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作为中央党报的《人民日报》罕见发文直斥招商引资乱象,对招商造假、招商政策不兑现、招商变“招伤”等痼疾进行了严厉斥责。我们注意到,在此文刊登后仅仅几个小时,《光明日报》《中国网》《中国日报》等多个国家及媒体随后发布与此呼应的评论员文章,对招商作假等现象进行了态度严厉的批评。这种密集的批评或许是为中央后续治理招商作假释放试探性信号。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
1、招商引资乱象:跑场子只为了做样子!
西部另一省份一家文化企业为了改善印刷质量,引入了一套新设备,正式使用一段时间后,当地举办经贸洽谈会。为了凑够签约数目,有关部门就动员这家企业,为设备的引进再举行一次签约仪式。企业碍于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为经贸洽谈的成果“添砖加瓦”。
“我们合同早已签过,拿到洽谈会上再签一回,纯粹是做样子,可是不做还不行。”该企业负责人说。
“重复签约并不少见。”中部某市一位财政部门负责人坦言,目前招商引资仍然有任务,从省一级分解到市一级,市一级再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完成任务有困难,就把主意打到重复签约上来,企业对此邀约往往是虽不情愿却也不愿得罪人,只好来回跑场。一位企业老板发牢骚说,一个月内省里市里来回跑了四五趟,打乱了他原本要出国考察的计划。
2、招商引资乱象:几千万包装成几个亿
以中部该市为例,今年,该部门的任务是招商引资一个亿,到5月份完成的任务还不到1/4,负责人着急地找熟悉部门的领导,看看有没有可能在对方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实在不行,就联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数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几千万的投资变成几个亿。”
重复签约到底有多明显?一位知情人介绍,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有的协议只是意向性的,也敢往签约项目的数字里面兑。这样签的意向书,并不是合同,不具备约束力。
西部有个招商会为拼凑签约成果,让各个经济部门到全国各地招商,不管项目最后能否落地,先把企业邀请到再说,第一要参会,第二要签约。一位参与招商的工作人员说,为了完成“邀商”任务,就到兄弟省市找对口单位求援,请人家出面组织企业参展,尽量能“签约”。对方有此类需求,当地也会全力配合。真有项目还好办,多数没有干货,或者落不了地,双方只好“表演”签约。
3、招商引资乱象:假政绩出不来真效果
重复签约有两个目的:一是将签约仪式的气氛捧热,营造一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造成当地是热门投资地域的假象;二是让数字漂亮,通过媒体宣传,提升政绩。一位经济部门负责人自我反思:“说到底,这还是一种虚荣的政绩观在作怪,国家现在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但在当地事实上经济发展指标仍然是目前最明显的成绩单。”
各地经济部门为完成招商任务也常叫苦不迭,任务的繁重使得重复签约似乎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然而,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让企业留下来、让市场保持健康发展这个重大而根本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
“我跟企业负责人聊天,发现这种冲动性地招商引资本质上是一种最大的短视行为,招商时什么都敢答应,招来后原本承诺的配套、人工、补贴等都难以兑现,最终招商会变成‘招伤’,企业留不住,口碑也差了。”一位负责人说。
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增长,靠的是硬邦邦的“实绩”,而不是假数字堆砌的“泡沫”。重复签约,不仅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更是政绩注水、形式主义的体现。贪一时之功、解一时之困,牺牲的是投资者的信任,助长的是弄虚作假的歪风。
4、经济类党报《光明日报》:假招商,招假商,是惩戒体系出了问题!
一个地方要发展,实行招商引资本无可厚非。采取任务分解的办法,增强地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尽管国家现在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不过并不表明就不需要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也不能说把经济发展指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成绩,就具有某种原罪。假招商,招假商,不能实际的成绩体现,而以虚假的数据应付,甚至人为制造某种虚假的繁荣,说白了还是惩戒体系出了问题。
有人会说,若是没有硬性的招商引标,没有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没有了任务分解和目标倒逼,那么也就没有了作假的冲动。造假固然令人不齿,然让人造假的利益驱动更值得检视。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并找准了问题的实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利益驱动只是假象,问题的本质在于缺乏刚性的惩戒机制,或者说对数据造假的形式主义,没有上升到“腐败行为的高度”。
利益驱动可以提升活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并无不妥。不过前提是,要辅以相应的“造假惩戒机制”,使数据变得真实客观,让评比过程变成透明公开,让竞争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事实上,“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统计造假,并非只在招商引资领域才出现,而是一种普遍性、大面积式的存在。2003年,有媒体曾报道黑龙江肇东市某乡实际只有21头奶牛,但最终“统计”结果竟达到2100头;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室对群众举报的云南省陆良县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等问题进行了检查,抽查的28家工业企业上报2012年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初步核实为28.2亿元,虚报35.2亿元。有此大背景的存在,“招商成邀商”的数据造假和形式化应付,则不足为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强调,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惩治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样,制度层面的建设也是日益完善,从国家统计局成立举报中心,公布《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到监察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还联合制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再到修改《统计法》,为打击统计弄虚作假等行为,提供法律支持。同时也通过查办云南省陆良统计作假发出的典型性警示,不过相比较于问题的严重性,如何让统计造假真正变成“查处贪腐”的实质上来,才是实现解决问题的破题之道。
遏制统计数据造假,剥除利益关联应是方向,不过将其上升到腐败的高度,给予严管严控才是王道。面对“项目一炮数响,数字来回包装”的造假行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于这种行为如何定性,对涉及的当事人如何处理,必须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若连典型的案例都得不到查处,若是连“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都得不到遏制,那么通过统计数据造假欺上瞒下,甚至比之更严重的形式主义,必然更难得到有效的根治。
说白了,遏制统计数据造假,解决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终归还是一个权力约束的问题。从治理腐败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招商成邀商的冲动才会得到控制。
5、国新办和网信办主管《中国网》:招商引资作假,是道德官德沦丧!
在常人眼里,招商引资是真金白银的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市场的产品。而看了“摆拍”的招商引资,不仅让人有看戏的感觉,更让人有一种受骗的羞辱。
也许由于地方招商引资的压力山大,眼看着周边地区招商引资的形势逼人,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落地有声,经济发展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也许当地的老百姓正翘首期盼着招商引资项目早日落地生根,能在新的企业谋个就业岗位;也许负责招商引资的人员年终奖金还没有看到一线希望,于是灵机一动,项目不够,“摆拍”凑。
“摆拍”的招商引资也很热闹,有模有样,外行人看来,完全就是真的,就是项目“流水线”的启动仪式。现场的观众,当地媒体的受众也一定欢欣鼓舞。策划者图的就是这个面子,要的还不仅是这个效果,在年终,还能凭签约的阿拉伯数字乘以一个百分比领取一笔不菲的奖金。不仅自己有份,分管领导由于“领导有方”,更能从中得到一笔大头奖金。
在招商引资中玩“摆拍”,常用的手法有两个,一是陈稻新做,把早已签过的合同拿到洽谈会上再签一回;一是数字造假,把几千万包装成几个亿。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欺世盗名、变相捞钱的行为,同时,也给碍于情面参与“跑龙套”的企业家增加了应酬的时间。这不是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环境,而是在给客商增负,甚至拉拢他们共同作假。针对这种现象,纪检机构和审计部门要紧盯不放,顺藤摸瓜,一查到底,让“摆拍”的招商引资行为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在招商引资中弄虚作假,这是道德、官德的沦丧,也是作风建设、“三严三实”活动中没有治愈的一块旧伤和硬伤。如果这种人仍然缺乏自愈能力,有必要借助于组织手段对症下药。
来源:招商引资内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