界性,往往要导致拔苗助长,导致畸形发展。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因为拔苗助长而导致畸形发展的教训是不少的,从“两基”、“高等教育大众化”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普比一比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一弊端使得当代中国各个阶段辉煌的教育成就中总难免有几处很显眼的瑕疵。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发展,这是当代中国的新高端、新平台和新的增长点,也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今后一个阶段的最高目标追求,这是中国教育界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修正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功能难得的新契机。笔者相信,通过正确处理好上述“三个统一”,中国的大学教育一定将会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新发展。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