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面依法治国开局之年。
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立法的法”作出重要修改,群众诟病的“奇葩证明”得到清理;我们还看到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打虎拍蝇”力度不减……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良法之治——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遵循
2015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对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规范……从处理改革与立法关系,到规范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这部“立法的法”每一处修改都意义重大,成为我国迈向良法之治的一座新里程碑。
法治,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更是社会文明的厚重基石。人们看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法治国家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推进改革,已经成为常态。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2015年7月,我国正式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短短70字的宪法宣誓誓词,背后是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强调法治,需要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修改并通过的多部法律事关社会运行和百姓切身利益,“良立法,立良法”的理念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
2015年4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获表决通过,打响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卫战。8月,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仅在条文上就增加了近一倍,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公众健康的又一利器。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12月份,首部反家暴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天下之事,不仅难在立法,更难在法必行之。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正式迈入“深水区”。
从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到司法责任制改革,再到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步步深入,敢于“动奶酪”“啃骨头”。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落地,有效避免地方法院司法审判受到地方干预。立案登记制改革正式实施,成为治疗“立案难”的“点穴”之举。
“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专家认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契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法治的力量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建设保驾护航。
依法而治——让法治成为权力的必然遵循
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
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一年来,随着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入推进,群众对政府依法行政的期盼得到及时回应,法治精神进一步渗入政府行政、决策和执法过程。
——当权力的边界得到厘清,社会活力被进一步激发。
“以往审批一个项目大多需要8个月到1年……现在都集中在一个大厅里,甚至一天内可以同时申报好几个项目。”北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2015年底上线后,长期负责项目审批申报的北京市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首开志信分公司开发部副经理张晋然深有感触地说。
简政放权,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继2015年9月清理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后,国务院持续“发力”,取消150多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减少44%的职业资格、修改66部行政法规……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我们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使激发释放活力和维护保障秩序有机统一起来,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夏勇说。
——当“奇葩证明”被终结,权力运行中的法治精神更加明晰。
“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的恰恰是法治的缺位。顺应民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要求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
湖北武汉推出“一窗式受理、一表式申报、一章式审批、一网式办件”,让政府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广东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居民户口迁移可“一站办”。公安部明确表示,各地已经开始清理“奇葩证明”,全面梳理证明种类,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当“任性的权力”得到管束,人民的信心与日俱增。
从年初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到年中周永康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再到年底京沪“首虎”被查,“反腐无禁区”的背后,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决心和理念。
“我们希望‘打虎’‘拍蝇’不止步,让公权力运行越来越公正、透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中学教师刘亚楠说。
2015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原则性表述少,代之以大量可量化易评估的具体措施……这份纲要体现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事业新的高度,被誉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和施工图。
以法治之名取信于民,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法而呼——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
今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快播案庭审结束。司法机关对庭审的全面公开,得到各界高度赞许,更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感知程序正义、司法公开等法治理念,由此成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宣传课。
增强法治意识,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只有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才能让法治社会的根基不断牢固——
一年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出台,权与法之间的“防火墙”就此筑起。全面推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为信访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着力破解“案结事不了”这一信访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拥护和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当前,《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正在深入实施,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多项民生事项被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农民工、下岗职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被列为重点援助对象……当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在北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先后涌现,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数量突破85万。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超过8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在福建厦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暨新厦门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设立,带动新老厦门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共治中共享。
“通过法治确保社会自治,通过法律对公权力的约束,保障社会自我调节的功能空间,确保社会自治得以有效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法治更需要与德治交融。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39亿符合条件的驾驶人领取10年有效期的驾驶证,作为对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驾驶的鼓励;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8.7亿自然人和2102万户企业等的数据,征信从传统的银行信贷记录扩展到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正在逐渐形成……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作为治国之重器,只有让法治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才能为法治中国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五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我国未来的法治建设在许多方面值得期待。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开局之年沉甸甸的收获为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将站上新的起点,法治中国建设将书写新篇章。(记者罗沙、邹伟)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刘德中:法治中国护航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热播有感
2017-08-27•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