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理查德·帕特森的小说《恶魔之光》与美国有线台的《谍影迷情》、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轰天神鹰:中情局的秘密航班》以及烹饪真人秀节目《顶级厨师》有什么关系的话,你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但美国媒体近期曝光的一份解密文件告诉我们,在上述类型各异的文化娱乐产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幕后黑手”,那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
“《猎杀本·拉登》黑幕最多
根据美国《信息自由法》的相关规定,美国中情局下属的监察主任办公室于2012年年底对中情局2006-2011年间参与娱乐业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一份涉密程度较深的《审查报告》。2015年9月,中情局将该《审查报告》的深度脱密版本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但其中有很多重要内容都被隐去。2016年4月,美国《维斯》杂志从中情局处独家获得了该《审查报告》的轻度脱密版本。根据《审查报告》,2006-2011年间,中情局至少参与了22个娱乐项目,范围包括书籍、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真人秀等多个领域。对于上述22个娱乐项目,《审查报告》只对其中7个娱乐项目中情局参与情况进行了有保留的说明。这7个娱乐项目包括1本理查德·帕特森的小说(《恶魔之光》)、2档电视节目(电视剧《谍影迷情》和烹饪真人秀节目《顶级厨师》)、2部纪录片(《轰天神鹰:中情局的秘密航班》和《反恐秘密战争》)以及2部电影(《猎杀本·拉登》和《逃离德黑兰》)。
从《审查报告》披露的情况看,在7个娱乐项目中,《猎杀本·拉登》的黑幕最多。在拍摄这部讲述美国情报部门追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十年历程的电影期间,影片导演凯瑟琳·比奇洛和编剧马克·博尔曾花重金讨好数名中情局官员,其中包括影片女主角玛雅的原型--中情局一位女性职员。据悉,影片制片方曾邀请中情局官员在高级餐厅就餐,并向其馈赠名贵礼物;博尔还曾带这名职员购物长达八小时,并向其提供普拉达时装秀的门票。作为回报,多位中情局官员和参与击毙本·拉登行动的中情局内线向未经安全审查的制片人提供了击毙本·拉登行动中诸多敏感信息。据中情局内线透露,他们多次被上级领导要求与比奇洛和博尔会面,每次会面的时间般多达几个小时:“在会面时,我们(指中情局内线)既不知道应该(与比奇洛和博尔)讨论什么,也对(比奇洛和博尔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感到十分尴尬。”为了配合影片拍摄,一名中情局官员竟然与比奇洛和博尔会面多达十二次!
值得注意的是,时任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在推动中情局与《猎杀本·拉登》制片方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帕内塔与比奇洛和博尔交情颇深,三人早在2010年的白宫记者答谢晚宴上就曾共坐一桌并相谈甚欢。在影片拍摄期间,帕内塔曾私下向博尔透露关于击毙本·拉登行动的机密信息。对于帕内塔的大力支持,博尔也“很够意思”,他在影片制作期间多次邀请中情局官员对剧本进行审查并加以修改。在中情局官员的建议下,博尔删除了醉酒的中情局职员拿着AK-47向空中开火的镜头;同时,电影将女主角玛雅塑造成一个顽强、超有战斗力的中情局特工,而实际情况是,玛雅的原型是中情局的一位情报分析师,她“参加(对嫌疑人的)严刑折磨时十分开心”,在国会作证时曾经撒过谎,还经常发生重大情报失误,在“9·11”事件前未能及时通知联邦调查局有两名恐怖分子潜入美国。另外,2011年6月24日,也就是在《猎杀本·拉登》获得奥斯卡奖之前,中情局还曾举行过一次击毙本·拉登行动庆功晚宴,博尔当时应邀出席晚宴。在晚宴上,帕内塔发表了包含机密信息的演讲,博尔则“一个字不差全听见了”。
电影《猎杀本·拉登》海报
“中情局大门“常打开”
除了猛料不断的《猎杀本·拉登》以外,《审查报告》还披露,在中情局参与的其他娱乐项目中,虽然中情局希望通过与娱乐行业代表交流的方式“消除公众对中情局的误解,同时为娱乐项目添加真实性”,但中情局下属的公共事务办公室(负责协调中情局与娱乐行业接触事宜)以及中情局其他雇员并没有严格遵守中情局禁止在合作中将机密信息泄露给娱乐行业代表的相关规定。很多雇员在与娱乐行业代表交流后,并未按规定向中情局出版物审查委员会提交书面或口头报告。《审查报告》还指出,在一次有娱乐行业代表参加的中情局特工内部会议中,中情局特工们讨论了“机密级”信息内容。根据美国政府相关保密规定,如有人员在未经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将“机密级”信息擅自披露,不仅本人将受到严肃处理,同时可能会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严重损害。
根据《审查报告》,在拍摄烹饪真人秀节目《顶级厨师》第7季第10集《食材猜猜看》时,时任中情局局长帕内塔不仅亲自上阵,还欣然同意将节目的拍摄地点搬到局长办公室旁边的私人餐厅内。在这一集中,厨师将用“秘制”方法做的一道菜(威灵顿牛肉片)献给帕内塔,让其猜测这道菜究竟是什么。在节目中,一位评委对帕内塔调侃道:“终于有一次,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了。”帕内塔则开玩笑地回应道:“他们(指中情局特工)应该把这个人(指厨师)给抓起来。”就在此时,一位中情局工作人员走到帕内塔身边,告诉他有重要的电话找他,帕内塔随后起身离开,到拍摄餐厅旁的办公室内处理公务。这位评委此时调侃道:“导演,帕内塔吃霸王餐,你怎么看?”中情局工作人员则回应道:“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拍摄《顶级厨师》期间,帕内塔竟然还允许外国人进入中情局总部参与拍摄。对此,中情局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迪恩·博伊德辩解称:“此举旨在体现中情局包容、人性化的一面。”“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政府保密项目主任斯蒂芬·阿福特古德则愤怒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中情局根本都不应该让本国公民进入总部,更不用说外国人了。这些外国人有可能是国外情报机构的内线,他们通过访问中情局总部,可以发展自己的线人,这会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对于国内外媒体拍摄关于中情局纪录片的请求,中情局也是有求必应,将自己的大门“常打开”。其中,纪录片《轰天神鹰:中情局的秘密航班》讲述的是二战以来中情局利用民航客机从事间谍、颠覆和策反活动相关情况,其中包括朝鲜战争期间中情局针对中国和朝鲜的秘密活动,越南战争期间中情局向越南战场空投物资的活动,以及中情局在冷战期间针对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颠覆活动等。据悉,在拍摄时,美国历史频道的制片人不仅采访了大量的中情局前任和现任官员,有些取景甚至就是在中情局总部内进行的。至于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反恐秘密战争》,该片时长只有50分钟,主要是通过英国著名记者彼得-泰勒采访西方情报官员的方式,讲述“‘9·11’事件以来西方情报机构针对‘基地’组织开展情报战的相关情况”。《审查报告》指出,在拍摄《反恐秘密战争》期间,中情局允许大量英国人进入其总部拍摄。彼得·泰勒也对英国媒体透露:“我们在拍摄《反恐秘密战争》期间获得了美国情报部门(指中情局)的全力配合以及极度开放的进入权限,并独家采访了该部门多位战斗在反恐第一线的特工人员。”
“塑造中情局特工“英雄”形象
《审查报告》还披露,中情局还有意操纵、篡改部分电影、电视剧和书籍内容,以竭力塑造中情局特工的正面“英雄”形象。以电影《逃离德黑兰》为例,该片根据前中情局官员托尼·门德斯的《隐藏大师》一书拍摄而成,讲述的是中情局特工通过假扮电影剧组成员赴伊朗选景,将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6名美国外交官营救出来的故事。
由于营救美国在伊朗人质是中情局历史上最重要的隐蔽行动之一,该片在拍摄前就得到了中情局大量的资金支持,中情局官员不仅多次向制片方提供“伊朗人质事件”的相关情况,还操纵制片方对片中的历史情节进行了大量的篡改。虽然该片在一开始就提到美国在1953年推翻伊朗民选总理引发美伊关系动荡,但却只字不提中情局是发起这场政变的罪魁祸首这一事实。在影片中,“伊朗人民被描述成病态和充满恐惧的人群,而中情局特工则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另外,加拿大人(6名美国外交官当时藏匿于加拿大驻伊朗大使馆)在人质营救行动中的作用也被大幅淡化。“伊朗人质事件”的英雄、前加拿大驻伊朗大使肯·泰勒在看完此片后愤怒地表示:“我竟然被描绘成一个等待中情局救援的旅店老板!”伊朗国家电视台也评论道,《逃离德黑兰》完全在歪曲历史,简直就是一则“美国中情局广告”。
同样有“中情局广告”嫌疑的是美国有线台播放的系列电视剧《谍影迷情》,该剧讲述的是位名叫安妮·沃克的中情局特工的故事。利用出众的语言天赋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安妮在多项秘密行动中均表现出色,堪称女版“詹姆斯·邦德”。根据《审查报告》,该剧在编剧过程中得到了多位中情局前任和现任官员的悉心指导,在美国有线台总共播放了5季70余集。2014年12月,该剧第6季被叫停,原因是中情局监察主任办公室认为该剧涉嫌严重泄露中情局内部行动情况。其实,不仅是《谍影迷情》,当前很多热播的美国谍战剧背后都有中情局官员操纵的影子。以《美国谍梦》为例,该剧的编剧温斯伯格就是前中情局官员。温斯伯格曾公开对美国媒体表示:“我必须将每集《美国谍梦》的剧本提交给中情局审核,以确保不会泄露任何机密。有时候,中情局会要求我做出轻微的改动。”
作为“榜单”中唯一的一本书,理查德·帕特森的“科幻小说”《恶魔之光》可谓是中情局特工“英雄”与“基地”组织“恶魔”斗争的“意淫”巅峰之作。
《恶魔之光》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本·拉登要求一位名叫艾玛·阿尔·萨鲁尔的“基地”组织头目从巴基斯坦军方那里窃取核武器,然后将其运至“基地”组织准备实施核恐怖袭击的国家——以色列。“基地”组织希望通过此次袭击搅乱整个中东局势。值此危难之际,一位美国人站了出来,那就是潜伏在“基地”组织内部的中情局特工布鲁克-钱德勒。他第一时间得知了“基地”组织的阴谋,于是决定凭一人之力救中东于水火之中。在同伴叛变、组织不信任以及“基地”组织其他成员步步紧逼等不利情况下,钱德勒最终成功找到了萨鲁尔所窃取的核弹,并在引爆之前将其成功毁掉,从而使中东地区免于一场浩劫……
在帕特森创作本书期间,中情局官员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金,同时还为其准备了中情局反恐工作概况和“基地”组织活动规律等重要创作素材。中情局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不外乎是想洗刷掉自己“目无王法、到处实施破坏活动”的恶名。用冷战时期中情局一位隐蔽行动处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书籍同所有其他宣传媒体不同,因为一本书就可以使读者的态度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其他任何单一媒体所不及的,所以要把书籍当作长期战略宣传的武器!”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