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演砸了?马方公布金姓男子死因遭各方质疑
点击:  作者:关舆    来源:察网  发布时间:2017-02-26 09:32:34

 

          213日,金姓男子在吉隆坡遇害,韩国以令人惊异的速度,确认被刺男子是金正恩哥哥金正男,美日韩各国媒体一拥而上,第一时间指认凶手是朝鲜金正恩。

222日,朝鲜大使馆对外发表声明,因声明中某些措辞不当,舆论再度加码认定凶手就是金正恩。

224日,大反转出现,马来西亚警方给出一个关于“真相”的说法,称“金姓男子系被VX神经毒剂毒死“从金姓男子眼睛及嘴巴采集到的样本中验出化学毒剂VX神经毒剂的成分”。

这一说法,如果依旧意在指控朝鲜,那就出了严重的纰漏。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提出质疑。其实,对于“剧毒”致死说,国内外各方顶级专家均提出质疑,连一贯反朝的韩国媒体也难以相信。

这个关于“真相”的说法,面临着若干逻辑困境。

一、徒手抹上毒剂的嫌疑犯,为何能活到现在?

VX毒剂被联合国列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首先从毒性上来讲,VX毒剂是最致命的神经性毒剂之一,毒性非常强。熟知化学武器的日本专家山里洋介称,VX是目前可以做为化学武器当中毒性最高的。

早在222日,马来西亚警方就对外宣称“女嫌疑人徒手在金正男的脸上涂上剧毒”。

224日,美联社报导,马来西亚警方没有透露两名女嫌是如何将VX神经毒剂涂抹在金正男脸上,却又能避免自己中毒。目前仍不清楚嫌犯当时是否有戴某种薄手套,或是犯案后迅速洗手以免除毒害。

疑似徒手、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嫌疑女子,面对剧毒,为何能活到现在?

224日,《环球时报》采访一名防化专家,该专家介绍:

“从VX的毒性分析,根据媒体报道,对金姓男子实施毒杀的女子并没有戴手套,而且直接跑到卫生间洗手,但目前为止还平安无恙,这与VX毒剂所产生的效果不符”,“VX的洗消必须使用特殊的洗消剂,才能彻底洗消。根据VX可以通过呼吸道中毒的特点,这名没有采取任何防护设施的女子如果在施暴过程过程中吸入VX或皮肤接触到VX,也应该发生中毒,轻者会产生中毒症状,重者也会中毒死亡。”

该专家补充,“除非在当时她给自己立即注射了解磷针,才能免于毙命。”

面对这个困境,马来西亚警方224日表示,在女性嫌疑人中,有一人出现明显副反应,在事件后出现呕吐现象。

然而,这一“副反应”说法,在之前办案的整整11天内,马来西亚警方从未出提过。马警方直到今天才提出“副反应”一说,许多网友怀疑,这是为了圆“VX毒剂致死”这一谎言。早在222日,朝鲜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对外声明中就提出这一质疑,声明中称:

“如果两位女嫌犯将有毒的液体用手抹在受害者脸上,她们怎么还能活着?

朝鲜声明中表示,女嫌犯们未使用毒物,金正男之死有其他原因,如今看来,朝鲜这一说法,更加契合专家的意见。

朝鲜这份声明中有许多地方措辞不当,如要求释放所有的“无辜嫌犯”,如称“这是一场玩笑”等,许多人据此认为朝鲜嫌疑加重。不过,如果朝鲜事先精心策划好了一场针对金正男的暗杀,其公开声明应该不会显得如此草率,露出如此多的把柄。这份声明更像是被激怒后临时应对的一份文案。朝鲜在声明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马来西亚与敌对朝鲜的势力串通。马方称会按照法律公正办理,但从此案一开始就对准朝鲜,仅对朝鲜公民,针对性调查。10天过去了,马方根本没有实质证据证明被拘留的嫌疑人与本案有任何关联。”

退一步说,如果VX毒剂致死符合事实,那么关键问题就是,朝鲜是否有必要如此张扬地使用这项顶级化学武器杀害金姓男子?

VX是《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明确要求禁止使用的化学武器,192个成员国内,此前拥有VX化学武器的美国、俄罗斯等国已经将本国所拥有的绝大部分化学武器进行了销毁,剩余的化学武器也正在禁化武组织的监督下实施销毁。根据该公约的规定,缔约国允许为防护为目的或其他和平目的生产、保有公约所规定阈值量的VX等化学毒剂,用于科学研究、防护等目的。而且拥有VX的设施每年要向国际组织宣布其目的、生产量、使用消耗量和剩余量并接受禁化武组织的现场核查。

杀害金姓男子的方法有千万种,唯有【高调使用VX毒剂、让全世界都知道朝鲜拥有VX毒剂】这一选项,是完全与朝鲜地缘政治利益背道而驰的。朝鲜“拥有”VX毒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曝光,就又增加了一项遭受国际严厉制裁的理由,据此,美国可以加大对韩国的武装力度,韩国反朝反华极右势力也可以获得继续执政、加速军事化的民意支持,美韩甚至拥有出兵朝鲜的正当理由与国际支持。人们不会忘记,美国出兵伊拉克、追杀萨达姆的核心理由之一,就是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便这最后被证实为一个子虚乌有的谎言。

VX毒剂”这一说法的出现,是否会成为又一场“伊拉克战争”(东北亚版)的引爆点?

二、机场人员、救护人员、警察为何均无中毒现象?

VX是顶级化学武器之一,一旦发生小剂量泄露,在空气中挥发,就会造成大面积伤亡。据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防化专家介绍,VX毒剂有如下三个特点:

1、致死剂量非常小,只需要非常小的一滴就能导致数十、数百人的伤亡;

2VX的渗透性特别强,VX是液体形态,通过呼吸道吸收或者皮肤接触使人中毒。比如将VX的一滴滴在桌面上,在室温情况下,人员如果通过呼吸吸入到体内或者沾到皮肤上,都能导致中毒;

3、稳定性非常强,常温下,粘附在木头、水泥等,物体上可存留时间非常长,有的可持续数日;

4VX中毒的症状也很明显,眼睛瞳孔缩瞳,大小便失禁等,更重要的是无论实施袭击的人员还是施救人员如果接触到受害人身体上的VX残留物,同样会发生中毒,严重者也会造成生命危险。

根据马方警官说法,如果从死者眼睛及嘴巴采集到的样本中验出化学武器VX神经毒气的成分,这也意味着在皮肤上残留有VX成分,这些残留毒剂对当日救护死者的人员也会产生交叉染毒。甚至在金姓男子当日前往医院的救护车上,VX的残留物也会继续发挥,伤害救护者,警察等,造成这些人员产生中毒症状。比如当年东京地铁沙林毒剂事件导致造成2人死亡,231人重伤。

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媒体报道除了金姓男子之外其他同类型患者。同时马方没有介绍当时抢救受害者时受害人的症状,先前马警方透露讲是心脏病。

三、韩国媒体和各国专家为何也怀疑“剧毒致死”?

金正男死后,韩国媒体表现得最为积极,一贯反朝的《中央日报》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趣的是,“VX毒剂致死”说公布后,《中央日报》表现得格外沉默,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刊登这则消息。

韩媒遇到了难题,它或许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

两天前,马方警察就提出了“剧毒”致死说,当时还没确定是哪种毒剂。当时,韩媒就表现出种种疑虑,韩媒采访了数名韩国国内专家,这些专家都表示不可思议:

——担任国际法毒理学会会长的忠南大学分析技术科学研究生院院长郑熙仙称:“若真是剧毒物质,徒手接触该剧毒的女子就算马上洗手,也很难活到现在”。

——西江大学化学专业李德焕教授称,“若使用了通过皮肤吸收的剧毒物质,金正男的脸上应该有烧伤或溃烂的痕迹,但并未发现”,“此外,如果是涂抹了剧毒物质,金正男的脸上也应该有残留的剧毒,问题是目前还没有出现相关说法”。

——首尔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室李允圣教授解释称,“不存在手上皮肤不吸收,只有脸上皮肤可吸收的剧毒物质”,“一般情况下,如果毒性厉害到了涂在脸上可致死的程度,与手接触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毒性”。接着李教授还说,“如果是国家开发的用于暗杀的剧毒物质,会采用相当多的技术,因此分析起来需要花费时日”。

——成均馆大学药学院金炯植()教授解释称,“虽然根据使用的剧毒物质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将剧毒涂在手上进行攻击的说法难以令人置信”,“不过朝鲜也拥有相当高水平的生化核武器技术,因此有可能开发出可以强力刺激神经的新物质”。

韩国媒体当时还采访了美国顶级专家,美国专家也摸不清头脑: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学院教授毒理学的约翰·特莱斯特莱尔223日称:“用手触摸也不会渗透皮肤?据我所知并没有这样的剧毒物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法医学兼毒理学研究所所长布鲁斯·戈德伯格博士在223日表示,“徒手接触剧毒物质后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这一事件将记入毒杀史册”。

最终,223日,韩国媒体只好做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金正男或死于“新型”剧毒物质!

224日,韩媒《中央日报》继续发文《金正男确切死因成谜 难倒全球毒理专家》,文章继续坚持“新型武器”说:“朝鲜要么制作出了目前为止不为人知的剧毒物质,要么以一种新型的方式重新使用了已有的剧毒物质。”

今天马警方的说法,显然重重地打了韩媒的脸。

四、日本媒体和韩国官员为何早就知道金正男被VX毒剂致死?

213日,金正男遭刺杀。216日,日本NHK就发出报道称:

“综合多名南韩政府相关人士的话研判,金正男可能是被人施以强毒的VX神经毒剂害死。”

更诡异和恐怖的是,早在215日,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有消息显示杀害金正男的两名女性嫌疑人已经死亡。消息来源是“日本政府相关人士”。

可以看出,在日本媒体的“真相”版本中,凶杀案的逻辑是自洽的:女嫌疑人徒手抹上VX剧毒刺杀金正男,金正男死亡,女嫌疑人也相继(中毒)死亡。

如今,日媒所报道的“VX剧毒致死”一说,被马方证实,但女嫌疑人却直到事发11天后才被公布有“副反应”。显然,要使得“VX剧毒致死”一说成立,女嫌疑人必须“中毒”死亡。倘若今后数日内,女嫌疑人相继死亡,就将印证日媒的全部说法。

为何日媒报道中的韩、日政府相关人员,似乎早就洞穿了一切? 导演着一切?

如果真有相关势力导演这场谋杀、并试图给朝鲜扣一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罪名,事到如今,在各方专家看来,只能说是演砸了。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