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地缘冲突与“一带一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点击:  作者:湛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12-05 09:04:01

 

 

  前 言

  自2013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十月他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这次经济建设的行动上,无论是与其息息相关的亚投行还是博鳌论坛,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的讨论。不少专家和媒体都在谈论其带来的经济新常态与增长点,显然,大家对这一战略的预期大多是乐观的。

  但笔者认为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未来最重要的战略布局,可能会永久的改变欧亚大陆甚至是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它也可能给中国带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一次历史转折。因为这项战略涉及到的,是百年以来地缘版图与国家利益最激烈碰撞核心地带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这项战略触及到的,也是当今西方政治势力角逐的核心利益定价结算与货币霸权。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几百年中,东方与西方的各个 大国陆续登上了世界舞台,它们在权力与利益的角逐中此起彼伏。而在其中,这些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总是遵循着一些共同的规律,我们可以简单将其概括为陆权文明与海权文明的斗争,先发大国与新兴力量的矛盾。

  而当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进行改革,复兴的渴望推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正渐渐地把我们推向地缘冲突的风口浪尖。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与选择,将会决定未来百年的人类历史。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在全球力量的此消彼长的中,中国作为一个寻道图强的巨人,注定要与世界其他大国一起,继续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1 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与一带一路

  当我们最初看到一带一路的路线图时,一般人都会将其理解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因为两者路线可以说是惊人相似。但我必须得说,时代变了。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历史与地缘关系的变迁,使得这条我们曾经熟悉的路具备了全新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带一路的线路与其经过的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为起点途径哈萨克斯坦连接中亚诸国与土耳其,然后北上连接俄罗斯与北欧地区,整个路线横贯欧亚大陆。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途径南亚诸国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然后途经印度洋连接肯尼亚与欧洲的希腊。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片巨大的区域正在被铁路、航运、公路、航空以及新兴的信息通道连成一个整体,在亚投行的支持下进行巨量的贸易交流与合作,而正是这片地区,在百年来的大国冲突中一直是争夺的战略核心。

  早在1902年,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的文章《历史的地理枢纽》中就提到了世界岛心脏地带的概念。麦金德认为,地球由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大陆、澳洲大陆、菲律宾、印尼、日本及不列颠群岛。在世界岛的中央,是自伏尔加河到长江,自喜马拉雅山脉到北极的心脏地带。

 

 

  这是一块神奇的地域,欧亚大陆作为世界的核心,在地理上,它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中轴,拥有世界人口的75%,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3/4。在政治上,欧亚大陆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经济大国都在欧亚大陆,公开的核大国只有一个不是欧亚国家,并且欧亚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约60%。而在文化上,欧亚大陆孕育了人类的四大古文明,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化的发源地,千年以来,它都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主要舞台。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并且能够自然而然地控制了非洲,从而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

  正因如此,上世纪的两大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和斯皮克曼都异口同声的念出了同样的权力咒语: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也正因如此,欧亚是个棋盘,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在此从未停止过。

  2 陆权与海权之争

  虽然上述的两位地缘政治大师都承认控制这块大陆的重要,但关于如何控制这块大陆,两位大师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麦金德认为:只有通过控制东欧从而控制心脏地带才能控制欧亚大陆。

  而斯皮克曼则认为:因为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内陆出海通道,所有只有控制欧亚大陆的沿岸边缘地带才能控制欧亚大陆。

  这两种观点都十分有道理,但是虽然它们分别出自英国和美国这样的海洋强权的学者,但它们所承袭的理念却分属两种不同的国家权力形态海权文明与陆权文明。

  海权文明与陆权文明的斗争由来已久。

  我们知道,整个西方的复兴是在蒙古西征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那时由于西征导致世界财富和阿拉伯商贸文化整体西移,促进了西方尤其是意大利地区的商业繁荣。而又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路上垄断使得东西方的商贸交流被直接阻隔,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首的第一批海权国家率先开辟了新航路,海权文明率先在欧洲大陆上崛起。之后的欧洲出现了几次权力的转移,

  荷兰和英国作为曾经通过海权而几乎拥有世界霸权的国家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通过对航运贸易和海上通道的控制,迅速建立了全球的殖民地,打败了不少当时的先进国家(英国殖民印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但也永久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关系和本土产业),用贸易与资本剥削的方式进行发展,尤其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地飞速发展,使得它将自己扩张成了史无前例的日不落帝国。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海权文明的崛起过程总是相似的,这种文明必须通过商贸与殖民剥削的方式才能崛起繁荣,所以海权文明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殖民地的痛苦(这包括了后来崛起的美国)。而当此类国家的野心大到想控制欧亚大陆时,多半会采用控制边缘地带与航运通道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十分有效,因为在陆路运输极其不发达的年代,海上贸易更有优势将一个或多个广袤地区的商业连成一个整体。

  而陆权国家相对就显得命运多舛了。由于路上交通的不便与生产力的发展不足,加之欧亚大陆极其复杂的历史与民族关系,陆权国家往往很难实现对于欧亚大陆哪怕是心脏地带的控制。而且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和国家经济思想的落后保守,使得一些陆权国家哪怕部分控制了心脏地带,也无法有效挑战海权国家的霸权(典型的例子是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并且海权国家也会不遗余力地阻止陆权国家取得心脏地带的控制权。

  而德国的崛起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从前海权国家单一霸权的局面。在欧洲中部崛起了德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极其发达,经济思想极其先进的国家。加之铁路的发展和陆路的改进,使得陆权文明也具备了控制心脏地带并依此取得世界霸权的能力。之后发生的事情便是人类历史上的两场罕见的大战,战况之惨烈,波及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而这两场战争的核心便在于德国在英国的海上封锁下对心脏地带的争夺,无论是施里芬计划还是巴巴罗萨行动,背后都有这样的逻辑。但在这场战争中,传统的海权与陆权文明国家都成了失败者,而新兴的美国和苏联却出乎意料的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尤其是美国接过了英国海权的接力棒,取代了英国控制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而苏联则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但在边缘被西方围堵。由于畸形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刻板教条的国家战略思维,苏联终因国内问题的积重难返而轰然倒下,而美国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一极。

  而美国的崛起相对于其它传统国家则具有特殊性。这个国家集陆权与海权于一身,它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也拥有广阔的东西两岸,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它可以在缺少殖民地的情况下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从而从边缘地带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坐收渔利而成为了最终的大赢家,利用自身强大的生产力和对世界资本的集中优势,美国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金融与能源霸权。通过对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的绝对控制,辅之以空前强大的全球海上力量,这个国家最终成为世界一极也不是偶然。

  然而这个国家的地缘战略也一直是明确的,那就是通过边缘地带的控制与对心脏地带势力地围堵与瓦解从而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以下事实,从冷战以来美国针对前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以及中国的策略一直是百般围堵,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遭遇了国际游资的疯狂狙击与金融殖民,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直到今天都没有缓过来(例如乌克兰),而在俄罗斯渐渐恢复元气之时,周边国家的颜色革命又此起彼伏,直到今天,北约对俄罗斯仍然采取了围堵的策略,经济制裁与价格战一轮接一轮。而对中国则也采取了岛链封锁战略。

  这一切的背后,反映出美国队欧亚大陆的长期战略:阻止欧亚大陆的国家以任何形式连成一个整体,通过金融霸权、资源霸权和全球海洋霸权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从而控制欧亚大陆。这一切的一切,简单说来,还是那句话,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3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自强不息中走过了半个世纪。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下事实:尽管过程曲折,但年轻的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是以前无古人的高速度完成了自己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这在世界历史中都实属罕见。现在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累了世界上可能是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与次同时,日益加重的经济问题、严峻社会矛盾与恶劣的周边环境都使得中国不得不走向进一步的改革。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对中国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中国在各个方面都有走出困境从而走向复兴之势。然而深化改革所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与政治的深层次矛盾也提醒着我们形式有多么严峻。下面我将具体进行分析。

  中国长期以来积累了强大的生产力,但这一切却都是在用出口拉动国内的制造业。中国在这个方面渐行渐远,以至成为了世界工厂,全球各地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中国制造。虽然这样的经济模式使得国内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以极高的速度推动着国内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高速的发展中,中国从能源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与西方对能源通道的垄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另外,自2008年以来的实体经济环境尤其是出口逐渐恶化,使得大量的国内资本离开了制造业,涌入了房地产等投资市场,大量地制造泡沫,推高一切相关商品的价格,使得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在这其中,官员腐败与官商腐败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社会动荡的种子被也悄然埋下,如果中国接下来仍然以这种不均衡的方式发展的的话,很难想象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然而中国是幸运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中国经济在危机中找到了出路,并且正一步步走上正轨。另外,被解放的市场和小微企业的创新将带动无数新的增长点。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核心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转变,加工制造占我们经济的比重太大了,而且新兴的创客也在进一步地对加强我们的生产力,可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该往何处去呢?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拉动内需,可他们忽略了中国提供的商品结构就是以中低端为主的,如此结构是永远不可能用内需真正拉动的,因为很大程度上内需已经饱和。而如果中国继续像以前那样在外来的结算体系和定价机制下用出口拉动的话,且不论出口环境是否恶化,单因此而大量发行的货币引起的通胀就可能造成社会的严重动荡。

  所以在这里,我们说:人民币必须走出去!生产力必须找到出路!

  于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便被提上了日程,我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拥有世界75%人口和75%资源的旧大陆俨然就是国内生产力的最好市场;这个集中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正是人民币走出去的最好载体。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将以自身旺盛的生产力,用一个统一而公正的结算货币与结算机制,以和平而友好的经济联盟,将欧亚大陆史无前例地联合起来,由此,一带一路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重新观察一下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与路线,陆路由大陆桥将北欧与中国连成一体,海陆途径印度将欧洲与中国连成一体。

 

 

  这时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不就是心脏地带边缘地带!

  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央决策的英明,这次一带一路的战略可以说是双管齐下,从边缘地带和心脏地带同时出发,将欧亚大陆连成一个整体。在亚投行的支持下,这块大陆所能激发出的活力远不是我们之前所能想象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与西方传统的思想有所不同,中国对心脏地带并没有采用如同西方传统的武力征服或金融殖民,而是用自己旺盛的生产力与其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秉承着中国千年以来热爱和平的传统,将更多的国家团结在一起,这也是中国文化真正的一次胜利。

  凭借此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在未来将可能迎来又一次腾飞,而且这次不仅人人都能分到改革的红利,而且中国连同一带一路上的各国将真正摆脱西方金融霸权与能源的束缚,在经济和政治上,摆脱西方的制裁和剥削,取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4 美国的困境与矛盾

  可正当我们在英明的战略中蒸蒸日上发展时,我们不得不警惕我们造成的一些变化因为一股新兴力量的崛起不可能不动摇传统力量的利益。而且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变化战略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它未来的选择也注定将决定中国和它自己的未来。

  作为两次大战中最大的受益人,美国在过去的七十多年中,打造了自己全球霸权,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尤其在金融、能源与军事方面取得了全球性霸权。但这个国家的发展其实与我们多数人理解的模式是有区别的。

  二战后的美国凭借着自己巨大的资源和资本优势,主导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变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结算货币。随后的十多年间美国人一直洋洋得意,但他们忽视了后发国家复兴的动力。于是我们看到,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萎缩,而欧洲与日本却开始渐渐占据市场,而扩张性的美元政策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挑战。终于在七十年代初这个体系崩溃了,可国际油价却因中东战争而飙升,惊魂未定的世界各国在支付了巨大美元购买石油后才发现美元变得更强大了,而这次的美元不是黄金美元,而是石油美元。到了八十年代初里根革命时,美国的生产关系再一次的发生了变化,随着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和税率的降低,早已失去竞争力的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萎缩,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服务业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了市场。美国利用了美元霸权,又一次重新定义了国家生产的涵义,并且利用金融武器打垮了无数强大的对手,例如日本、东南亚、俄罗斯以及后来的欧盟。直到今天,无处不在的国际游资利用其资本巨量流动性的优势,仍然决定着全球的生产分配权。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现在已经成长成了一个金融帝国,利用美元资本剥削着全世界。而普通的美国大众和美国政府,则陷入了一种信用卡经济的漩涡中,寅吃卯粮。而在产业上,当今的美国几乎放弃了下游制造业,利用资本的优势,形成了世界制造,美国消费的模式,甚至是中国制造,美国消费,因而美国也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场。

  而这里我们看到,这一切不合理的优势都建立在货币霸权、能源霸权和全球军事霸权上。只要其中的关键支点出现了动摇,这些优势都可能会不复存在。所以货币霸权与能源结算权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核心利益,很多试图挑战这一利益的国家都直接遭到了美国无理的军事打击,例如2003年的伊拉克。

  可历史总是无常的,醉心于霸权之梦的美国怎么也没有料到,在欧亚大陆上会崛起一个更加繁荣而且热爱和平的大国。它更不会料到,当欧亚大陆真正连成一个繁荣的整体,它从前的金融和能源霸权就会失效,反者,道之动也。

  5 盛世危言

  根据上述论证,中国只要正常主导一带一路的建设,利用亚投行对中亚国家进行建设性投资,在一个繁荣的经济圈中和平崛起,就会不可避免地触及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而美国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未来学家约翰加尔通博士曾经对此做过研究,加尔通认为:美国要么放弃自己的霸权地位,安心做一个正常的美国,要么就为了捍卫自己的霸权而不惜一战。这对中国可不是个好消息。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国防环境就十分恶劣,我们一直都在准备着应对外敌入侵。直到八十年代国际环境趋于稳定时我国才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然后就这样发展了三十年,可形势并不总是乐观的。

  自钓鱼岛争端和美国重返亚太以来,国人才如梦初醒地看到了我国周边安全的严峻形势。我们的海军被两道岛链围于其中,而周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军基地。而美国有积极扶持了许多盟友,在中国的东面形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包围圈,戴旭先生称其为“c形包围。并且美军陈兵亚太,在亚太地区部署了60%的军力。空海一体战”“网络中心战等概念的提出不断提醒着我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局,毕竟,我们已然触动了它的核心利益。

  而反观我们的国防准备,我必须承认,我们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我们的高端武器虽然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但与我们的对手相比仍然有差距。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装备虽然更新了,但作战与军队建设的思路仍然是传统的思路,整个军队仍以陆军为主体;空军仍然是作为一种辅助地面进攻的力量而无法独立完成空中战役;而海军更是很难在战时突破岛链封锁,面对空海一体的饱和式精确打击,情况是极其不容乐观的。

  而再回顾一下我们的周边局势,中国在海上几乎是被岛链封死的,一旦爆发战争就意味着中国的航运通道可能将瞬间被封锁,这对于一个出口大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更糟糕的是我们夺回这样的海上通道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一战时的德国公海舰队在综合作战实力上就已经强过了英国的皇家海军,并且在日德兰一战中也以较小的伤亡代价重创了英国舰队,可就这样仍然不能打通德国需要的海上通道。而今天的中国海军在海战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美国海军取得优势,而没有海权的支撑,中国又如何撑到最后呢?

  当然我军的建设虽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面对这个潜在的对手,我们的准备是不够的,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在这个山雨欲来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实在应当如毛主席所言:抛弃幻想,准备斗争,经济上积极转型,政治上稳扎稳打,国防上勇于创新、冲破禁区。我相信,我们的民族智慧,和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足以支撑我们继续这盘没有下完的棋,并最终走向胜利。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