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经济学对贫困机理和贫困类型的分析集中在对不利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之上,如物质资源、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但《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明确指出,贫困不应仅从物质资源的匮乏上找原因,还需要从贫困主体的主观思维上加以认识。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贫困主体的心理特征影响其选择行为显著,是使其维持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性和帮扶策略的有效性,就应该在以往的研究中融入贫困人群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的视角加以研究。
对贫困机理认识的精准化
对贫困机理的认识应置于贫困主体选择行为的分析之中。当贫困主体选择传统的生产方式时,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之上,结果必然是贫困的循环;只有当贫困主体找到并决定采取一些新的、潜在收益更高的生产方式时,如新的种植技术、新的组织结构或产销模式等,才有可能提高收入,逐步摆脱贫困。这些新的生产方式的选取受制于诸多因素,只有了解影响其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并考察选择行为与实际收入的动态关系,才能准确刻画贫困循环的机理,为精准识贫、有效扶贫提供严谨的理论基础。
贫困发端于一些不利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会对贫困主体的心理因素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贫困主体进行选择的每个时点上,其选择结果既受制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外部条件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近年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主体的心理特征从很多方面对其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贫困主体沿袭的“安贫乐道”的价值观,会增加他们采取新生产方式的机会成本;脱贫努力失败导致的无助感和经济状态的脆弱性,会使他们具有不利的风险预期和风险偏好;单调的生活经历、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会使他们积累的可选的脱贫方案极少;低水平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会使他们能力较差从而人力资本积累较低;生活的压力、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保障(如干净的水、道路、医疗等),使得他们需要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从而导致更“短视”的时间偏好,等等。
上述不利的心理特征,结合外部条件的制约,会使贫困主体对收益较高生产方式的评价较低,从而选择守旧的生产方式,对应的收入水平也较低。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意味着下一期可利用的生产资源仍受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与物质匮乏相联系的心理因素无法得以改善,甚至变得更糟,如增强其无助感和宿命论归因,变得更悲观和短视等。这反过来又会强化贫困主体选择守旧的生产方式,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
值得强调的是,贫困主体经济状态的脆弱性,使他们的选择结果有时敏感地依赖于心理因素的水平。进取的心态会使他们搜集更多的脱贫方案;对风险的恰当评估会大大增加尝试新生产方式的可能;能力的提升会增加其新生产方式成功的概率;脱贫意志的增强有利于克服眼前的消费“诱惑”,选择更有长远利益的脱贫方案等等。这类敏感性意味着,不考虑心理特征,仅从物质层面进行扶贫可能事倍功半;反之,把心理因素与外部条件结合起来,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扶贫则可能事半功倍。
对贫困类型的细分和精准识别
基于上述贫困机理的分析,可以在以往贫困的分类和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化,从而为精准帮扶提供有效依据。以往经济学对贫困的划分以持续的时间为依据分为慢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前者指长期、持续处于贫困的情形,后者指暂时的、非持续的贫困情形。如果把上述贫困分类称为一级分类,那么可以根据外部条件和心理因素在持续贫困中的影响程度及其决定的脱贫的潜在可能性,对贫困进行二级分类。
慢性贫困可以进一步分为无力型贫困和并发型贫困;暂时性贫困可以分为冲击型贫困和过渡型贫困。无力型贫困是指不利的外部因素决定的贫困家户没有摆脱贫困可能的情形,例如缺乏劳动力或劳动力伤残,或者人均土地严重不足以及土地生产率极其低下等情形。并发型贫困是指不利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强化导致低水平稳态均衡的情形,不仅经济收入长期维持在低水平,而且主体的心理因素也表现出稳定的不利特征,如价值观的异化、认知水平低、短视的时间偏好等。并发型贫困由于存在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影响,帮扶起来要采取综合措施,且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冲击型贫困是指由于自然冲击或社会冲击等因素导致收入骤降至较低水平的情形。这类贫困主体有过脱贫经历,仍保持积极的脱贫志向。过渡型贫困是指贫困家户处于从一种状态往另一种状态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可能是处于脱贫的上升过程,也可能是陷贫的下降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二级分类中无力型贫困要么无法脱贫,要么不可能从个体家户层面上进行帮扶,因此一般的扶贫思路无效;冲击型贫困和过渡型贫困家户由于掌握了某些脱贫路径,主观上保持努力脱贫的志向,帮扶起来相对容易;只有并发型贫困,虽然存在脱贫的可能性,但由于贫困原因的多元性及其交叉影响的复杂性,改变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更加仔细的识别和针对性的帮扶。
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把贫困原因进一步细化可以实现贫困的三级分类。无力型贫困可以细分为劳动匮乏型、资源匮乏型和社会因素不利型。冲击型贫困则可以从自然冲击和社会冲击方面进行细分。并发型贫困要从两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一个维度是外部因素方面,类似于无力型贫困的细化分类,但外部因素没有恶劣到使摆脱贫困失去可能的程度;另一个维度是心理特征方面,包括价值观、认知、能力、意志等几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应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思路对贫困类型进行精准识别。对于贫困二级分类的识别首先要考察整体情况,如人均土地拥有量、土地生产率、基础设施状况、社会因素等。通过对整体外部环境的评估,确定有无可能通过发展某种产业或生产模式来摆脱贫困,作为划分无力型贫困和并发型贫困的基础。再根据个别家庭自身的状况,如劳动力数量、结构、家庭资产状况、近年收入变化、家庭主要成员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确定其类型。
(作者:武汉大学高考、武汉商学院年旻;来源:光明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