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三位领导人聚焦了同一个主题:人才。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李克强考察人社部并主持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强调,针对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领域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上来。
刘云山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问题,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记得十余年前,葛优在《天下无贼》中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上个世纪,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秘诀里,人口红利是不容小觑的一条。步入新世纪,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加速,“人海战术”的老路越走越窄。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涵养人才红利的任务愈发紧迫。
近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目标任务,无疑又为人才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今年3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如今总书记等领导人亲自督阵抓贯彻落实,如此之大的阵仗反映着中央坚定的决心,势必带来我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千头万绪,在公道君看来,改变当前人才评价存在的“六重六轻”算得上当务之急。
何谓“六重六轻”?这个说法您或许不熟悉,但现象所指您一定熟悉——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近期、轻长远,重显能、轻潜能,重数量、轻质量。
比如,论文、外语、文凭是横亘在晋升通道的三座大山,实际工作能力往往成了其次;过分看重课题、获奖、专利等显性指标,科技人才大量精力花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获取奖项、争取经费上,实际贡献和能力得不到应有重视;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等普遍存在,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人、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基本都要有个一官半职,等等。
观念不变原地转,政策放开天地宽。这些行政色彩颇浓的条条框框,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除了有利益的藩篱,僵化的思想也是一大重要原因。但凡改革,我们都要讲解放思想,在人才上也应如此。这让公道君想起了郑人买履的寓言,多少码的鞋子最合适,别问尺子,要问双脚。
人才人才,核心在“才”,这意味着选人用人的标准应倾斜于当事人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评价人才应当更注重其创造性、能动性,正如俗话所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所谓标准一旦脱离了“才”这个实际,都难免失焦跑偏。这个先秦人就已想通的道理,我们自然更明白。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其说是改革,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更有利于人才发展就怎样管理,什么岗位最能发挥人才作用就放在什么岗位,这样的制度才称得上好制度。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当数亿人的智慧充分迸发,我们国家的未来也将更加可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