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舆论场有人喜欢打打杀杀? 有人整天嚷嚷战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就是轻言战争?一提备战就是把战争挂在嘴上? 主动挑起战争?先来感受一下近代历史及当下世界人民对战争的感受,再来探讨寻求和平、祈望不战靠什么来实现。
一、灾难深重、心灵之殇,反战为主流、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数约为7000万,1.3亿人受伤。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2015年6月美国媒体披露阿富汗战争已造成超30万人伤亡。伊拉克战争已经造成60多万平民死亡,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叙利亚战乱造成超过25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100万人,650万人流离失所。
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痛定思痛反思战争,西方文学作品中充满厌战、反战情绪及心理。一战后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中,形象地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青年人的精神及肉体上不可磨灭的伤害,书中处处充满了反战情绪及对战争的现实描写来揭露其罪恶本质与残酷无情。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小说《再见了,漆黑的夜》,一个患有严重战争创伤焦虑症的青年,因为在战争中第一次杀人的经历让他不复过去。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冯尼特的小说《五号屠场》,描写主人公在战争中被自己军队的人蔑视、咒骂、踢打,被俘后,又被德军扒光了衣服套上了小件小红外套,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小丑,他又亲历了美军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正是这些恐惧、羞辱、无助的经历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他的神经机能开始变形、扭曲、变态,出现了无尽的幻想。德国作家雷马克著名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主人公保罗只是想温存一番曾经的美好年华,但是战争的回忆蛮横地阻隔在他和过去之间,他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那个自己了。二十世纪西方的战后文学将聚焦视角已从战场上的残酷转移到了战后的深刻反思,人性的深刻拷问上。不管是从战场上幸存归来的还是从未亲历过战争的人都在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道无法治愈的伤痕,即战争给予他们无法抹去的阴影。
越南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1970年5月4日美国俄亥俄州州立肯特大学学生在校园内举行大型集会,抗议美军入侵柬埔寨。事情的起因是尼克松竞选总统时许诺结束越战,当选后却违背诺言,变本加厉进军柬埔寨。被欺骗的选民愤怒而起游行,在肯大示威的学生和赶来的军警发生冲突,混乱中警察开枪射击,打死学生四人,受伤九人。惨案激起全国愤慨。此次事件引起全美国超过450所校园罢课,美国当局又制造了多起血案,5天后再有10万人在美国首都华府游行抗议。
今天的中东炮火连天、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无家可归。人们还无法像战后西方作家那样在战后宁静的夜晚在书斋中反思战争,但无论是蜿蜒蠕动在欧洲大地上忍饥挨饿的难民潮,还是挣扎于波涛骇浪中的风雨之舟,或是睡于父母墓碑之间的孩童,或是睡卧于海滩上的小难民艾兰·库尔迪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都在控诉着战争的罪恶与灾难。
国人喜欢战争吗?中华文化中深藏和为贵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当年的郑和下西洋还是而今的一路一带都体现出和平共善共谋发展的共同体意愿。中国是二战中受害最为深重的国家,最为深刻感知战争的残酷与灾难,最为厌恶和反对战争。当下中国百姓正在努力脱贫、享受生活、走向小康,没有比中国民众社会心理更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1982年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倡导中日友好永不再战令当时多少国人感动。30多年前一部前苏作家邦达列夫的小说《岸》也曾引起国人热议。《岸》中的一个核心情节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柏林郊外有一群德国少年持枪坚守在一座堡垒中,胜利大反攻的苏军战士看他们年幼无知,没有把他们作为真正的敌人,在接受他们投降时,当苏联军人走向堡垒时却在意外中遭到德国少年们举枪射击而伤亡惨重。作品的主人公,当年事发现场一个年轻的苏军中尉尼基金,几年后遇到了这群德国少年中的一个,却意外地宽恕了当年举枪射向战友的少年和他的姐姐。作品中凸显的超越仇恨、构建人类心灵相融的和解之岸的反战主题也曾感染那个时代善良单纯的国人。今天,稍有常识和理智会毫无疑义地认知认同,没有谁喜欢战争,国人无论是在灾难深重的历史追溯中,还是目睹中东之乱的现实教训中,还是在南斯拉夫分裂炮火的扼腕叹息中,厌战、反战是中国当下时代主流、主题。“我们不惹事”是渴望和平,“但也不怕事”就需要有不怕事的本钱、能力和准备。
二、丛林法则、外敌环伺,备战才能止战
国家竞争丛林法则血腥而残酷,外敌环伺危机四伏。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变化,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昔日合作伙伴变化、对手变化,我们自己的思维理论是否也该变化?现代物理学超越古典物理学,传统国际政治、外交、军事、国防理论是否也该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日本已不是1982年《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时代的日本,美国也不是30年前联中抗俄的美国。思维僵化固化是决策者的大忌,一厢情愿的空想是国家战略制定的盲区和灾区。而今的日本是修宪的日本,是自卫队要出征的日本,而今的美国是把中国当做威胁的美国,是要亚太再平衡的美国,是2016年军费预算总额超过7700亿美元(5倍于中国)的美国,是拥有7100个核弹头(中国260个)的美国,是把60%的兵力部署亚太的美国,是飞机抵近侦察舰船进入12海里的美国,是海军司令声称“今夜就可做好开战准备”的美国,是准备或将要部署萨德导弹于韩国的美国,是2个航母编队进驻南海边缘的美国,是停泊在新加坡的6艘核潜艇上几百枚爱国者导弹可覆盖中国全境的美国。
中国“鹰派”喜欢战争?想主动挑起战争?强调备战就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就是极端思维和躁动嘴炮?没有那个国家比中国更渴望和平宁静的发展机遇期,但弱国无外交,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内有效,国家竞争不相信眼泪,丛林法则不可怜弱者,外交官从谈判中拿不到军人从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今天,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将有利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保护。部分学者主张为反制岛链包围向西拓展国家生存及国防战略空间,面对咄咄逼人的海洋主权适度开展强硬外交,为局部地区可能的战争冲突早作计划、早作布局和准备完全是防御性的主题思想。理性范畴的长袖善舞和不卑不亢的坚定意志都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外交元素,无法比对高低,无法废弃贬损其一,无法厚此薄彼。和平愿望是人类永恒希翼,但在国家之间要靠实力维护和平衡,有力才能有为,无力便是空想。和平从未靠什么空想来平衡,没有国力军力支撑的任何空想都会在坚船利炮中烟消云散。没有实力幻想和平只能在“截船检查”、“血腥炸馆”中忍受耻辱。
美国从二战结束后大小发动了20多场战争,但近年为什么没有了当年越战时的大规模反战行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均为“反恐”,亦为石油,战争的背后有利益,有军火,有剪羊毛,有资本回流本土,有寡头遥控的影子。当年美国南北要分裂,为维护统一林肯不惜南北血战,英属马尔维纳斯群岛面临失去的危险时撒切尔也不惜派出舰队劳师远征13000多公里强力收回。似乎没有人指责林肯和撒切尔是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反战是人类共同愿景,但反战应该是过去反,现在也应该反;亏本的战争要反,得利的战争也应该反;自己国家分裂的战争要反,肢解别国的战争也应反。国际间上述这种理性状态的“应然”不存在,就应该允许各国面对外来干预及侵略的“实然”。对国内学者主张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利益就应宽容一些、淡定一些。多元格局是社会常态,如果只有希望谈判解决一切问题的一种声音恐怕也是不正常、不现实、不可行。
舆论场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应有真实客观的解读,所有国家都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9.11后的美国群情激奋难道不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没必要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没必要将国家军事外交政策学术层面严肃的讨论与义和团式民粹相提并论,那样有点妖魔化这种讨论,更不该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行双重标准,对西方国家维护主权就大加歌颂,颂其“铁腕”,对本国学者主张维护主权,建议备战就贬损丑化。严肃的学者没人整天嚷嚷战争,但实在不乏兢兢业业数年、数十年默默无闻研究备而可战、战而能胜之道的理性冷静的耕耘者、跋涉者,如“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国家之间只有互相具备威慑对方的实力才是息战、止战的唯一让人相信的可靠有效途径。备战是为不战,备战是和平的基本底线保证,不战是和平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理想目标的实现不在空想,和平目标的实现在于可见、可感、可兑现的实力。没人喜战争,备战才止战,意淫和平终自欺,绥靖无良善;丛林虎豹环,书生勿迷幻,弱族血泪未曾干,强国应铸剑。
(来源:昆仑策网,根据作者来稿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