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党和人民奋斗史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学者详实资料驳斥了“饿死三千万”谣言
点击:  作者:王均伟    来源:求是网  发布时间:2016-08-17 12:47:22

 

        核心要点

巩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就要深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始终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取得这场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有效揭穿其谎言、戳破其迷雾、驳倒其谬论,首要的还是应当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只有端正学风,练好内功,才能充满自信、游刃有余,才能通过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研究历史,充分掌握资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不如此就不能旗帜鲜明、鞭辟入里地回应、纠正、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认识。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使斗争的效果更好,就要紧跟时代潮流,扣准时代脉搏,除了写文章,史学工作者还应当更多地介入电影、电视、广播、戏剧、网络等各个领域,让正史、信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把那些戏说神剧无厘头的肥皂泡直接戳破,最大程度地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高度总结和概括了我们党的历史贡献,其中有一段话尤其值得注意。他指出:“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正确总结经验、正确判断是非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增添了强大动力。

巩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就要深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始终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取得这场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是党史研究毋庸置疑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企图推fan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显然,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竭力抹黑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嘲讽英雄人物,用所谓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用所谓“学术大师”代替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用所谓“重新认识历史”为被推翻被打倒的统治阶级招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忘却、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面对这些“乱云”,我们尤其应该认真学习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的深刻内涵:“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的事业要继续前进,就需要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因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经过深入剖析,已经暴露得比较充分。当前更加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从理论上、史实上把历史虚无主义混淆的是非、编织的谎言、颠倒的黑白、扭曲的观念驳倒批透,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可信的史实引导舆论。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有效揭穿其谎言、戳破其迷雾、驳倒其谬论,首要的还是应当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只有端正学风,练好内功,才能充满自信、游刃有余,才能通过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努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现实中,我们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似是而非的谬论、特别是一些打着学术招牌的错误观点论断时,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我们不妨想一想,究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了多少功夫?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尤其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要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以指导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认识历史规律,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努力掌握更多更细更真的历史资料,并把这些材料融会贯通。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主要是以偏概全,以支流代替主流,通过夸大甚至捏造事实,通过曲解甚至颠倒是非,来达到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售卖其私货的目的。要驳倒批透这些谬误,就需要我们掌握比历史虚无主义者更多、更细、更准的历史资料,才能掌握发言权和主动权。只有让历史事实说话,才能赢得群众。比如,有学者通过持续不懈努力,对“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人口变动的数据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对各地的地方志进行了大量梳理,更下大功夫对对手的所谓“资料”进行逐一考证,以比较详实的资料驳斥了流传甚广的“饿死三千万”的谣言,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这个谣言的危害。

掌握历史资料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坚守执着,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这对史学工作者来说,是很现实很严肃的考验。比如,如何认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现在有人对这一段历史作了非常极端的扭曲。我们一定要加以澄清,要全面认识延安时期的13年,要下大功夫把这一时期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进行通读、研究、分析,要下大气力进行攻关,努力解决问题、分清是非。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研究历史,充分掌握资料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不如此就不能旗帜鲜明、鞭辟入里地回应、纠正、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认识。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言,我们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在这一点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一个范本,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态度和方法,特别值得史学工作者认真体会、深刻领悟。

要以热点话题引导舆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也要把握好时、度、效。去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理论界、史学界与媒体合作,就做得非常成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中国抗战的艰辛历程,再现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重大历史问题不含糊、不回避、不退缩,始终掌握舆论主导权、主动权,向国内外传递了正能量。

要讲好故事。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史、中国近代以来的奋斗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蕴涵着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可信、可敬可亲,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把这个资源用好用足,才能使文化起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才能使中国故事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要创新表现方式。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表现内容和方式上非常灵活,特别善于利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段子传播谎言,利用学术创新的面具隐蔽真实意图,利用新媒体和艺术手法迷惑读者。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使斗争的效果更好,就要紧跟时代潮流,扣准时代脉搏,除了写文章,史学工作者还应当更多地介入电影、电视、广播、戏剧、网络等各个领域,让正史、信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把那些“戏说”、“神剧”、“无厘头”的肥皂泡直接戳破,最大程度地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