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季节,天气微凉,大阅兵在即,未经证实的重大军事改革的计划也已传出。刚刚过去的八月份,政治领域的走势相对平静,但不冷静。而在经济领域,一场重大改革的大幕正在开启。正如上个月的半年度分析所称,类似于去年43号的重大改革很可能会在下半年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就是这样的改革。
这两年,中国的改革呈现出上半年平静,下半年加速的特点。股市仍在“跌跌不休”,但从这次主动进行汇率调整来看,中国金融改革并没有因为股灾而减缓,改革仍在迎难而上。
资本市场和人民币汇率频繁地大幅波动对社会心理预期产生新的影响,但很可能这会成为新常态,需要逐渐适应。对汇率敏感的外贸企业更是如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工具来应对汇率的波动。
市场波幅扩大,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反应也更为灵敏。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更为明显,尤其是对目前并未企稳的、如惊弓之鸟般的市场,一句无来源的传言都可能引起市场的暴涨暴跌。
这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进一步的公开信息,而不是严控信息传播。上次的股灾已经显现,流动性枯竭从根本上是信心的缺乏,而不是市场上真的缺少流动性。因此,培育市场信心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救市政策,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买卖股票救市,让证金公司成为全民的对手盘,“王的女人”就是对市场规则的最大嘲讽。
目前看来,要走出困境,唯有加快改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公原则,进一步加大力度简政放权,让民众有序参与对简政放权的监督,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少管制、更低税赋、更尊重法治。只有这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会真正迸发出勃勃生机。但是,眼下的情况来看,各类管制相当严重甚至粗暴,社会氛围因为管制而变得压抑。
即将举行的大阅兵和习近平访美可能都是下半年政经走势的关键节点,此后,军事领域、国资领域及对外开放方面的改革可能加快。
一、政治走势
7月底,北戴河会议前夕,周本顺和郭伯雄两大重要人物相继落马。相比上个月,这个月的政治形势似乎平静得多。
高层的公开活动在这个月中旬北戴河会议结束之后才频密起来。其中几个事件值得关注:
第一是国务院正在调整其会议机制,国务院层面先后举行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都相当罕见。新增的会议形式会否成为新常态还要继续观察。但至少说明,国务院系统在决策模式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另外一件事与天津大爆炸有关。因为社会事件而影响到省部及以上高层政治十分少见,以前只有渤海二号沉船事故、山西特大矿难和北京非典等为数不多的几次。虽然一度有各种传闻,但目前查处情况还未公布。同时,天津爆炸事故的应对和处置似乎是一次失败案例的典型,作为一个直辖市其应对水平和能力,似乎和中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件事与目前正在调查的中信证券的案件有关。目前信息扑朔迷离,调查范围似乎在不断扩大。调查的指向到底是什么?
8月份,虽然没有任何官媒的推动,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却突然刮起一阵“长者风”但并未涉及到什么直接的事件,也没有直接针对当下时政,而是具有人情味的角度,挖掘许多人物的细节。为什么会起这样一股风,既与当下敏感的反腐形势有关,也与当下的政治社会氛围有关。
在中国外部,泰国的爆炸事件值得关注,泰国向来说国际假护照的一个集散地,这次爆炸据称可能和泰国遣返有关中国人士有关。这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二、经济形势
6月份的股灾已经预演了一次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的情形,救市正在半山腰,这个月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却又引起新的风波。
按照去年和年初的改革预期,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项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都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去年央行已经让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扩大,伴随着美元加息预期和资本外流问题,一度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上半年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
直到这个月初,人民币纳入sdr的评估失败。这次失败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有直接关系,目前外界难以知晓。但是,相比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一直维持的稳定和微贬其实仍是升值,因为其他货币贬值幅度更大。
而且,上半年决策层也明确表示,不需要通过贬值来促进出口。因此,可以肯定这次改革并非是从提振出口引起,而是从金融改革自身的逻辑出发。
但是改革引起外部的反弹可能超出了预期,加之前次股灾的影响,这次汇率的陡然贬值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波澜,伴随着大宗商品的暴跌,看空中国的声音再次响起。
一度,由全球市场波动而引起的危机情绪加重,并引起会否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担忧。但是无论是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外汇存底,还是经济增长速度来看,目前来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都很小。同样,在资本项管制和巨额外汇储备存底的前提下,谈做空中国还为时过早。
在央行就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的问答中已经给出了未来汇率改革的方向,包括增加外汇市场的做市商,缩小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价差等等。这项改革肯定不会停止。对于外贸企业而言,也需要学会适应双向波动的新常态,寻找更多的外汇对冲工具。
目前而言,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杠杆险情已经拆除,但是市场信心还没有恢复。救市仍在走技术路线,而不是提振信心。但是提振信心需要改革。
目前最受市场期待和关注的改革是国资。国资改革一度在三中全会后,各地纷纷出台混改的文件,蔚为壮观,今年则突然出现央企整合潮,未来的国资改革会否能给市场惊喜?目前看来可能性很小,高层似乎也更重视国企在经济中的作用,而不是打破垄断,增强市场活力。
三、改革前景
虽然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似乎都要政府之手来救,但改革并未止步。
除来上文所述的汇率改革之外,地方债的改革也有新进展。从去年下半年的43号文发端,“开明渠、堵暗道”,地方债置换已经启动了三轮,数额超过三万亿。不到一年时间,在经济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这个庞大而复杂定腾笼换鸟的工作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置换之后开始限额管理。
同时,这个月辽宁发行的债券利率明显上浮,而且即使如此还有部分出现流标。虽然有各种技术性因素影响,但也说明,市场力量开始对地方债发挥作用。地方债置换以时间换空间,将地方政府从迫在眉睫的短期债务中解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来看非常依赖于央行的帮忙,从而鼓励商业银行购买这些债券。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只不过是风险主体发生了转移,兜底由地方政府的安慰函变成了央妈。从未来发展来看,国债及地方债可能会形成庞大的市场,应当吸引包括国际投资者在内的买家进入,并且强化对这些发债主体的信用评级。可是,金融市场从来嫌贫爱富,未来经济严重下滑的地区,诸如东北地区将怎么办?
另外一项同样讨论已久的改革,也出现了明显的进展,即农地抵押问题。这个月国务院层面下发了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虽然目前规定的仍是试点,但其实各地的试点已不少见,关于赋予农民响应的财产权抵押功能也讨论多年,这次从国务院层面正名,提出细则仍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是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蓝图中的一环,但是一直没有动静,仍处于局部试点的状态,农地和房屋抵押贷款也是如此。面临的现实法律障碍多,如果贷款违约,银行如何处置分散的农地呢?而且土地和金融功能一旦结合,土地便会成为套取资金的工具,形成更复杂的问题。土地改革仍在小步慢走。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有新进展,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已经放开,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但是这次放开一年期以上利率并未引起市场热烈关注,原因在于此前央行给予的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比如1.5倍的基准利率,但几乎没有银行一浮到顶,原因在于银行面临刚性到成本支出,竞争压力不小。因此,再扩大波动区间意义不大,于是干脆放开。但总有一天,银行之间的存款定价差异会体现出来。(大公网特约评论员 谭翊飞)
新闻加点料:国务院43号文件是啥?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 国发〔2014〕43号 文件,全称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总览全文,有如下几个含义:
一、政府举债要获授权
规范 政府举债主体只能是国务院和省一级。其他政府主体无举债权限;地方政府谁有权力举债?答案是只有省级政府。
点评:杜绝了市县一级地方政府的胡乱举债的可能。那么市县级政府要举债该怎么办?答案是得通过省级政府代为举债。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地方政府总体举债规模和风险,债务总量及风险将会得到有效控制。最终要的是政府工作内涵将由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心态转为必须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红利。这也是某商业地产大鳄坚定走轻资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靠政绩工程的功能给政府增加面子的时代从43号文件开始将逐步成为历史。
二、明确政府举债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举债采用政府债券的方式,对于无收益的公益性事业采取一般债券融资。对于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采用专项债券融资。而且,明确了还款资金来源:一般政府债券采用公共预算收入偿还;专项债券采用政府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点评:含义是举债方式市场化,而不是红头文件化。要通过市场的手段发行政府债券,不但会多一轮监管,更重要的是要想把债券这个产品卖好,必须要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收益能力,要真正的关注项目的运营效益,而不是形象工程,产能过剩也将会得到抑制。
三、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方式为特许经营;投资者可以举债且方式多样化: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资产证券化等。
点评:太牛逼了!投资者可用举债的方式融资。一举改变了政府作为举债主体的历史局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达到了全新的高度。隐性含义是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由投资功能改为监管职能,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权限将大大缩小。投资型拉动型的GDP将成为历史,民众真正关切的民生经济将扩大比例。
四、政府举债将被依法监督
43号文件另外还剥离了政府用融资平台公司这一渠道工具举债的可能,同时要求按照担保法承担举债责任。以往政府举债做政绩工程似乎是理所应当,没钱就举债,至于偿还责任,合同不算有效,最重要的是政府当初对此事的文件,要依靠文件的效力,政府偿债扯皮问题屡见不鲜。
点评:真正的依法治国不是有“法”没“法”的问题,问题是“法”能在多大承担、多大领域发挥作用。这一次,《担保合同法》终于进入政府举债领域了,政府举债但偿还扯皮的时代该逐渐谢幕了。
简单的解读,只能到此为止了,因为下面还有更重要的干货问题:
43号文件对产业地产经营模式有哪些影响?
一、政府和产业地产开发运营方都要靠专业才能走下去
过去我们产业地产是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居多,或者为了凸显政绩的项目居多,这样的博弈,往往造成事实上产业地产开发运营方在产品、经营方面非常纠结和困惑,政府方也因为不当指挥导致产业地产最后可能连面子工程的底线都无法维系,跟不用说发展产业经济了。
43号文件,将彻底改变政府职能,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服务监管,监管比重增大、监管的专业程度增强,更重要的是43号文件堵住了政绩工程的通路,“政府靠产业地产开发方拉政绩,开发方吃政府政策红利”的时代没有了,政府和产业地产开发运营方要专心搞产业才能活下去。
二、产业地产融资渠道增强、深度服务模式开启
产业地产为什么难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变种”的“产业地产”?原因就在于“活着”的压力。产业地产周期长、见效慢、现金流压力巨大,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就是银行贷款、租售收入。经营难度大,如果再不懂经营,比如参照房地产模式经营,活下去都难。更不用说能提供深度运营服务了。像联东U谷这样,能从一堆国字号背景的产业地产企业中杀到全国头几名,简直就是奇迹了!可以批评其并不高大上,但是联东在企业经营方面必然有非常独到之处。点评:这个话题得有空好好聊聊。
产业地产是可以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结合,也是产业地产+模式的一个非常可以探讨的延伸(可采用PPP模式)。不但会与产业招商收益互补,更重要的是企业融资模式将发生彻底变化。想像一下,产业地产哪天发产业债券了,您怎么看?
产业地产做专业、做服务,只要做得好,就会有人来投钱给你!众筹模式也会在产业地产领域普遍应用(内部、外部)。万达为何能玩众筹?不就是做的好,有公信力吗?产业地产能玩众筹不?理论上当然能,但实际按产业地产现状有人会投吗?只能说很难!就是因为产业地产企业还没有做到像万达那样的公信力。对于懂经营的产业地产企业,“活着”将不会再难,43号文件也是产业地产真正往深度运营服务方面转变的良好开始。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全国人大财经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全面评估后拟提出修法建议
2016-11-09今日财经观察:一季度GDP今公布预计增6.7% 七大行业出口补贴取消
2016-04-15•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