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有这样一批极其特殊的居民,他们历经沧桑,从家乡迁到缅甸,又几经周折返回故乡定居,这群人被当地群众习惯性地称为“缅民”或“回归户”(藏语里叫做“囊塔归巴”)。察隅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是中国重要边境县之一。
西藏察隅县
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察隅县竹瓦根镇日东、格达、巴嘎一带的部分居民,由于受不了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压迫,纷纷逃往缅甸密支那地区,在那里繁衍生息。但几十年来缅甸政府从未批准他们加入缅甸国籍,他们由此成为“没有国家的人”。
今日察隅县城竹瓦根镇
1984年到1986年期间,这群人及其子孙陆续返回察隅,分别在竹瓦根镇的西托拉、扎嘎、珠吾三个地方定居下来,开荒生产,建造房屋,形成了现在的“缅甸村”。
西托拉一隅
丹增现年48岁,如今定居在距察隅县城几公里的西托拉村,原籍察隅县巴嘎村。他说,他的父亲30岁时从巴嘎村跑到缅甸,当时还没有他。据父亲讲,他们逃往缅甸生活,是因为交不起旧西藏地方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和无法忍受三大领主压迫。
已取得中国国籍的丹增现在与当地人一样过着幸福的日子
丹增说,在缅甸生活的几十年中,他们被迫生活在缅甸政府划定的山区里,全家10口人只能住木棚,吃山上打的野味,整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他说:“那个时候简直就像野人一样。”
旦增新居
后来,他们了解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好,人民群众生活好。1985年,24岁的丹增和全家人一起翻越崇山峻岭、历经艰难险阻,终于重返故乡察隅县巴嘎村。
旦增的全家福
永青一家人也是这种情况。她的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察隅县巴嘎村人。在她父亲5岁那年,爷爷带着全家人跨过边境迁到缅甸生活,这一过就是30年。
永青和党生
察隅一带中缅边境的边民往来密切,以贸易和物资交流为主,主要在察隅县吉太村进行。通过长期贸易往来,永青的父亲看到了吉太村的变化,也听说了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决定带着妻儿回归故乡去寻找幸福。1986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永青一家人踏上了漫漫回家路。历时一个多月,他们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巴嘎村。
永青新居,各种藏式家具一应俱全
1985年5月,白玛绕登带领一队十多人,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察隅县城。但是由于离乡太久,又错过了西藏民主改革,他们没有国籍、没有土地,成了“黑户”。由于没有中国国籍,无法办理身份证等证件,给他们的就业、子女入学等带来了极大困难。
白玛绕登向记者展示居民户口本
为解决“缅民”的国籍问题,察隅县政府曾多次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反映情况。2006年9月,回归祖国的“缅民”全部加入了中国国籍。这些“囊塔归巴”终于享受到了国家给予其他村民的边境补贴、巡山育林补贴、医疗养老保险、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白玛绕登家的新居
如今,三个“缅民”点全部通上了水、电,解决了生活必需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如此,“电视进万家”、“村村通工程”,建设文化活动室、赠送农用车等国家的很多惠农政策还直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化生活。
“回归户”每家都接通了卫星电视信号
旦增亲属在院子里纳凉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