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曾许诺》黑惨了中华民族的祖宗?!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6-02-16 17:43:05

  

       《曾许诺》这部即将上映的国产电视剧,黑惨了中华民族的祖宗?!

 

近日,一部新开拍的国产电视剧,却罕见地引起了不少网民的强烈抵制,而理由竟是这部电视剧侮辱了众多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那么,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视剧呢?而这些网友的不满,又是否偏激了呢?请让耿直哥给大家讲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1.jpg

 

首先,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视剧的背景。这部电视剧名为《曾许诺》,是根据中国80后青年女作家桐华(笔名)的一部同名、并且同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小说改编的… 这里先说句题外话:话说这位桐华女士,其资历背景还相当惊人的。比如当年她曾经以陕西省全省第九名的高考成绩进入了北大,之后曾供职于金融业,还曾经去美国知名大学进修。

 

2.jpg

 

不过,从2005年起,她却突然“跨行”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并写出了《步步惊心》、《大漠谣》等获得了大量关注、甚至被改编为电视剧的作品。至于如今引发争议的《曾许诺》,则是她原本于2011年开始撰写的一部神话小说,故事发生在上古时代,主人公是黄帝与蚩尤。

 

那么,她的这部小说为啥会引起争议呢。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她在小说中把蚩尤写成了为了爱情放弃江山的“英雄”,而黄帝却成了为了权术不择手段,还阻碍他人幸福的“丑恶之徒”。 结果,虽然桐华在小说开头也强调了这只是她自己“脑洞大开”虚构的故事,可一些喜爱她小说的粉丝,在看了这部小说后,还是抛出了“耻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是厚颜无耻之辈”、“我们是小人和坏蛋的后代”等偏激的言论。

 

3.jpg 

    这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一粉顶十黑”的含义

 

恰恰是这些言论,很快激起了另一批以维护“史实”为己任的网友的强烈反感,他们开始站出来公开反对《曾许诺》。 而今天,也是这群人站在了反对将这部小说拍成电视剧的第一线,因为他们担心以目前国人“对历史和小说傻傻分不清楚”的无奈现状来看,如果《曾许诺》被拍成了电视剧,恐怕会动摇大量“炎黄子孙”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4.jpg

 

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指控说,《曾许诺》并不是桐华第一次“歪曲历史”了。比如,在她于2006年创作,并于2014年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的小说《大漠谣》中,她就曾将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霍去病,改编成了屠杀西域人民的凶手。——而根据这些抗议者说的说法,历史上霍去病根本就从未去过西域,屠杀西域人民更是扯淡。

 

甚至于,抗议桐华这部《大漠谣》的网友,还在百度贴吧上成立了一个针锋相对的贴吧,名为“大造谣”。目前,这个近万人的贴吧,除了批驳《大漠谣》中种种的历史错误外,也成了抵制《曾许诺》被拍为电视剧的网友们的一个大本营。

 

5.jpg

 

不过,也有为桐华辩护的网友表示,如果要求作家非得按照史实编写故事,那岂不是在扼杀作家的创造力?而且,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也应该可以包容得下虚构的小说和情节,更何况人家桐华早就声明了她的小说是“虚构”的。可现在反对者却动不动就给她扣上“不尊重祖宗”,“动摇民族根本”的“大帽子”,这难道不是思想封建、在开“历史倒车”?

 

7.jpg

 

        说实话,耿直哥觉得两方网友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网络小说面对的受众,本身与电视剧面对的受众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网上什么样离奇的故事恐怕都不缺乏追捧者,但在广播电视这个传播渠道,《曾许诺》若想获得良好的受众认可,恐怕也要面对众多“炎黄子孙”的“主流观念”的直接碰撞和检验。

 

        比如,反对桐华小说的网友所担忧的“一些年轻人会将小说情节当成历史”的情况,其实“古已有之”。当年罗贯中一本《三国演义》,就令无数人以为“桃园三结义”等情节才是三国时代的“正史”。可在晋朝史官陈寿所写的正史《三国志》中,却从未有过刘关张三人这段浪漫的结义,连《演义》中的“大反派”曹操,在正史中也没有那般狡诈恶毒…

 

6.jpg

 

        但话说回来,罗贯中“脑洞大开”的《三国演义》,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的研究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忠义”这些被认可的主流价值观,才是《三国演义》流行的硬实力。

 

  所以,当今天桐华的《曾许诺》被改编拍成电视剧时,虽然这些故事是虚构的,也确实存在着仍然可能会误导一些人对历史认知的风险,但这些文艺作品也都在同时激起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关注与兴趣。与此同时,我们更有包括“大造谣吧”的网友在内的众多关注正史的人们,正在网上和传统媒体平台上不遗余力的坚守着炎黄子孙的主流价值观。

 

        而在这样一种看似“对立”、实则“交融”的互动中,耿直哥相信人们一方面能学会如何有效地“区分历史与小说的区别”,另一方面,在一个现代且多元的社会里总是充满争议的,正是因为这些观点的碰撞与交互,才会令真理越来越清晰。正如没有“错”,我们又怎么有兴趣与动力知道什么是“对”呢?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