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姜兴华:当前我军话语体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点击:  作者:姜兴华    来源:《全媒体亮剑》  发布时间:2016-08-18 10:57:01

 

 1.webp (20).jpg


  话语权!话语权!

 

  当今世界,话语权成为国际舞台争夺的焦点,给世界各国媒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话语权问题上争取到主动,提升话语权。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围绕提升中国话语权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时代要求,揭示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努力方向,更身体力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我军来说,就是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舆论交锋中争取主动,赢得主动。

 

  舆论交锋的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博弈。回眸巴尔干半岛等地的硝烟,审视全球各地“颜色革命”的各种翻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国际话语权与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际话语权不仅会成为舆论战场的导火索,也会成为军事战场的导火索;围绕国际话语权展开的舆论战已打破平时和战时界限,突破了前方与后方范围,超越了战时与平时界限,成为点燃民众情绪、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我与国际反华势力的较量,相当程度上是全媒体传播形态下,在舆论上你死我活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

 

  当前,我们面临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我国在全球博弈中话语权仍然相对偏软,在相关战略博弈中处于不利态势。这就意味着,我军在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1、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西强我弱”

 

  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传媒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国际话语体系——美国在线、维亚康姆等六大传媒公司掌控了国际媒体市场,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更成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媒体的主要信源。据权威统计显示,仅美属传媒集团就控制全球超过75%的视频节目制作;BBC、CNN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无孔不入;好莱坞用“铁匣子中的美国价值观”攻城略地。这些,使得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既是世界话语的主产地,又是传播渠道的操控者——内容与手段双重操控下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信息传播。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按舆论专家的话说,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树立主要源于“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媒体的话语空间遭到严重挤压,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却显得微弱,只能眼睁睁看着西方媒体不断吞噬全球传播商业利润的同时,推行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其政治影响力弥漫全球。

 

  这让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文化方面,美国及其盟友体系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力,也意味着国际经济话语权、国际政治话语权、国际文化话语权、国际安全话语权也都掌控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其中美国作为话语权的主导者在世界事务中有着无人可以企及的影响力。

 

  2、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报道常常被“全要素设置”

 

  近年来,一些带着“有色眼镜”、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利用我重大活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进行意识形态干预和操控,中国故事不仅得不到真实呈现,还常常被误读、歪曲甚至“妖魔化”。如北京奥运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昆明暴恐等重大事件等,都被他们“全要素设置”——从选择角度、新闻素材到叙事结构、观点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立场和逻辑。

 

  同时,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随着人民军队由大向强跨越发展,我军成为社会舆论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敌对势力攻击渗透的重点,涉军舆情高位运行、话题多元、热点频现、噪音杂陈,“沾军就热炒”——我们的对手利用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运用“舆论热点+社会痛点=新闻卖点”的套路,刻意迎合民众仇官仇富心理,诱导煽动“仇军”情绪,甚至极力攻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大肆歪曲抹黑党史军史,渲染诋毁我军力发展,擅自散布涉密信息,等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被蛊惑后往往跟风炒作,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曾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意在证实长期以来东西方关系和地位的不平等。西方话语垄断下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世界的“中国形象”被打上了浓重的“西方烙印”,西方话语框架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巨大障碍。曾有专家这样形容其严重危害性:看似就事论事,实则包装炮制;看似偶然出现,实则人为操纵;看似说者无心,实则目的明确;看似观点分歧,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是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根本对立。这些“看”的背后,用心极其险恶,是妄图搞垮人民军队,进而搞垮我们党、搞乱我们国家。

 

  3 “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不绝于耳

 

  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主导战略为例,其利用媒体发声可谓轻车熟路。综观美国对外交往史,其各项对外政策与行动的成功实施,与新闻媒体的辅助密不可分。在南海,美国一直都利用媒体宣传的功效炒作中国“出格”的举动:一是大肆渲染南海航道的安全通行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尤为重要,以此为借口,准备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二是不间断宣扬南海区域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等这样的理念,吊足了南海周边国家的胃口;三是向世界宣称南海问题不是区域问题而是国际问题,南海争端的声索国可按照国际法相关规定提请国际仲裁。比如,2015年2月6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表示,中国对超过80%的南海疆域提出领土要求的举动“太过分”。这种在国际法领域完全站不住脚的言论,却在国际舆论场中不断产生效应。凭借着对话语权的主导,美国冷战后在南海事务中也有着突出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南海局势中最具分量的区域外大国。让我们经常在南海问题上陷入不利的国际话语包围圈中。

 

  再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来,为了给其扩充军备铺路、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依据”和构筑反华包围圈提供借口,日本版“中国威胁论”“曲不离口”。有媒体专家将其归纳为“安倍炒作三支剑”——

 

  杜撰“阴谋”,篡改历史,把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恐惧转嫁为对中国的恐惧。“七七事变”本是日本借口士兵“失踪”制造事端,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所使的阴谋诡计,但现日本一部50分钟长的纪录片《我们不会忘记》,竟然不知羞耻地妄言:“七七事变”的背后是“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阴谋”,中国军队开了第一枪,日本不希望开战,但中国“拒绝了日方的和平意愿”,随后中国境内“对日恐怖活动不绝,各地频繁发生虐杀日本侨民的事件”。日本当前右翼论坛激进分子渡部升一、樱井良子等编写的《最新日本史》一书,也将“七七事变”后的战火扩大归咎于北京、上海等地发生日本人遇害事件,称“日本政府由此下令动用武力保护侨民,并放弃了不扩大战火的方针”。

 

  恶人先告状,把狂妄挑衅中国说成“被挑衅”,激起国内民众对中国的仇视。中国出于维护亚洲的和平稳定,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采取克制政策,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谈判解决领土争端。但日本咄咄逼人,一再挑衅中国:公然将钓鱼岛“国有化”,挑起矛盾;组织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激化矛盾;出动海警船抓扣中国渔民,野蛮冲撞中国船只,故意使矛盾升级。

 

  扰乱视听,甚至炮制谣言,把中国塑造成“战争”“威胁”的代名词。近年,日本的蓝皮书总要无端指责中国军力“不透明”,妄称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存在主权争议,用“强力”“严峻”等陈词滥调恶意渲染“中国威胁”,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警惕”。日本防卫省2016年版《防卫白皮书》,更是妄议中国正当合理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无端炒作南海、东海等问题,满篇充斥着对中国军队的恶意,对中国与邻国关系的挑拨,和对国际社会的欺骗。不但如此,安倍当局还不断凭空捏造“新闻”。最典型的是两次炒作中国海军军舰“火控雷达瞄准”事件,无端指责中国海军护卫舰“可能”在东海动用了射击用火控雷达瞄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泽雾”号护卫舰和P-3C巡逻机等。当谎言一一被中国粉碎后,居然用在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宫古岛部署导弹和扬言封锁宫古海峡来威胁中国。真可谓图穷匕见。

 

  可以预想,安倍当局通过上述“三支剑”,聒噪日本版的“中国威胁论”,故意制造地区紧张气氛的行为,将如瘾君子般,不可须臾离

 

  从“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到中国的报道常常被西方媒体“全要素设置”,再到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陷入外国话语的重围之中,我国我军在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中面临的挑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严峻。

 

  由此可见,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是改变我国在全球博弈中话语权相对偏软、在相关战略博弈中处于不利态势,突出国际话语重围的重要条件,我们别无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适当的话语”来表达“我们的立场”,体现“我们的存在”状态,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正是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时代要求。

 

  “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合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那么,要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它才能为貌似的旧概念注入新的内涵。比如说,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是把红色基因注入“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体现了强军兴军对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军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再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对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概念的缩影,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话语体系中,它具有了全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原有范畴进行了改造和融合,给它赋予了时代内涵。而支撑这种改造和融合的就是理论。

 

  通过“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话语体系的构建说明,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核心不应放在虚构概念上,而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立足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打通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研究,从而形成新话语体系。

 

  任何话语都是在被特定阶级、集团或不同政治实体使用时才能称其为话语,否则就只能算是词语。而要成为话语,必定是由某种理论支撑,表达某种利益、要求或愿望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

 

  也就是说,话语权的核心是有理论支撑的、有具体内涵的概念或范畴,而不是单纯的语词。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内核,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通过特定话语的表达方式。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谓话语只是一个可以表达不同内涵的词语。

 

  那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应当在哪些方面体现呢?

 

  综观世界主要国家构建话语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党我军长期的实践,我们是否可以围绕强化六个意识,来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具体体现。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其概括为六个“要”——

  其一,要有创新意识;

  其二,要有国际意识;

  其三,要有本土意识;

  其四,要有问题意识;

  其五,要有目标意识;

  其六,要有综合意识。

 

  为了进一步探讨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具体体现,再简略对这六个“要”作说明。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主要指:在继承中有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重视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也重视贴近社会现实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经典表述,到今天仍是指导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表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既有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的作用,又为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广袤空间,还因其通俗性和开放性,使普通大众、基层官兵也能从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实践证明,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丰富鲜活的中国实践,始终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这对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来说,同样如此。

 

  同时也说明,社会思潮越是此起彼伏,观点流派越是纷争激荡,传播格局越是多元分化,人们越需要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理论指引。因此,以话语的融通激发思想的“共鸣”,就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改造社会的大格局。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同样是为了这一目的。

 

  第二,“要有国际意识”。主要指:要立足世界传播前沿进行观察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国家引起共鸣,受到重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世界的高度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也要遵循这个基本方法。当今时代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很难取得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初步确立。但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队层面的话语体系,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吸纳、学习和借鉴国外军事话语体系建设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和更前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第三,“要有本土意识”。主要指:发展具有中国军事特色、中国军队气派、中国军人风格的军事话语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作出了前人从未实现的探索,取得了中国军队自己的宝贵经验。因此,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军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为本位。也就是说,我们研究、分析、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跳出旧有的话语窠臼,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军情、适应时代、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军事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要有问题意识”。主要指: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由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强烈的指导性原则与军事新闻工作的强烈指导原则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94年就提出了报纸成为干预社会革命运动的喉舌。列宁在1901年写的《从何入手?》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坚持问题导向,是军事新闻得以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抓问题,对于军队新闻工作者或是有志于投身军队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可以说,这三个字,紧紧联系着军队的新闻工作,联系着每个军队新闻传媒,联系着每个新闻工作者。因此,我军不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都称,军队的新闻工作离不开抓问题,抓问题是军队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抓问题是编辑选稿的重要“尺度”,抓问题是军队传媒的“拿手戏”,抓问题是军队媒体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推动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同样要从问题入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探索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脉络、找到发展的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第五,“要有目标意识”。主要指:要区分话语对象。如前所述,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天下。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等无时不在影响着受众的价值选择,我们最需要的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把“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让更多网友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形成以良性互动为主的态势。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就是要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服务,达到精确营销,定点传播。因此,转换话语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源泉,努力从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寻找、挖掘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以之带动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中国军队主流、体现中国军人特点,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明道理,使我们的军事话语始终体现务实、亲民、阳刚的深沉力量。

 

  第六,“要有综合意识”。主要指:要贯彻系统思维,坚持整体推动。这是由军事科学的特性决定的。军事科学具有综合性和鲜明的阶级性。自然科学的许多成就,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成就,就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成为军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实践系统和认识体系,从来都不能简单地划归到某个学科领域之内,而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门类交叉渗透、系统集成的一种体系。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要注重综合性,要多维度、多学科地看待问题、联合军地相关部门,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协力攻关,全面突出,整体推进。

 

  要针对当前我军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力度不断加大、军队对外交往更加频繁、部队官兵越来越多地遂行涉外任务、与媒体特别是与外国媒体打交道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等实际,综合考虑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问题。美军战前像训练作战部队一样培训战地记者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加强针对性训练,将如何发挥媒体作用和应对媒体的培训融入部队教育训练中,进入军事院校和担负国防生培养的地方高校的国防生课堂,列入军事演训活动课目。特别要重视对各级领导干部、军事媒体人的相关培训,以此带动和提高广大官兵的媒介素养。力争通过培训,使我军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军事媒体人政治素质更过硬、战略视野更开阔、新闻素养更厚实,熟悉战场环境,懂得基本军事理论等,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借鉴美军将新闻媒体人“嵌入”参战部队等做法,通过亲历采访捕捉“活鱼”等途径,提高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针对性。

 

  (来源:《全媒体亮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