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同志:
您好。
值此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之际,我们普通南京市民向您及与会代表们表达美好的祝愿,预祝会议的召开取得圆满成功。
在过去的五年中,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又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各项事业有所进步,主要的成绩在您的工作报告中都有所体现,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虽说“大事要事成功举办,城市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在某些地方还有不足,比如说在文化领域,南京在全国就起到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反面教材作用。
虽然您是刚刚走马上任的市委书记,但是对南京的历史,您应该不会陌生。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也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以及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权的首都,直到1949年4月23日得到解放才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
67年过去了,南京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远非解放前可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是,随着近些年社会上刮起的民国风愈演愈烈,民国文化在南京越来越受宠。
比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就是一个典型。南京博物院于2013年完成改建,在原有历史馆、艺术馆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江南时报报道:“老爷车、旧式电话亭,穿着中山装的店员走走停停,站在这条民国风情街上,仿佛站在逆流的时光里。在昨天下午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南京博物馆中,民国馆受到的关注度无疑是最高的。” 我们看到在那里参观的学生和年轻人对民国馆非常的喜欢,不断地在各个店铺之间往来穿梭,流连忘返于各种带有民国气息的商品之间,还不时地端起相机或拿起手机,或拍摄商铺道具,或自拍留念。游客们在参观结束后,甚至称赞说“观众通过眼观、手摸,通过与店家的互动感受到什么是民国时代,在观众的愉悦中一个民国的博物馆真正地“活”了起来。但是,为什么只复原商业街?难道一条商业街就能代表“民国时代”了?难道民国只是让人“在邮局、药店、食品店、照相馆和古玩首饰店里闲逛,与售货员讨价还价。逛累了,可以坐进茶馆里听戏,还可以买点小吃尝尝”?难道博物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吃喝玩乐产生愉悦的状态,而没有让人通过参观了解真实的历史,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有,为什么没有复原民国时期南京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呢?难道是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吗?为什么在建民国馆的同时,没有建一个新中国馆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城市发展状况和普通人的生活变化?难道就没有考虑过利用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来激发参观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吗?
与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不同的是,因为“解放电影院改名事件”而引起舆论关注的一家民国电影博物馆却还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2014年8月《金陵晚报》报道位于夫子庙的原解放电影院更名为“首都大戏院”,称之所以恢复原名“首都大戏院”,是为了展示民国文化。并称“首都大戏院有望成为一座民国电影博物馆,作为民国电影的展示台,陈设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展览,也有可能开放小型放映厅。但是具体的用途仍未有定论。不过,很多怀念老电影院的市民,仍然希望在恢复后的首都大戏院中找到浓浓的怀旧风情。”报道一出顿时引起热议,土生土长的南京市民@痛有多痛说:看到新闻才知道还有过这么个戏院,“我知道大华,胜利,延安,工人,解放,其他都没听说过,也不会怀什么旧。”谁说不是呢!南京人@不会飞的猫也说“从来没听说过首都大剧院,一点旧也不会怀。”就连生活在南京60多年的@njhj也是这回“才注意到原来解放电影院曾经叫‘首都大戏院’”,直言“还是‘解放电影院’亲切,留有不少回忆”。可以说绝大多数南京市民都没有经历过民国时代,那么又有多少南京市民是怀民国的旧?怀念民国时期的首都大戏院呢?为什么用途都没有定就改名称了?特别是电影院原来的名称还是“解放”,这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节奏吗?难道为了告诉世人它原来是民国时期的首都大戏院,就只有放弃“解放”,改为解放前的名称一途?后来有关单位急忙在“首都大戏院”几个字的下方加上了“旧址博物馆”5个字,但是至今已过去2年多了,这个所谓的博物馆依然处于关闭的状态,未曾开张营业过一天。而巧合的是就在这次改名事件爆发前的1个月,南京刚刚发生了不当调整“民国文化讲解词”事件。就在当年的7月17日,南京市旅游委员会下发红头文件《关于适当调整民国文化讲解词的通知》,提出在接待台湾同胞时,可对南京景区中一些涉及民国文化的解说词做“适当调整”,如“解放后”改为“1949年以后”,“淮海战役”改为“徐蚌会战”等,也是引起舆论哗然。《解放军报》在官方微博发表署名文章《历史不是面团》,认为“历史是客观的,不是什么人想改就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事情被媒体曝光之后,南京市旅游委的四名涉事人员被追究责任。其中包括2名正局级、一名正处级以及一名副主任科员。原天津南开大学的知名教授艾跃进对于以上事件发文《试问今日南京是何人天下?》,质问“是不是南京应该改回金陵、建康、建业、江宁。以此类推,沈阳应当改成奉天、盛京,那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不是应该再改回叫北平呢?”文章指出“在南京发生的这些事不是偶然、孤立的事件,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境内外的反共势力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
尽管发生了以上事件,但是南京的民国风依然没有停下,上个月南京市秦淮区出台了《太平南路复兴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强调,复兴民国风貌是太平南路打造的主基调。为此,秦淮区将梳理太平南路沿线及两侧近现代历史建筑,结合城市景观改造和项目建设,打造民国风貌特色街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位于太平北路周边的1912街区。在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总统府周边,于2004年12月24日正式面世了南京1912街区,据称它得名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被“设计成有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的休闲消费场所,提升总统府周边的环境,也可以弘扬民国文化。”这里首先肯定对民国建筑和文保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是有必要的,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开发也无可厚非。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在算经济账的同时,有没有算过文化账和政治账呢?在文化导向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在拥抱民国特色的时候放弃的是新中国的特色呢?在政治宣传导向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宣传的是民国而不是新中国呢?不要新中国的特色,而要旧中国的特色,这样的喜“旧”厌“新”反映出来的是怎样的文化自信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自信,比如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0日下午,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在南京出现的各种与民国风有关的事情,纵然离不开受到文艺界民国风流行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南京市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希望利用民国这个招牌来获取经济利益,但是看似出于经济目的的这些行为却在另一个方面让已经在中国大陆消失的民国“借尸还魂”。既然不能坚持文化自信,又怎么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呢?那还不是要把国民党重新请回来,把南京重新建设为一个“首都”吗?必须看到,现在的南京,是新中国的南京,而不是旧中国的南京;是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南京,而不是中国国民党治理下的南京;是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的南京人民的南京,不是怀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前朝遗老遗少的南京!
既然您来到南京成为了南京人民的父母官,我们希望您能够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您的带领下,南京市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扫除这座城市中的不正常的民国风,消除之前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南京成为人民热爱的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南京!
此致
敬礼!
南京市民
2016.10.31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