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快递实名制“上路”:“一纸命令”远远不够
点击:  作者:记者吴昊、段续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5-11-04 10:32:46

  

坐火车要实名,买手机卡要实名……如今轮到了快递。离不开快递的你,是否会习惯这一新的规定?

 

从11月1日起,我国快递开始实行实名制,同时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当“千呼万唤”的快递实名制真的来了,消费者会否自觉遵守规定?投递效率是否会因此降低?个人信息安全能否保障?一系列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在面对实践的检验。

 

现场目击:实在拗不过也不好强求 

 

从1日起,邮政部门要求寄递企业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对收寄物品一律先验视、后封箱。在收寄过程中要提醒交寄用户须遵守国家有关禁止寄递、限制寄递规定要求。同时,坚持“谁收寄、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收寄验视责任。

 

1.jpg 

 

1日下午,北京市申通快递业务员刘溪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片区收寄快件,但电瓶车寄件箱里包裹和实名制实行之前相比减少很多。“以前一个上午寄件能下20多单,现在只有10多单。”

 

刘溪告诉记者,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快递员要对每个寄件物品仔细查验后当面封箱,还要督促和劝说寄件人填写信息完整。“遇到较真的寄件人,还得费不少口舌解释为何要求填写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位于长春市康平街的一处快递集散站,申通、中通、韵达等公司的员工正在分拣各类快件。对于信函和小件包裹,快递员通过当面检验后直接封箱分拣,较大件的包裹一律送往设有检验设备的站点查验后封箱寄发。

 

“查验需要的设备数量少且价格不菲,短时间内还不能大面积配发,所以暂时采用这种办法提高营业效率。”现场的中通快递负责人说,快递实名制后,到快递网点发大件包裹的寄件人,会要求其出示身份证并仔细填写个人身份信息,而上门收发件则没有硬性要求。

 

吉林省辽源市鸿远物流公司总经理宋宇表示,民营快递物流企业在乡镇一级的网点原本就不密集,一个站点一般也就两三个人,要实现收寄件实名登记和严格查验根本忙不过来。“农村地区收寄货物量较小,很多企业为占领市场属赔本经营。实行实名和严格查验制度以后,成本肯定还会增加。”

 

“收发件要求寄件人填写身份证号码时,大部分人都很不主动。实在拗不过,我们也不好强求。”宋宇说。

 

2.jpg 

 

四大隐忧:绕不开躲不过

 

快递实名制无疑将带来许多积极的效果,但也不乏隐忧。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后在实践中能否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确保快递实名制真正成功的关键。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近年来媒体多次曝光有主流快递公司内部员工涉嫌贩卖客户信息,快递单号内容被放到网上公开售卖,价格从0.4元到2元不等。此外,还发生过有快递公司因服务器配置不当导致数万订单信息泄露的问题,给客户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

 

——成本增加、效率下降,快递企业担忧怎么“破”?

 

吉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孔茂华认为,开箱查验、使用X光机扫描在增加货物安全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快递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运营效率。

 

——快递实名制及相关查验制度会否“走过场”?

 

相关信息显示,为了确保快件寄递安全,其实有关部门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快递寄运需要先验视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相关细则和法规如何完善?

 

有消费者表示,快递公司不是法定查验证件的机构,没有权利要求消费者必须出示个人身份证明。近日,福建一名律师因在寄件时被要求填注身份证号,将当地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告上法庭并获立案,起诉理由就是快递公司要求填写寄件人身份证号的做法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

 

真正成功:“一纸命令”远远不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认为,很多发达国家快递实名和可追溯的实践经验表明,实名规定并没有影响快递企业的效率,而严格收寄验视制度则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日趋完善和便利,今后需要增强技术性监管来处理和规避相关的风险。

 

3.jpg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实名政策要想真正“落地”,单靠“一纸命令”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国家立法、规章制度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同步推进。

 

快递实名制不应简单将收寄快递查验、可追溯的“包袱”全丢给企业。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咨询顾问徐勇认为,在快递企业增添查验设备以及收寄件可追溯体系构建方面,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扶持。

 

孔茂华认为,目前国内快递员从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自律同样重要。可以参考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快递物流行业实行的“黑名单”制度。收寄件人邮寄非法违禁品、危险品,快递企业或从业人员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相关行为,一经发现应被列入“黑名单”。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实名制要真正起到作用,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细则及时跟进,还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作为支撑。(新华社记者吴昊、段续)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