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纪念共和国诞生的日子。每逢此时,总有一道考题萦绕心头:缅怀先烈,追思“我们从哪里来”。今年10月,适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936年的这个金秋,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相继会师,胜利结束了历时两年的万里长征,迎来中国抗日战争的新局面。长征的胜利震惊世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便冲破重重阻力,率先进入苏区采访,写出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影响并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国际进步人士来到延安,报道中国革命,投身抗日洪流。直到几十年后,一些外国人对研究长征仍情有独钟。1984年,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顾76岁高龄,带着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如今,红军走过的地方早已旧貌换新颜,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仍络绎不绝,在这条历史的小路上探寻着、思索着……这种现象令人深思。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大事件,为什么会在不同国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中间,赢得广泛关注乃至认同?
人类历史上有过无数次远征和迁徙,但是没有哪一支队伍像红军这样,怀揣理想,咬定信念,将一次迫不得已的仓促退却转变为以北上抗日为宗旨的战略转移,为此不惜付出巨大牺牲,先后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闯过数不清的江河山川,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生存奇迹、军事奇迹和自我完善奇迹。奇迹孕育精神。就中国革命而言,长征是苦难中迸发的辉煌,奠定了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不忘初心、百折不挠、敢于自新的精神基因;就社会发展而言,长征像暗夜中闪烁的烛光,表达出人类追求自由、渴望光明、注重团结、不惧艰险的美好情愫。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不仅仅属于中国,作为人类战胜自我的一次伟大远征,它也属于全世界。
由长征想到雷锋。一个普通的年轻士兵,无数平凡的好人好事,为什么能够长久地感动中国,成为时代的符号和学习的榜样?雷锋是和平年代的军人,虽然没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没有书写慷慨悲歌的诗篇,但他传承了红军的精神基因,时时处处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点点滴滴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他的知恩图报、爱憎分明、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等可贵品质,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也契合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在共产党人眼里,他是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人民群众看来,他更像是助人天使、阳光男孩,地地道道的好人一个。两种看法无分高下,和谐地统一于人类所崇尚的美德之中。如果说,前者是从政治层面定义雷锋精神的特性,那么“好人雷锋”的说法,便是从人性层面揭示雷锋精神的共性即普遍价值。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之所以魅力永存,这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