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已经基本上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着严重的崇洋媚外倾向,而且把这种盲目崇拜和效仿视为先进和与国际接轨,目前已经达到无孔不入之境地。
因此,强调反对西方价值观固然重要,但是从根子上来说,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全面清除教育领域的崇洋媚外倾向,走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则更为重要。
教育领域的崇洋媚外五花八门、无孔不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批评过某些人“言必称希腊”,这种情况经过整风运动有了改进。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则是“言必称美国”、“言必称普世价值”、“言必称与国际接轨”。
我们国家从1840年以来,经过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是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对待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既要学习,又要批判。但是在中国高校,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多,独立自主思考的少。
“自由、民主、人权、一人一票”等被高校教师无原则无批评的吹捧,丧失了对其历史背景、阶级局限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讨论。相反的,中国高校很多教师,对于国家取得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对于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视而不见。
很少有人会设想去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很少有人会去抨击和剖析西方的不足。他们更多的是以自己理想中的制度—也就是经过主观美化后的西方来抨击和切割我国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分子最无知识,不幸成为对很多高校教师的真实写照。
二是高校教师引进过分向高学历,尤其是有海外背景的人倾斜。
高校的发展需要引进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何谓人才,则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中国高校的所谓人才引进,单纯的以学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甚至是否国外大学的学历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硕士现在已经不入流,至少博士以上学历。博士也不是随便哪个大学的博士都可以的,往往要求有西方背景的人,越是有西方背景的人越吃香,在职称评定、课题、科研经费方面得到倾斜。
这里我得说一说最近几年推出的所谓“千人计划”,本来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具体操作上严重不当,出台的政策破坏了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里也倾斜,哪里也倾斜,把他们搞成高人一等,间接的把其他高校教师搞成二等公民。
什么叫优秀人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做出来成果才叫做优秀人才。凭什么国外留学回来的就要高人一等?就要给予特殊待遇?引进国外人才,应该在现有框架体系内进行,不能打破现有制度框架,给予额外的政策!
高校人才引进的这种过分向高学历、向有海外背景的人倾斜的倾向,无疑大大助长了崇洋媚外倾向,发出了错误信号,促使一些人不得不考虑先出国然后才回国发展。
海外归国人员本身也有优点,但是对于国情了解不够,认识不深,这也是实情。我这么说,也并不是针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我强调是应该一视同仁,大家同一条起跑线竞争,不要人为的划分三六九等。同时,要把握好比例和节奏,不能让有国外背景的人占据主导地位。
三是职称评比过分依靠西方指标。
在高校职称评定过程中,往往以在国外发表论文的数据作为衡量标准,在国内发表论文不算数,非得要在国外发表论文才作为评教授的标准。
原因之一可能是国内论文只要花钱就能发表。这本质上是一种懒政思维,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是简单机械的用所谓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无形之中把国外的学科体系神圣化,助长了崇洋媚外倾向。
其实,高校作为学校,主体还是教学,说到底还是应该以教学作为衡量标准,论文作为辅助参考。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严格岗位设置的前提下,把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学生认可、教师认同的人晋升为教授、副教授,不能简单的以在国外某个刊物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标准。
四是强制全体学生学习英语。
自1978年以来,不知道是谁提出来,强制全体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惯例,都快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事实上非常可怕,导致我们的教育体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培养着崇洋媚外。
初中时期要英语学得好才能考试好的高中,高中要英语学得好才能考上好的大学,到了大学英语学得好,只有出国才是正确的选择,所有现在中国好一点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基本上有能力出国的都出国了,不出国就快成为没能力的同义词。
这种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教育部门反思吗?英语不是我国的母语,作为选修课是可以的,凭什么要作为必修课必考课?说得难听一点,强制全体学生学习英语,就是强制自我殖民,就是强制性的文化阉割!
教育部到底搞什么名堂?你们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崇洋媚外,这种教育制度怎么能培养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五是学制、教育结构、教育比例借鉴西方多,独立自主的少。
现在教育领域只讲与国际接轨—实际上就是与美国接轨,不讲走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不讲中国国情的现象比较严重。
比如学制问题,美国人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本科4年,专科3年,硕士3年,结果中国完全照搬照抄,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异议。
这种倾向很可怕,其实中国人普遍比较聪明,智力比美国人高,学习期限完全可以短一点,能不能小学5年,中学5年,大学本科3年,专科2年呢?
如此一来,节省3年上学时间,可以节省大量教育经费,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和社会财富。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种构想呢?
比如教育结构,美国人搞高等教育普及化,我们也跟着普及高等教育,家长花了很多钱给孩子读大学,最后就业跟初中高中差不多,当家长抱怨的时候,很多教授、专家会告诉我们人家美国人就是这样的,美国大学生也就是从事超市售货员的工作。
可是就没有人敢说,即使在美国,大学生普及化也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式呢?为什么就没有人质疑?而是美国人错了,我们就要跟着去犯错?
比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上面,我们盲目跟着美国,其实两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很不相同,我国作为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应该面向工业化大生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不能盲目的搞大学扩招。
六是没有考虑中西高校差别,对高校管理软弱无力。
近年来,中国教育经费大幅度的增加,比如中央财政2013年教育经费达3800多亿,除开几百亿面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之外,3000多亿投给了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每所高校达40亿元之多,这个数字已经够瞠目结舌的。
这还不算,科研经费中相当多的部分流入了高校。用富得流油来形容高校一点都不过分。高校确实富起来了,但是管理却日益松散。
首先是结构臃肿人员冗余。比如,北京大学领导班子达25人之多,清华大学领导班子12人,中层岗位达70-80个之多,每个人都要享受高额的工资、福利,这国家财政投的再多也没有底。
办学理念出现严重偏差,受到教育产业化的不良影响,一味的向钱看,忽视社会责任,把办学当作一种产业,只想到牟利,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高校教师管理松懈,高校教师不务正业,不是安心的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而是只想到挣外快、捞票子,从事第二职业的很多,不是商人胜似商人,对此,教育部门一味坐视不理,装聋作哑,甚至以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做法。
其实中国与美国高校存在严重差别,美国高校是私立大学,政府没有给教师提供工资、福利和退休金,让高校自谋生路是符合逻辑的。
中国政府既然已经给高校提供了工资、福利和退休金,就不存在从事第二职业的问题,从事第二职业的应该一律开除!
我们的教育部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简单的以为美国高校教师可以经商,因此中国高校教师也可以经商,简直荒唐之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