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屏的一则新闻,非常有助于分析医患冲突为什么愈演愈烈。
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的6家大型医院,揭开了这个秘密。央视的调查表明,回扣竟占药品价格40%,医药代表的提成占10%。药品的回扣一般至少要在中标价的20%以上,才能保证有一定的销量。医生一般只开回扣比例高、金额大的药品。而且,他们发现,一些常用药品,上海市药品中标价一般是市场批发价的5倍左右,最高的超过了10倍。
看病贵一直被社会诟病,药品贵是一个重要原因。药品回扣虽然不能说是药品价格高的唯一原因,但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不能说每家医院每个医生,都有拿回扣的行为,但要是说药品回扣是一种医疗系统非常普遍的现象,应该并不为过,央视记者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现在的医患冲突很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不信任很常见。有时候冲突发展到暴力的程度,酿成恶性事件的也不时见诸媒体。
医患冲突频发,可能每个个案的是非对错都有其特殊性,但大量的事件出现,至少说明一个事实,患方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信任度的下降,又会因为一些因素,演变为患方对医方的对立情绪,加上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就容易导致暴力冲突事件。以上,就是医患冲突的心理发生机制。针对医生的暴力,是医患矛盾尖锐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分析医患暴力事件的成因,不能脱离医患之间不信任在社会范围内的加剧这个基本背景。一种社会心理的形成要到经济因素里面去找。
这种不信任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一种现象的呢?在公费医疗的时代,医患之间的关系还是整体和谐的,医患之间也不能说就绝对没有矛盾,但整体而言是很少的。那个时候,“救死扶伤”不只是医院墙上的标语,大多数医生也是自觉这么做的。那个时候医疗体系是纯公益性质,开药和检查费用和医生个人的利益并不挂钩。医生的职业被定位在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医生和患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为医生的职业行为和医生的个人经济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关系,医患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单纯。医疗市场化之后的医患关系,增加了很多东西。私立医院自不必说,公立医院,医生个人也开始直接参与到药品的利益链当中参与分配。医患之间还增加了经济利益的冲突关系。医生希望多开药可以多拿回扣,而患者则苦恼于看病贵。医患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之后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
虽然现在中国的公立医院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但不可否认,市场化已经注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了。一是,医生的个人薪酬激励跟病人的治疗费用直接挂钩,有些公立医院医生开药、做手术个人都有提成,医院的这种激励机制固然提高了医生的积极性,单着容易导致过度治疗问题的原因。疗效差不多的药,医生就可能选择贵的那种。一些可手术可不手术的,医生会建议手术。中国产妇的剖腹产率特别高,也有医院的激励机制在起作用。在从药品出厂到药品用于临床之间的利益链中间,医生个人也直接参与其中,出现了医药代表和医院医生之间药品回扣这个怪胎。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出现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是医患之间互相不信任的经济根源。
这种患方对医生的不信任情绪是会积累的,还会经过人际关系的传递和媒体的报道渲染,迅速演变为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当治疗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不信任就会发展成为患方对院方和医生的怀疑。患者认为是医院出现了医疗事故,而院方极力辩白否认,谁也说服不了谁。患者家属在悲痛的心情下,情绪会更加容易失去控制,对医生的怀疑,又会进一步演变成针对医生个人的仇恨。加上患者自己的性格因素,这样就容易酿成暴力冲突事件。
所以,很多严重的医患暴力事件的发生,不只是个体的因素在起作用。医患的激烈冲突,有些情形是医院对患者的不幸负有责任,还有一些是医生尽责,也没有失误,但患者家属还是采取怀疑的心理,这种怀疑的基础就是平时潜存于心中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并不是针对哪个医生个人的不信任,是患者对现行整个医疗体系某种程度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产生于平时,并在心中潜藏。很多医患冲突发生,但患者家属的情绪其实并不是完全是针对医生个人的,而是平时积累在心里的针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不信任也在发挥作用。这种不信任,会借助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某些因素演变成针对医生个人的敌视。很多时候,一些尽职的医生成为患者家属暴力的对象,是在替整个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代为受过。
理论上医生的定位就是白衣天使,但是市场化因素的导入,让医生的现实定位出现了多重的异变。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让一些医生还伴有商人的角色,和医药代表成为共谋。我相信不是所有医生都这样,但部分医生存在这些现象,却容易让医生整体的社会评价降低,让社会产生对医生整体的不信任。让那些洁身自好的医生,也笼罩在医患不信任的氛围里。
回扣问题、红包现象的大量存在,责任也不能全部怪到医生头上,还真是有体制的责任,但这个体制,不是社会主义的原有医疗体制,而是医疗改革改出来的现行体制,是医疗走向市场化导致的体制问题。
医疗市场化改革,造成了很多新问题,产生了很多依附于医疗利益链之上的利益群体。现在中国有几千家药企,药企之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不同药企生产的同类药品疗效都差不多,但要用谁的药品,医院有很大的话语权。央视调查的结论是医生收取的回扣占药品价格的30%到40%,但回扣只是利益输送的一部分,而且是摆不上台面的那部分,还有一种公开的利益输送方式——“学术推广”活动。从公开的资料看,药企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主要生产抗肿瘤药物的汇恒制药,销售费用占销售额的38.51%,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市场费用、差旅费及车辆使用费。因为庞大的销售费用,药企的毛利率必须维持在惊人的水平,比如,贝达药业综合毛利率为97.02%,意味着出厂价格为100元,其中有97块是毛利。而患者拿到的药品价格,经过流通环节之后,又变成药厂出品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其中又有大量的费用以各种灰色收入的形式,被各个环节的利益团体拿走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所有的成本费用最后都是由患者来承担的。
福建三明市深化医改小组组长詹积富认为:“如果全国300万的医药代表大军不消失,不转行,老百姓不吃冤枉药,不受冤枉刀,不花冤枉钱”。现行体制,药企要在竞争中生存,不得不雇佣大量推广和销售人员,三生制药员工总数3300人,营销团队就有1800人。贝达制药员工799人,销售人员就有334人。药企通过医药代表的“盯人”模式,把自己的销售网络延伸到全国的医院和医疗机构中。
身处这个医疗利益链条之中,个人想独身其身,是很需要对利益诱惑的抵抗力的。收取医药回扣和患者红包,仅仅归责为医生的医德问题,是不够的,医药市场化改革之后的体制因素,是更需要注意的原因。
市场化最彻底的就是私立医院,莆田系是这方面的代表。和公立医院不同的是,私立医院是整体都绑在市场化的利益链条上。医院变成了纯粹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利润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考虑,包括为患者看病,都是从属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的,为了经济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一位医生的聊天记录,暴露出的问题就很触目惊心。
网曝聊天记录
现在有一种让人担心的趋势,就是在医患矛盾冲突加剧的情况下,还有人在推动医疗服务的进一步私有化和市场化。他们的理由是美国这么做。这种改革对于激化中的医患关系,简直就是烈火烹油,抱薪救火。美国医疗体系不仅仅运转成本昂贵而且低效,美国药企同样存在着利益输送问题,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医疗市场化的特色。美国的市场化医疗并非适合中国学习的对象。
要减少医患矛盾,还是要医疗回归公益性。中国不应该学习西方的那套医疗体系设计,应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的医疗保障体系。古巴在这方面,就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古巴是全民免费医疗,医疗水平世界闻名,人均寿命高于美国。中国现在经济发达了,按说已经有实力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古巴经济不如中国发达,都可以做到。市场化医疗的导致的医患互相不信任,只有在免费医疗体系中得到比较完全的解决。
央视曝光的红包事件,卫生部门仅仅处理几个医生,并没有多大作用。一旦引入市场化机制,那么医疗的功能定位势必要被经济利益链条绑架,医生就容易不由自主不可抗拒的为利益分配而做出有悖医德的事情。医疗市场化是药商和医生利益输送的温床。只要那个利益链还在运转,大量的医生就很难洁身自好。当务之急,是面对问题,找出原因,让医疗回归公益性。泛市场化思维,以为市场化一抓就零,是一种新式教条,也应该借助这个事件进行彻底反思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