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常务理事、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在发言中指出,从光大控股自身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海外的资金和人才基地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同时还需要实现企业文化的本地对接,在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获得当地人的尊重。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全球化。同时,很多的政策选择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也包括WTO、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一带一路”的确立,这些战略性的选择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会。
光大控股在30多年前设立于香港,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但是,我们现在说的企业“走出去”更多的是站在市场的角度,而不是过去所谓的窗口公司和国有企业外派的概念。光大控股自身的转型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做了很多海外投资并购的尝试。例如在2009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前并购了亚洲雷曼;2011年并购了中国飞机租赁。光大控股正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企业自身就有四支基金从事海外并购业务,一支做美国早期的高科技并购;另一支是在以色列做基金;还有一支是美国的全球并购基金,专注于高端制造业。我们在美国有9家高端制造业公司,都是成熟企业,并不是早期企业。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我想谈几点体会。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政策。在这里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国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消除政策上的障碍。比如对外投资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审批的问题。第二,香港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在这个平台上解决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第三,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并购中国所需。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要立足于并购中国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所并购的9家企业都在中国占据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我们把这些企业并购过来还要开拓它的市场资源,要跟中国的资源相对接。第四,在文化上跟当地的对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感触是非常深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光大控股在香港耕耘了这么多年以后如何融入到香港社会?在讲中文的地方融合起来都不容易,那么如何做到在香港既有知名度,又受到当地民众的尊重?能够落地,能够受人尊重,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谈到产能转移,不能简单依靠“一带一路”来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我们“走出去”也是需要市场化的思路。为什么到国外去要区分民企和国企?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思维,我们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国企。在做这些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当然,有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很敏感,工作方式上确实要有所改变,比如用基金的方式。在我的并购基金中,我的LP有很多来自欧美,也有来自中国的,那这个基金的投资者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呢?企业家就是要有社会责任,中国过去培育的企业家是不是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出去以后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