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健康养生 > 阅读信息
叶国兵 :智能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立春”?
点击:  作者:叶国兵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2-10 11:57:10

 

 1.webp (4).jpg


  去年,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骄傲!自然上,它是我们的先民基于对太阳活动的观察,得出的关于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它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人文上,它蕴含着人的情感诉求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意境。它因此又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立春的意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有着深厚的意蕴。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先看古籍《群芳谱》对立春的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换句话说,春天,真正开始了。

 

  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有迎春的习俗,并将这一天称为“立春节”。

 

  官方层面,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天子还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郡县长官要带领众官去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之后,还要去附近田地里亲手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以迎春气而兆丰年。

 

  民间层面,那就更加热闹有趣了。人们会,糊春牛,打春牛,期盼五谷丰登,仓满粮足;迎春,游春,抬着春牛游遍大街小巷,周边村庄;举行春社,即祭祀土地神,祈求六畜兴旺,曾有诗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绘此景象;还有戴春幡,吃春卷等等习俗。

 

  对于春天的到来,古时候的人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寄托着无限美好的祈愿,整个人间,似乎都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然而,我们当下的立春呢,毫无感觉。

 

  那么,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思考,古时候的人们,生活单调无趣吗?当下时代的人们,处在热闹非凡的影视社交媒体中,活得很充实有趣吗?

 

  古人的生活,贴近自然与他人,节令文化丰富

 

  为使话题具有针对性,我这里说的古人生活,是指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没有瘟疫的时代。

 

  古人的日常生活,会单调无趣吗?我觉得不会。就以上面说的立春节为例,人们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做。而诸如立春这样的岁时节令,在古代,那可是非常丰富繁多的,除了我们都知晓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还有我们快忘记的春耕节、花朝节、上巳节、寒衣节、腊八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令,宗族里的与行业里的节庆。

 

  一言以蔽之,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霜雨雪,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神道先祖,圣贤英雄,社会组织,都是人们倾注情感与表达诉求的对象,都能够是节日的起源。在这当中,人们与自然,与社会,融洽相处,既务虚又务实。生活充满了意境和情味,何来单调乏味呢?

 

  我们古代的诗词歌赋,为什么那么唯美迷人;我们古代的小说传奇为什么那么接地气有情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古人的生活,亲近自然,贴近社会。

 

  今人的生活,远离自然与他人,机器工具充斥

 

  “宅文化”的流行,最是能够体现,我们现时代的人们,在远离大自然,远离社会的本质。

 

  远离大自然,即由于现代性的到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们对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已经失去深厚的感情。就好比说岁时节令,像雨水小满芒种,白露寒露霜降,这些美丽的名词,你去问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概念了。

 

  远离社会,即不再像古时候那样,有那么多的团体活动,让人与社会充分接触,而是个体可以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你看,现在科技发展,很多需求都趋向智能化,让人完全可以待在家里,足不出户了,很多公共场合下,人们都在低头看着手机。电脑手机,几乎可以取代一切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明显弱了。社会在走向冰冷!

 

  今人的生活,无疑在走向物化,异化。大自然到了“立春”时节,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一派生机,那我们人类的春天在哪里呢?我们的生命还有没有了春意?我们该如何去“立生命的春”?

 

  东方古老农业文明的挽歌

 

  去年上映的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可以说是一曲农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挽歌。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汹涌席卷的当下,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与审美等一系列的价值体系,都在悲凉地走向衰亡,坍塌。

 

  我同时还想起教过学生的一篇散文《流泪的蓑衣》。学生说,现在太多文章都是心灵鸡汤,矫情做作,但这篇文章写得真的打动了我的心。那是当然了,因为它真的有血有肉,有深厚的情感体验,有令人沉醉的画面和叫人伤感的情绪。

 

  蓑衣,下雨时,农民穿在身上遮雨的雨具。它曾穿行在田间地里头,它曾漫步在春风细雨里,它曾徘徊于溪水草木间,它曾浪漫在唐诗宋词里……而今,它要永恒被遗弃在木屋里,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怎能不叫人无限怅惘忧伤呢!

 

  是的,随着现代化的加剧,那些独属农耕文明的老物件、老器具、民俗文化,都渐行渐远,并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传统农业文明的消亡。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并伴生那么多的节日,为什么敬天地,敬祖先,为什么安土重迁,为什么落叶归根,为什么会有邻里乡情?这都是由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定了的。

 

  还能否诗意地栖居?

 

  写了这么多,并非要厚古薄今,提倡回到过去。而是在想,我们人类能否驾驭得住科技的发展变化,扬长避短,充分享受机器工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不至于丧失了情感,道德、审美,灵魂,能否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健康的有趣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传承下去。

 

  我们,还能否诗意地栖居?

 

  (来源:昆仑策网,根据作者来稿编发,原载“洎水望乡人”微信公号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

  网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