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企业参谋 > 战略发展 > 阅读信息
为什么高价总是打败低价?非常有价值的一篇文章!
点击:  作者:网文    来源: MBA管理商学堂  发布时间:2015-09-14 10:43:41

  

 20150303090442_70597.jpg

 

  曾经有一个业务员问老板:市场上有一个小厂,价格很低,很难对付,怎么办?

 

老板反问道:既然这家厂这么厉害,为什么一直是家小厂,而我们却是大厂呢?

 

实际上,低价在市场上通常只是扮演着搅局的角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

 

我们经常发现,市场上销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价格最低的商品。除非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结构优势,低价不再是常规竞争手段,而是战略竞争手段。在常规的价格竞争中,低价经常被有经验的营销者视为绝望者的救命稻草,而且往往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价格高低不是一个纯粹的定价问题,而是营销的核心问题。营销大师科特勒说:你不是通过价格出售产品,而是出售价格老师说:推销是通过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营销是通过产品把价格卖出去

 

价格以及围绕支撑价格所开展的营销活动,构成了营销体系。低价还是高价,其实是推销与营销的区别。

 

我们经常看到,低价决定了营销的核心要素只能是价格,因为低价无法支撑其他营销活动。高价决定了它的营销活动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价格所产生的政策空间决定的。

 

高价打败低价是市场的常态,低价打败高价是个案当然,产业集中过程中战略性的价格战是例外。营销是把价格卖出去,学会卖价格才领悟了营销的真谛。大众对于价格的常识,恰恰是营销专业角度的误区。

 

低价的无能

 

无论什么价格,都需要相应的营销活动证明这个价格的合理性、正当性,获得价格认同(是否值这个价钱)。但这恰恰是很多人的认识误区。

 

很多人理解的是:高价是需要营销活动来支撑的,而低价不需要,因为低价本身就是证明。销售中的战斗机搜索销售二字关注我们。

 

我们经常看到,裸价上市基本上是失败的。所谓裸价,就是价格到底,除此之外,没有营销费用。裸价上市的产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渠道引起一定影响之外,基本上很难在消费者中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必须建立在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基础之上。这种认同源于包装、价格、消费体验(如品尝、试用)、市场推广、品牌传播等。产品上市之后,除了包装和价格的认同之外,其他认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营销支持

 

价格认同有两个概念:一是价格本身,即价格高低,这种认同不产生购买行为;二是价格与价值的关联,即产品是否值这个价格,这是价格与价值的差异。

 

低价本身只产生第一种认同,不产生第二种认同。第二种认同是消费体验和市场推广之后所产生的认同。

 

价格认同不是源于价格本身,而是来源于证明其价值的营销活动。而营销活动需要营销政策支持,这政策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有人认为,大企业的营销政策好是因为企业资源多,这是误解。初期的政策投入,只不过是资源的预支,不是无偿使用,是要通过预留价格空间和未来的销量偿付的。

 

正确的价格思维是:新品上市时价格要稍微高一点,然后把利润空间预支出来,用于开展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来支撑消费者对价格的认同。

 

所谓的营销就是销售价格,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推论价格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做好价格与营销费用的平衡。因为越是高价,你越是需要投入更大的力度来保障价格认同。

 

除了那些有战略性成本而产生战略性低价的特例之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现象:价格与企业的营销能力成正比。当然,我们很难推测到底这是因为价格低而丧失了营销能力,还是因为营销能力低而不敢定高价。

 

多数情况下,价格与营销能力两者呈互为因果关系,因为营销能力低,所以不得不定低价;因为价格低,所以缺乏费用支持而表现为营销能力低。

 

有些企业虽然价格低,但初期的营销活动做得大。在早期,这种做法可能迅速见效,有可能成功。然而现在,市场门槛已经很高,这种短平快的打法已经不灵了。

 

做市场,要求持续投入,没有长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难的。很多人在竞品短期的低价面前沉不住气,乱了方寸,被诱下水。市场的正常现象却是:低价你方唱罢他登场,而高价者岿然不动。

 

高价背后的活力

 

市场活跃度比价格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低价产品往往是沉默的,高价产品往往是活跃的。

 

在终端市场,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畅销的产品往往并非价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商品。

 

在终端市场,存在品牌相似现象,即进入终端陈列的品牌基本上都是得到市场认同的品牌。甚至在终端市场还存在品牌覆盖现象,即商业品牌(如沃尔玛)覆盖制造商品牌(如宝洁),也就是说,只要终端认同,消费者也会基本认同。

 

在终端市场,商品很丰富,品牌认同度整体很高,谁的表现活跃,谁就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现实的商业生态之下,被关注是需要费用的。厂家交费,商家给你终端表现的机会。目前,终端最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促销和推广,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终端收取的各式各样的费用,实际上是厂家竞争终端表现的结果。厂家舍得花这些钱,证明终端表现是有效的。

 

终端活跃度除了引起消费者关注外,另外一个效果就是让消费者占便宜。便宜不同于占便宜,当消费者问能否便宜一点,不要误解为只要价格低一点,消费者就会购买。

 

其实,消费者这句话传达了两个含义:第一,认同产品和价格,有购买意图才想还价;第二,希望在此价格基础上优惠一点,优惠可以加大购买决心。消费者表达的优惠含义,经常被误解为便宜,其实,优惠是占便宜

 

让消费者占便宜,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有两个定价步骤:一个是显性的定价,价格通常高一点;另一个是隐性的定价,把成交价降下来。这个过程能给予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

 

如果只有一个定价步骤,消费者不会有占便宜的感觉。在终端搞的各项促销、推广活动,抛开活动主题的掩盖,实际上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感觉。那些主题,只不过是为了师出有名而已。

 

高价的推力

 

新品上市,价格是认知手段。产品建立知名度后,价格才是竞争手段。

新品上市,辅以大力度的传播,获得这种待遇的新品并不多,多数新品是默默无闻地上市。新品上市,消费者缺乏消费体验,凭什么对产品做出判断呢?要知道,如果消费者无法做出判断,消费者是难以做出购买决定的。中国古话讲一分价钱一分货,而不是一分货一分价钱。对于没有消费体验的人来说,价格是品质的标签,而不是相反。

 

新品上市的价格,往往不是用于销售的,而是用于为产品定位的。高价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定位。

 

当然,高价不一定直接让消费者产生高品质的感觉,但低价却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低品质的印象。

 

对于渠道商来说,最关注的与其说是价格,不如说是价格空间,即利润。在现实销售中,我们看到对价格最敏感的其实并非消费者,而是渠道商、业务员。渠道商与其说是对价格敏感,不如说是对利润敏感。当一个渠道商要求更低价格时,他其实并不打算低价卖出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毛利。

 

有些操作能力比较强的渠道商拿到低价产品后,在高价出售时,可能还会自己做一些营销推广活动。营销能力差的渠道商,如果拿到低价商品后顺价销售,后期通常还会再向厂家要政策。

 

在渠道销售中,厂家不仅要制订出厂价,也要制订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就是毛利空间。价格太低,意味着渠道的毛利空间小;毛利空间小,意味着渠道推荐的积极性小。如果是知名商品,没有推荐或许还有人主动购买;如果是非知名商品,缺乏毛利空间就意味着丧失了被推荐的机会。

 

非知名商品的畅销,除了厂家的推广拉动之外,最重要就是渠道的主动推荐。如果不能成为渠道商的首推产品,非知名商品畅销的可能性很小。

 

高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

 

营销有一个基本规律:高价上市,先难后易;低价上市,先易后难。

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很容易被低价诱惑。既然能被你的低价诱惑,也很容易被其他的低价诱惑。所以,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忠诚度不高。相反,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很难被诱惑,可是一旦被打动,就很忠诚。所以,低价消费者很难积累,主要是忠诚度不高。高价消费者是可以积累的,可重复消费的。

 

而市场的成长,就在于不断积累有价值的消费者群。

 

在竞争超级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少数品牌具有涨价的能力,比如奢侈品。多数情况下,价格趋势是高开低走。有少数人期望低价打开市场,然后涨价,这是很理想的想法,多数行不通。

 

价格高开低走,其实符合消费心理学原理。按照消费规律,只有约5%的人是早期消费者,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只对新鲜的事物敏感。

 

价格本身不是定位,但价格决定了消费群,消费群决定了定位,所以价格本身也具备了定位的意义。

 

现在IT产品上市基本上都采用了高开低走策略,价格高开就是为了筛选消费者,让这些通常价格筛选的消费者给产品定位。

 

价格定位,就是形成某种象征。如果这种象征是大众追捧的,那么,在价格低走的过程中,就可以动员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特别是让那些价格高开时不具备购买力的消费者购买。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