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婚恋交友 > 阅读信息
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做减法
点击:  作者:源靖    来源:LinkedIn中国  发布时间:2015-09-27 12:03:27

  

201503051702482467.jpg

 

【导读】微信里朋友多、平时呼朋引伴是否就意味着人脉广?不见得!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是开展一切社交的前提。

 

我最近总是收到这样的短信:清人:打开微信——设置——通用——功能——群发助手——全选。您也可以试一下群发,看有哪些好友还在,不在的话就可以证明他把你删了——你也删了TA吧!

 

  夸张的时候,这种短信一天可以收到10多条。于是我也开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应该来净化一下我的微信?同时,我也开始思考:我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加了这么多不重要的人?

 

人脉这种东西是很弹性的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当我们其他人还在教室里读书写作业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号称我们年级里最有影响力的男人。他说,我的朋友遍天下,走到哪里都不怕!

  也就在上个月,他在我们班的微信群说他要来母校的城市,希望有哪位老同学能收留他两个晚上。结果,群里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我作为他以前的好友,为他感到一丝心凉。于是,不好意思在群里面出头和他说话的我,装作很惊喜的样子私信给他:呀,你要来啦,我请你吃饭呀!

 

  在饭局上,我俩聊到了他这几年的情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他大学之后就开始创业,卖袜子,但成绩一般。我说,你认识的人多,应该有很多资源,创业会不会比较轻松?他摇摇头,喝了一口啤酒,只说了两个字:不谈。对话戛然而止。

 

  人脉这种东西是很弹性的。今天我和你称兄道弟,但是几年后我们未必能聊上几句。反之,可能我和你并无渊源,但只要给我们一个契机,我们在几分钟内就可以熟络起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其实在以前,一个人的铁杆也就那么几个——以前人们的思想不够开放,信息传递也很不方便。由此,人的社交范围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如今不同,年轻人激情澎湃,其他人亦喜欢交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足够数量的朋友,别人就认为你混得不咋地。随着微信、陌陌等等一大批社交软件的流行,我们交朋友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更是大大降低。只要我们愿意花一宿的时间耗在手机上,我们就可以认识20个不同的异性。

 

  就好像我一样,微信里有几千个人,他们都可以被称为我的朋友。然而实际上,我真正能够通过ID联想到本人的数量不足200。另外的4000个人,我压根不知道他们是谁、做什么、是否能够帮到我。尴尬的是,我还必须花出一部分精力去维护这些脆弱的朋友关系。比如,没事给别人朋友圈评论什么的。一两个人无所谓,但几千个人,我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

 

  到这里,我已经记起来我当时的动机是什么了。那时候,我也认为认识各行各业的人对我今后的事业一定会有所帮助。假如我用力用心去和每一个加我的人都聊聊,甚至出来喝杯茶,一起洗个桑拿,聊聊生意……由于他们是我的粉丝,我一定可以获得不错的资源。

 

  可是我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真的没时间。

 

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随着时间过去,我微信里的这些人会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有的会不记得当初为什么加我,有的会删了我,有的会忘了我是谁。这很正常。因为人脉是相互的——你到朋友的距离,等于朋友到你的距离。

 

  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我没法要求这些好友为我做一点事情。而最让我自责的一点是,我花了相当精力在这些外部朋友身上,减少了对内部朋友的关系维护。去年春节,在高中同学聚会上,我已经和我高中时最好的哥们无话可聊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梯里看到一则汽车广告,它的标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你和Jerry一年在微博上互相@16次,但这一年里你们见过几次?朋友之间的距离不应该只是AZ的距离……”看来,我这种情况已经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了。

 

  在我看来,那些发清人短信的人,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所以我认为,现在和以前的社交模式不同了——我们在社交广度上已经足够,但是我们似乎严重忽视了社交深度的问题。

 

  可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全民清人的大潮。给朋友圈做减法这件事已经势在必行。把无关紧要的人从我的生命中全部剔除,并专心地去维护真正可能对我们产生价值的人脉这件事,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光谈情怀没有用。真正决定你有效人脉的依然是你自身的实力水平。比如有个电视节目叫《老友记》。某期的嘉宾是周星驰和马云。严格地说,一个是影视明星,一个是商界大佬,他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圈子的代表,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坐在同一个饭桌上谈笑风生。

 

  试想一下,你愿意请马云吃一千顿大餐,别人还未必愿意出席。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与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交流。即使在不同领域,假如你们的实力相当,也很容易就走到一起。比如,银行行长和大学校长、明星和地产大腕,就经常成双入对。

 

你认识多少人没有意义  切勿把认识认可

 

  认识多少人没有意义,能号召多少人才有意义。举个例子,假如你现在月薪1万,那么你就该多花些精力,去维护与月薪在2万到5万左右的人的关系。可是如果你非要想直接和月薪100万的人称兄道弟,那不知有多难——因为你们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又或者,你是一个大学生,那么你就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在刚刚工作的前辈身上。他们在事业的刚起步阶段,能够给你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但是假如你一定要越过这一步,直接向大公司的老总讨教一些职场经验,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建议,多半是一些人生大道理。

 

  当然,有一些激动人心的职场玛丽苏故事被我们传颂。但是,清醒一点吧,那毕竟是凤毛麟角。

 

  社交媒体放大了少数年轻人成功的案例,于是我们想象着自己今天出席某某公司的上市发布会,明天参加某某电影的首映礼,出席各大高端社交场合,认识各色名流。事实上,就算你作为百度的员工,天天见到李彦宏,天天听他的员工讲座,也未必能让他带你和其他大佬谈生意。

 

  所以,对于我们广大普通人来说,盲目地拓展人脉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重视广度而非深度。第二:高估自己的自身实力,越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友谊都是以功利性社交为前提的。实际上,除了这些功利性社交以外,我们确实还有一些单纯的友谊——这种友谊可能一辈子维持单纯的现状,也可能发展成功利性社交

 

  反之亦然。功利性社交也可能会发展成纯粹的友谊。如果把纯粹性友谊和功利性社交同时考虑,情况就非常复杂了。毕竟,友谊这种美好情感产生的方式和维系的方法太多,每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困境。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正视自己的朋友圈,擦亮眼睛看看周围的朋友。切勿把认识当做认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你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光发热,总有一天,会有几个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你带来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做减法

    2015-09-27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