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任仲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点击: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30 09:41:33

 

         五中全会,1026召开。

 

具体说,是1026日至29日,周一至周四。这个会,很重要,主要研究十三五规划。

 

每逢大会看党报,这是读懂中国的重要方式。

 

1026的《人民日报》刊发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我们知道,只有大事发生,党报才动用这个署名。

 

文章标题为《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十三五规划是咋回事?习近平对十三五有哪些思考?如何评价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什么……

 

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此文中得到答案。

 

这篇文章,信息含量很大。

 1.jpg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

——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一) 金秋的北京,总会给人带来特别的期待。

 

1.26日至29日召开五中全会

 

1026日至29日,在这里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谋划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之路,这是举国乃至举世关注的议程。

 

2.六十年一甲子

 

在中国人的眼里,六十年一甲子,寓意轮回与更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6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新一个五年规划,我们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航程?

 

3.期待十月释放更多信号

 

2016—2020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风云际会的节点,举足轻重的大国,谋篇布局的规划,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个十月会释放更多信号,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注入强大的信心。

 

(二)在北京、在浙江杭州、在湖北武汉……人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时,对各地的规划展览馆很感兴趣。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发展之路上,规划的确至关重要。

 

1.2013年底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

 

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渐成形。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手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而关于未来中国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早已开始。

 

2.习近平的思考

 

广东深圳,在邓小平铜像下思考改革的方位;

 

北京中关村,在数字世界里推动创新的浪潮;

 

陕西延安,在黄土高原的窑洞中探讨扶贫的路径;

 

吉林长春,在老工业基地谋划转型升级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足迹,遍及20多个省份,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仅仅在2015年,围绕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曾与18个省份一把手座谈。

 

3.民族复兴史上特殊而关键的五年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路观照现实国情,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与下的对接中,谋划中国的未来。密集的调研、频繁的互动,不仅让十三五规划有了坚实的基础,更凸显这一规划的重要意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十三五规划的五年,恰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特殊而关键的五年。

 

如果说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就是战役部署。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定位坐标、主轴和方向,这一规划必将写在中国大地、写入时代进程。

 

(三)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1.“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讨论时谈到,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两会一结束,在会见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时,总书记主动提及十三五规划,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规划中我们会找到中欧合作的契合点和新机遇

 

2.绝不仅影响中国

 

的确,十三五将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中国。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约30%来自中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十三五蓝图关乎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左右世界经济能否复苏向前,这就是为什么观察家们要将十八届五中全会称为关键性会议

 

3.中国的分量日益显现

 

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经济从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边缘,到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间蕴藏了多少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和发展的突破。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的时间节点回望,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的分量日益显现。

 

4.中国航船驶入更广水域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分步骤、多层次地走向逐步开放新格局。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中国经济航船扬帆驶入更广阔的水域。

 

5.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逐渐适应自己新的角色——世界经济版图的变革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者。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构建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在中英工商峰会上强调,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正是这条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涵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30%,成为中国构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发展之路最好的注脚。

 

6.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十三五规划不仅要擘画未来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也将对完善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产生重要影响。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即将走进又一个发展周期。

 

1.“十二五成绩斐然

 

回首十二五,我们抓住了关键时期,打赢了攻坚之役,赢得了战略机遇。在全球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中,妥善应对三期叠加的挑战,高位跃升带来年均近8%的增长;在建立起覆盖13亿人的全世界最大社保网之后,不断提高兜底水平;十二五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经济发展驶入绿色化快车道……

 

改革开放和复兴之路的现实方位,被标示得格外清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升级转型比想象更困难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经济的升级转型总是比想象更困难,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面临的挑战会更复杂。如果说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时,中国以9.6亿人的超大规模拉动了经济起飞的巨轮,抓住机遇创造了中国奇迹;那么今天,面对13亿多人口的巨大基数,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格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现代化进程,我们所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机遇。

 

3.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

 

今天的中国,仍面临着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中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这些来自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挑战,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硬骨头。连《纽约时报》也感叹,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4.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建立在对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全面总结上,建立在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体察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对发展的深入思考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五)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1.理性审视中国经济的大势

 

不久前,中国2015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6.9%的增速好于预期。虽然仍有人偏好各种版本的中国经济崩溃论硬着陆预言,但越来越多人开始以更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的大势中国领导人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书《与中国打交道》的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说,这也正是我对中国的改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所在。

 

2.“十二五期间保持稳定感

 

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让经济在转型升级之路上,保持着增长稳定感。从打破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自我革命、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经济增长负资产,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点燃经济动力新引擎,我们以有力的宏观调控、合理的风险应对、积极的结构调整,在十二五4年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农业实现十一连增,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新常态下,换挡不失势、量增质更优,新的动力在聚集、新的活力在迸发,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3.经济规律、科学发展、中国未来

 

自我调整、主动调控背后,

 

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是对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

 

是对中国未来的强大自信: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六)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1.环保理念的变革

 

2015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环保理念的变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见一斑:过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在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2.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顶层设计

 

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严格措施,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下绿色动力

 

3.习总关注生态

 

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立此存照督促当地抓好环保;在北京APEC会议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雾霾小了没有;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勉励工人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把握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规律,认清了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

 

(七)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1.未来57000多万人脱贫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十三五规划尚未谋定之时,关于扶贫的五年目标已经出台。这不仅是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我们发展宗旨、发展伦理的集中体现。

 

2.民生是指南针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十二五期间,民生指标全线飘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跑过GDP增速;新增就业不降反增,2015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完成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幸福感正由期盼慢慢成为现实。

 

3.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民生的改善、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大方向、大目标相向而行,成为包容性发展最生动的体现。

 

(八)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三种规律”“三大发展,正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1.正在促成一次新的醒悟

 

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这个远东国度,曾以无法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帮助上亿人摆脱贫困,却也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如今,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庞大的经济和社会试验正在促成一次新的醒悟

 

2.“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已经成为共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惑、纠结和适应之后,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已经成为共识。看起来波动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欣慰的亮色、逐渐增加的利好、正在积蓄的能量。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样的数据表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3.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诠释了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指向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消除疑虑、保持定力、坚定自信的强大基石。

 

4.中国经验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

 

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起来的经验,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十三五时期,不管发展环境、条件、任务有何变化,可以确定的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

 

(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1.“发展为了什么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的发展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

 

2.“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合理的发展路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

 

3.“如何以改革促发展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科学的发展思路,回答了如何以改革促发展的问题。

 

4.“如何规范发展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序的发展环境,回答了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

 

5.“发展如何对接世界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广阔的发展视野,回答了发展如何对接世界的问题。

 

6.“发展需要怎样的政治领导

 

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根本的发展保障,回答了发展需要怎样的政治领导的问题。

 

7.“十三五画卷,将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个必须为引领,铺展开来

 

十三五画卷,将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个必须为引领,铺展开来。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城镇化目标激发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激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间,新四化的同步铺展、互动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多元动力、多级支撑,中国将迎来有温度的发展、有质量的发展、有保障的发展。

 

8.中国给世界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经历。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与公众的共享和普惠结合起来,这是中国道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独特贡献。十三五是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征程,新发展模式会更成熟,新思维范式会更成型。这是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选择,是中国给世界的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一张老照片,记录下19928月四川广安火车站的一幕:由于人多车少,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们只好从车窗挤上去。

 

而上周,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关于高铁项目的合作,成为各方关注的一大焦点。

 

绿皮火车高铁外交,铁路可谓中国发展的三重象征”——满足了民生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更隐喻着中国号快车的不断自我超越。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发展前后相续,正是这一段又一段的铁轨,连接成我们前行的历史。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

 

世界期待着下一个中国故事,历史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

 

 

 

延伸阅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关于五中全会,这些问题你都了解吗:什么是中央全会?五中全会讨论什么?十三五规划有哪些关键点?此次全会,哪些人参加不了?有哪些看点?……

 

什么是中央全会?

 

1、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2、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3、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中央委员会通过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来进行决策方针的制定。一般来讲,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历届全会,什么主题?

 

一般来讲,每届中央委员5年任期内,开7次全体会议。

 

1、一中全会:党的主要人事安排问题。

 

主要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成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成员等。

 

2、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领导人的名单。

 

3、三中全会:就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产生决议。

 

4、四中全会:主要以党建为主。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5、五中全会:审议国民经济规划问题。

 

6、六中全会:不固定。

 

7、七中全会:一般为下一届党的代表大会做准备。

 

五中全会,什么时候召开?

 

一般10月。但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之前,五中全会的会期不固定。

 

十一届五中全会:198022329日;

十二届五中全会:1985924日;

十三届五中全会:19891169日;

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92528日;

 

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开始,一般10月召开,会期一般三到四天。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10911日;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8日至11日;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15日至18日;

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1026日至29日。

 

历届五中全会,讨论什么?

 

近几届五中全会:经济规划+人事调整。

 

十三届五中全会:

成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十四届五中全会:

成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十五届五中全会:

成果:十五计划;

 

十六届五中全会:

成果:十一五规划;

 

十七届五中全会:

成果:十二五规划。

 

回顾:十八届一中全会——四中全会

 

一中全会:20121115日。

 

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

 

二中全会:2013226日至28日。

 

通过拟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三中全会:2013119日至12日。

 

成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中全会:20141020日至23日。

 

成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有谁参加不了这次全会

 2_看图王.web.jpg

本届五中全会有哪些看点?

 

看点一:十三五规划

 

十大关键——

 

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

 

看点二:人事

 

一般来说,中央委员会的名额有限且固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对于被开除的人员,会议将予以追认。如果中央委员的名额出现空缺,排在前几位的中央候补委员,一般都会在全会中获得递补机会。

 

十三五“路线图”如何布局

 

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起在北京召开。全会有一个备受关注的议程,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路线图如何布局?

 

保持经济增长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改革体制机制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推动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扶贫开发

 

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