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人民日报:“大V”标签不是违法挡箭牌
点击:  作者:钟新文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09-25 11:06:44

 

   6F01.tmp_看图王.jpg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无论观点如何多元,总会有一些基本共识,比如事实、法律。讨论一个问题,首先应看事实如何、是否合法。如果无视事实、抛开法律,仅以个人好恶选择站队、用不同标签评判是非,讨论不会有出路,社会也难有真进步。

这段时间以来,有网络V”因涉嫌违法被抓,引发网上网下普遍热议,除了拍手称快的,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显得格外醒目:嫖娼是行为艺术上帝都会原谅妓女抓嫖娼就是打击报复”……各种奇怪论调纷纷出笼,似乎嫖娼成了一种高尚行为,对V”嫖娼尤其要网开一面

这种论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一些网络V”的行为是否属实?类似嫖娼等行为是否违法?倘若无视这些,只毫无根据地谴责别人选择性执法,却没看到自己的选择性失明,言不及义地为违法行为开脱,甚至渲染种种受迫害情绪,只能说明,这是将网络V”身份作为挡箭牌,为网络V”谋求自外于法律的特权。

在某些人那里,类似特权思维并不新奇。不是有这样的故事么:有V”在图书签售现场进门被拒,对保安声称:我有987万粉丝,让我进去。用粉丝数谋求开路特权、网络反对特权、网下谋求特权,并非孤例。沿着这种逻辑,一些网络名人凭借自身名气和背景,以为即便有出格行为,自己的抵抗力也要比普通网民强;以为即使是违法犯罪,相关部门也要顾及所谓舆论和粉丝,不敢依法惩处。这种自我预期,一旦在现实面前破灭,就抛出阴谋论来博取同情,试图谋求法律之外的解决

在为V”违法打造的各种挡箭牌中,有一种被经常拿来使用。比如,声称V”搞了多少慈善项目、发起了多少公益活动、推动了多少舆论监督,希望以此功过相抵。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一个人的违法犯罪,不能抹杀其过往功绩;反过来说,过往辉煌也难以为违法犯罪正名。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做过一些好事就希望拥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如何实现?那些因贪腐被抓的官员,在出事之前,难道就没有一点贡献?近段时间以来,不少高官因为贪腐落马,就传递了规则面前,没有例外的法治理念。在当今中国,不管是贪腐的大老虎,还是违法V”,都不应有特权思想,也不会有特权待遇。

毋庸讳言,在某些网络V”眼里,粉丝多也是一种身价,不仅希望它成为精神财富,更希望它转化为现实中的特权。这种认识和期待,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掣维新之衣,用蔽其自私之体。摆脱这种特权幻觉,坚守住法律底线,V”的身份才会有真实的分量,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