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首席专家杨志刚引言]: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资深策略师拜伦路韦恩(Byron Wien)每年都会在开年之初公布未来十二个月的十大“意外”预测。而今年已是韦恩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政治意外进行预测的第31个年头。回顾2015年韦恩的十大“意外”预测,当时他就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跌破7%,而且中国政府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将推行更多货币宽松政策,中国实体经济平衡将会向消费端倾斜。
我们智库认为,2016年中国将面临多事之秋的风波,世界经济回暖那是梦幻中的歌,世界金融危机持续转磨,中国无法置身于外,被国际经济逆流紧紧缠裹。国内外政治角逐一波又一波,橘派,卖国贼,极左派,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极右派与改革派你死我活拼命争夺,这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祸。
智库预测2016年国内改革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颠簸,极左派和民粹主义利用在民生问题为计划经济鸣锣。中国改革受极左思潮冲击无法摆脱,金融业毫无廉耻继续卖国,利益集团为了本位主义牵制改革。中国经济亟待产业创新,但国家产业标准化和工艺化没有着落,产业创新怎么过河?国家急需各行各业在2016年补上标准化这一课。
中国无疑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回头看2015,很多一致预期被证明是一致错误:央企没有等来激进的混改,却等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合并;地方政府没有等来期待的财权,却等来一堆来去无踪的置换债,人民币没等来美联储加息,但还是来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暴贬……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带着2015的经验,我们智库对2016年的中国经济作出十大预测:
1、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6.5%,实际增速略高于目标
2015全年保7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以往4次下调目标的历史来看,如果当年没有完成目标,一定会导致增长目标下调,比如1998和2014年。以此推断, 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是大概事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目标可能定在6.5%,但最终的实际增速可能略高于6.5%。
2、CPI继续“1”往无前,PPI连跌超过50个月,通胀有惊无险
2016年预计CPI同比1.6%,较2015年略有回升,但仍然有惊无险。预计明年PPI累计负增长将超过50个月,但同比跌幅将收窄。假定明年油价涨4.5%,其它因素影响不变,则PPI跌幅可能收窄2.5-3个百分点左右。
3、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资本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再现一次性贬值
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只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目前看,12月加息的概率已经达到70%,即便12月没加,明年也会至少加一次息。对人民币来说,美联储加息也好,加入SDR也好,其象征意义都已经大于实质意义,人民币的长趋势拐点已经形成。尽管短期央行可以通过量价干预维稳,为加入SDR护航,但贬值压力只会推迟,不会消失,最终达到临界点,央行可能不得不再次允许人民币一次性贬值。
4、货币政策从主角变配角,降息空间明显收窄,降准次数不少于今年
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根据我们的预测,2016的通胀会高于今年,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而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2016年专项金融债等公共融资工具会继续放量,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如果只是从存量池子里拿钱,那可能会使稳增长的效果大打折扣。
5、财政赤字至少扩大到2.5%,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政策性金融+PPP配合政府大幅加杠杆
财政政策将逐步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近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要反思财政政策,其中特别提及“3%的赤字率是不是绝对科学,值得探讨”,暗示中央已经开始反思积极财政不积极的问题。
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抓手:扩大政府发债规模+结构性减税。而明年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的配套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和推广PPP配合政府加杠杆。今年是PPP项目的招标年,明年才是签约年,3.4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的签约规模将超过1万亿。
6、注册制推动股票供给放量,股票市场不会有惊心动魄的疯牛,只有摇摇晃晃的慢牛
2016年大概率推出IPO注册制,注册制长期是利好,但短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总体来看,2016年股市不可能重复今年的疯牛,摇摇晃晃的慢牛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成本下行可能放缓,二是需求端尚未完全企稳,三是供给端产能尚未开始消化。因此支撑市场还是只能靠估值,而这样的市场一定是敏感和反复的。
7、信用风险加速爆破,国企违约成为常态,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
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约为123%,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未来去杠杆的五种途径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不得不选择最后一种道路:信用违约。基于这种逻辑,2016年信用风险会比2015年更多更频繁。只要看不到经济复苏或大规模债务减记,2016年信用违约事件会进一步蔓延。政府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仍会去保一部分存量债务,但失去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国企违约将成为常态。
此外,信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
8、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加速落地,美丽中国成为最大亮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美丽中国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亮点。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首次提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美丽中国”概念。生态环保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站在了更大的风口上。第一,监管体系从属地管理转向垂直管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第二,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融资和管理机制来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9、国企改革1+N方案陆续落地,国企整体上市加速推进,央企合并步伐放缓
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2016年将进入落地之年。首先,央企层面主要看整体上市,合并步伐会低于预期;第二,地方国企改革重点看混改,主要是资产优质的发达地区。
10、房地产销售结束回光返照,地产投资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国家住房银行提上日程
房地产销售在2015年回光返照,2016年将再次回到现实。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数据9月就已开始回落,全国的商品房销售也在10月首次出现回落,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效应正在逐步消散,地产身上的镣铐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我们智库认为,房地产投资的情况要比销售更糟。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所以,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消化库存。此外,作为激发合理需求、构建住房融资体系的关键,国家住房银行有望加速提上日程。
我们智库认为中国经济在2015年充满了意外,股市暴涨暴跌、人民币升值预期终结、四万亿地方债置换、国企和地方大面积怠政,希望这些不是“新常态”。变局会在2016年延续着,意外也未必少,毕竟中国经济在转型之中、政策在调整之中、外围环境更难捉摸,由此我们提出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1、焦点由宏观转向微观,企业现金流值得关注
2015年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焦虑集中在增长动力之上,保七能否成功、统计数据是否造假、刺激措施如何出台,曾是市场的主要关注点。市场对于宏观环境的关注可能会减少,大家意识到经济处在“三期叠加”状态,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不过政府有能力控制住风险,硬着陆的机会短期看来似乎不大。
不过企业的现金流正在迅速恶化,而且风险可能由一家企业迅速传导到一批企业身上,传导到银行账面上。制造业名义GDP增长的恶化程度,远远快过全国实质GDP,凸显出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窘境,部分企业开始借钱发工资了。
2016年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关键期,基建增长未必突出,制造业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反弹乏力。微观企业现金流,是2016年中国经济第一大看点,而且由此牵扯到银行不良资产状况。
2、政策思维转向供给侧,实施难度未必小
“供给侧”突然窜红,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一次理念上的革命。在过去十年以凯恩斯总量需求管理为指导的中国政策决策层,终于意识到“三驾马车”政策无法引导经济转型,而且政策用力亦老。我们智库十分认同解决目前经济困境的方法在供给侧,相信摧毁过剩产能、消除房地产库存、打破国企垄断、消减企业负担、鼓励创新创业,是令中国经济重现繁荣的基础,是经济成功转型之必需。
然而与货币扩张政策不同,供给侧改革触及利益。国企改革讲了三年、消化过剩产能讲了五年,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在于既得利益的制肘。
另外许多供给侧改革,短期对经济会带来通缩压力,也令决策层在实施上有所顾忌。宏观政策重点转向供给侧,在方向上正确,不过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来贯彻。2016年的重点或许在去制造业过剩产能和降低企业负担上。
3、货币财政政策之外,汇率另辟蹊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很稳健,“稳健的货币政策”很积极,是近年常规宏观政策的尴尬,其背后是财政收支上的不平衡。2015年预算财政赤字为GDP的2.3%,以财政收入及卖地收入下降的势头看,实际财赤可能突破2.8%,甚至国际公认红线3%。如果将货币化的财政开支(央行向政策性银行定向注入流动性)计算在内,财政赤字比率更高。但是既然要“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财政扩张无悬念,争议经年的减税议题也将变成现实。
货币政策上,美国加息后中国降息的空间受到挤压,常规政策主打落在降存款准备金率上,预计降准起码200点,若银行坏账大幅上升,最多降准可达400点。不过由于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弱化,定向宽松仍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政策抓手。
无可否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边际效用在逐年下降,央行降息降准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只有半小时,对实体经济的帮助更加有限。
当传统政策工具失灵,供给测措施远水难救近火时,什么是政策黑马?相信是汇率政策。在美国联储加息、中国出口面临寒冬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正在成为利率、准备金率之外的第三个货币政策工具。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是大概率事件,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也可以想象。在资本项目开放上,基础性政策安排继续放松,但是资金跨境流动的行政审批则可能进一步收紧。
4、房地产期待暖风,去库存困难重重
房地产市场遭遇寒流,是目前经济周期不断下挫的主因之一,其中开发商建房速度骤降、买地趋向保守,为下行中的经济雪上加霜。此时此刻,看不到哪一个行业可以像房市那样给经济打一剂强心针的,不过政府并不想过度干预市场。
与过往不同的是,此次房市下滑的原因不在政策打压,而在库存过高,是市场原因,政府救援更困难。现有的按揭优惠、取消限购令,不足以改变市场向下的大势,指望农民进城来化解三四线城市库存更属缘木求鱼。
解决中国房地产高库存,需要强力手段,制造市场出清的冲击性效果。或让部分房企破产,或由政府收购部分库存并转成廉租房,但是北京有没有如此的政治愿望,不得而知。
比较容易想像的是,房地产政策吹暖风,较大的开发商允许在债市集资,缓慢地消减库存。不过不能低估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房地产市场早晚需要类似地方债置换的安排,不过难度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库存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在那里通过市场去库存的的难度颇高,风险仍在聚集中。
5、注册制新气象,股市基本面仍脆弱
股市在2016年实行注册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这是一大进步,利好降低资金成本,利好经济转型。不过其短期利好效果,可能被过度评估了。同一批上市企业、同一批投资者、同样的监管机制,旧酒换新瓶能否带来焕然一新的市场行为?注册制会否带来蜂拥的上市,造成一时的资本供需失衡,也暂时难以评估。不过为了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增强资金的信心,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是可以想象的,所带来的是流动性支持。
政策性利好和盈利利空,是股市的两股相持势力,也决定了2016年股市的上落市格局。中国资本市场走出强势,仍待经济转型的成功,仍待民间投资的崛起,仍待企业管制结构的进步,仍待盈利基本面的改善。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在下行周期中,仍然出现服务业与互联网+崛起的大故事,这折射着经济转型中的新趋势、新投资逻辑。旧经济的消退和新经济的崛起并存,2016年的股市,买股不买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