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出生在印度波尔班达尔一个中等家庭,读书,结婚,生子,后被选中赴英国接受教育,回国后成为一名不合格的职业律师。
1893年去了英国另一个殖民地南非,呆了21年回国。这期间练就了绝世神功“非暴力,不合作”一般称之为不合作主义或甘地主义,再回印度,带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
当然,事实并非如百度的这么简单。
凡是西方尊崇备至,广示天下的楷模,都有着符合西方统治者利益的根本因素。曼德拉,甘地,当然还有缅甸那位老妇人。
英国人在1942年之前虽然挺烦甘地,但觉得他还算是“自已人”,因为只要有他的存在,印度人几乎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抵抗运动。几万人出来站在街头任你打,任你踢,有时还真的会让你觉得下不了手。
丘吉尔首相在1942年之后曾恶毒的说过:我希望他(甘地)被捆在新德里的城门下,然后新总督骑上大象踩过他的身体。
为什么丘吉尔这么恨他?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的作者),曾写到过:“对甘地有着一种审美方面的厌恶感。”“……甘地的基本目标是反动和反人类的”
奥威尔的评价很刻薄,虽然他最终还是把话圆回来,说甘地与同时代的政治家相比,身后有种干净的气味。
本文只说甘地,乔治.奥威尔其实也是一个被西方宣传扭曲的作家(我朋友出版过一本关于奥威尔生平的书,我觉得算公道)
什么是话语权?就是我说黑就黑,说白即白。
比如曼德拉,美国一直称他是非洲最大恐怖组织(民族之矛)的头目,后来180度大改口,如果曼德拉不妥协呢?他会被描述成一个魔鬼,然后人们也跟着骂他是魔鬼。
近代世界风云人物的历史评价,基本由美国说的为标准。这其实是违背独立思考原则的。
回到甘地身上吧。
抗战期间,蒋介石夫妇从开罗回来,顺道访印。把甘地拉进了朋友圈,并发送了微信实时位置,约好见面。当时中英是盟军关系,印度对中国抗战非常重要,那么甘地的影响力必须要利用起来。老蒋怕甘地把非暴力进行到底。
丘吉尔为啥讨厌甘地?就是因为甘地在面对日军入侵时,还喊着非暴力,并准备以几百万人的生命去由日军屠杀,以期用鲜血唤起日本人的良知和道德。
对英国统治者来说,当他们统治时,非暴力是受欢迎的,再退一步说,英国军队也不可能去杀这么多的印度人。但日本人呢?
甘地鼓吹这种思想让很多人吓一跳,老蒋要赶紧跑去给他打气。
甘地让印度人到日军屠刀上送死并非异想天开,他还说犹太人应当集体自杀,让全世界觉察到希特勒的暴行。战后,他辩解道:反正犹太人要被纳粹杀掉,不如死得更有意义一些。
老蒋夫人看望他时,他非要翻译走开,让宋美龄来当翻译,理由是她声音好听,握完手,还要摸宋美龄的手臂。估计老蒋心里有一万头娘希匹狂奔而过
甘地的确非同常人,日常行为也一样非凡,彻底素食,连调味品也不行,烟酒不沾,35岁起停止性生活,不信,你们可以用裸女来考验我。关于禁欲,他是学列夫.托尔斯泰,但问题是人家托尔斯泰在晚年才声称停止性生活,甘地35岁就收工了。
其实我也收工了,不信,你找个美女来考验我。
他是个政治人物,个人品行并不是评价他的标准。如果这样,希特勒也是个道德标兵,情妇多多的肯尼迪岂不是千古罪人?
一,南非生涯。
甘地去南非是1893年,关于这段时期,百度是标准口径,基本真实,但是有选择的真实。
24岁的甘地刚到南非,第一次坐火车时,坐的是头等车厢,他是律师,身份符合,但被赶到了末等车厢受罪,因为他不是白人。歧视黑人他没意见,但你不能这样对待有身份的印度人。
甘地打赢了这场官司,同时拉人成立了《印度侨民代表党》,但只限印度在南非白领,不准劳工加入,还要交会费。这时,他的名气慢慢大了起来。
1906年8月,南非通过《黑人法案》,禁止印度新移民,并要求印度人必须携带身份证出门,否则违法。
三哥们炸锅了,反对,反对,反对,闹了一阵后,南非当局说可以取消法案,但警察要一个个找印度人打指模,按手印确认。这种如同对待罪犯一样的做法更激起了印度人的怒火。
甘地马上找当局表示,他可以摆平印度人,回头跟三哥们说,大家主动去警局按手印吧,这样多好呀,显示我们主动,不存在被逼的情况。有的三哥直接拿刀把甘地砍了,你到底是哪头的?
被刺的伤口还没好,甘地一个人屁颠屁颠跑去警局按手印,抢头香。后来又有几个三哥跟去按,结果,南非当局翻脸不认人,《黑人法案》不取消,爱咋滴咋滴。
这才有了甘地带领伙伴烧毁身份证事件爆发。
甘地在南非所谓的抗争无非就是为自已寻求更好的处境,再往大了说,为了印度中产阶级,根本没打算改变白人至上的政治架构,也不可能为黑人发声。
甘地其实早在1899年南非布尔人BOERS起义反抗殖民者时,就拉起一千多名印度人成为英军编外部队,充当救护连角色。
1906年2月,祖鲁人起义,英军这次大开杀戒,甘地再次组建救护队为英军卖命。
可以感受,如此尽心尽力,渴望主子对他能另眼相看时,得到的却是《黑人法案》,他那种无比失落的心绪。
对于一位历史人物的叙事,一旦进行选择性写法,呈现的只能是极端片面。现在一说,全是甘地在南非英勇抗争。所谓非暴力主义他就是这样形成的。
二,英美对甘地神话的影响
从小受英国教育,甘地接受了两种思想:
1,自我奴化,逆来顺受
2,大英帝国的存在有利于世界繁荣。
鲁迅先生说要痛打落水狗,他的思想远比甘地深刻。1906年后,南非白人工人也起来反抗资本家,但甘地马上宣布停止他的反抗运动,向当局表示合作,不会落井下石。
也许他是鲁迅笔下的老实人,但本质上能看出甘地的圆滑精明之处,虽然与白人合作,可他很清楚应当与哪些白人合作。
所以他回印度后,并不是真的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延续。印度最终独立,客观上是英国经历两次大战后,国力一泄千里,一度临近崩溃边缘,这是历史趋势所致,更何况印度马上走向了分裂。
围在甘地身边的大多是美国记者,他们以造神般的报道将甘地捧成了圣人,同时踩了英国人一脚,美国报刊不断揭露英国殖民者的残酷。二战后的英美矛盾在印度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美国需要一个庞大的印度市场,英国不退出,美国商品如何进入?不进入印度市场,经济利益在哪里?最热衷于尽早结束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是甘地,而是美国人。美国人捧他上圣坛让英国佬羞愧而退,很划算。
三,甘地在印度的作用
经济方面,甘地反对工业化,认为工业革命进程伤害了原有田原牧歌般的生活,提出回到小农经济模式,主张自耕自足,自织自养,排斥,烧毁一切外来商品,这些思想,连他最忠实的信徒尼赫鲁也无法接受,尼赫鲁上台后,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工业化的印度。
甘地这种思想在印度至今还大有市场,的确,回归田园牧歌生活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前提是这个世界是个人人相爱,安静祥和的乐园,但这可能吗?如果美国人真的信奉甘地主义,要这么多航母编队干嘛?
我们也喜欢周未去趟农家乐,但我想没有人真的会一辈子去追求农家乐,别说自已织布裁衣,连用柴禾烧饭都是奢望。
政治方面
甘地一生共有18次绝食,我不活啦,但没有一次成功。网络告诉我们,甘地绝食是冲着英国统治者去的,但实际上,甘地有近三分之一的绝食行为是冲着民众去的。
他既是群众力量的发动者,同时又是刹车片。非暴力及不合作运动,说白了就是躺你家门口堵你道,一旦遇上狠心人,分分钟得死人,而且白死。
在一次非暴力集会中,英警对着正在斋戒,祷告的民众开了枪,一小时打死1200多人,甘地踩着血迹,含着眼泪去现场为民众打气,号召大家继续。
然而,激愤的民众在接下来的冲突中打死了警察,甘地则马上指责他们违背了非暴力原则,要求取消抗议,立刻撤出。
有很多人不愿意撤退,于是,甘地绝食了。这件事发生在1919年4月6日,实际上是一次全国总罢工。下一个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注定两个国家的独立自由之路完全不同。
关于宗教因为比较敏感,就不说了。但印巴分治除了有英国人的阴谋外,甘地也逃其责。
可怜他一生追求非暴力,最终却死于刺客的枪下,还有后来的英.甘地,拉吉夫.甘地。到今天为止,这个家族仍然影响着印度的一草一木。
最后,引用一句奥威尔的话:对于圣人的判断,应当永远使用有罪推论,不过,对于圣人的验测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甘地是个好人,但也仅此而已,无论他还是曼德拉,还是昂山素姬,或是哈维尔,加起来也比不了那位湖南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