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事件揭秘 > 阅读信息
震惊!一个弥天大谎引发的罗马尼亚右派血腥政变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发布时间:2016-02-01 10:12:46

 

 1.webp.jpg

 

  弥天大谎

 

  1989年末,东欧大陆的动荡终于波及了罗马尼亚。11月29日,罗马尼亚体操明星科马内奇出逃她将出逃的“恐怖经历”由西方媒体广泛传播。12月15日,罗马尼亚边境城市蒂米什瓦拉发生了警察与当地居民的激烈冲突,动乱开始了。12月20日一个可怕的消息在罗马尼亚不径而走:保安部队在蒂米什瓦拉实施“大屠杀”,“几千人丧生,上万人被捕或失踪。”这个“消息”是由几乎所有对罗播放的西方媒体宣传的,一幅幅“死难者的照片”和“大屠杀”的新闻,由罗马尼亚可以接收到的一切西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一天24小时播出,就如地毯式轰炸一般。实际上那些照片是西方人为制造的,是将一家医院太平间的正常死亡的尸体集中起来,拍摄的一些照片,是一个弥天大谎,而罗马尼亚当局还蒙在鼓里。由于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罗马尼亚的民众被激怒了,于是军队倒戈了,齐奥塞斯库被仓促处决了,罗马尼亚的颜色革命随之完成。

 

2.webp.jpg

 

  在此期间,一个名为罗马尼亚救国阵线的组织在十几个小时里突然出现,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个组织在西方密谋之下,一直在秘密酝酿。事后一个月,这一子虚乌有的“惨案”的端倪,被一个普通的法国记者发现,他进入当地进行深入调查,最后终于找到真相,把那些“照片”的来历一一写进了证据确凿的调查报告,发表出来。可是这一切却时过境迁,历史无法倒转,“中立、公正”的西方媒体也视而不见,并不对自己所作的虚假报道进行自我检讨,就好象这一切的一切从未发生过一样。 20年后的2009年,罗马尼亚民意调查中,近一半的人的人回答“社会主义时期最令人留恋的方面”:“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是大家最美好的回忆”。


3.webp (1).jpg


  最後的演说

 

  齐奥塞斯库站在共产党总部的露台,发表他人生中最後一次演说。其後示威者攻入总部,他和妻子乘搭直升机落荒而逃。十年前的今日,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经过秘密审讯後被枪决,结束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独裁统治。该事件也促成罗马尼亚实现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但事隔十年,很多罗马尼亚人仍然对当年的流血革命未能释怀。

 

4.webp.jpg

 

5.webp.jpg

 

  商报电讯组  

 

   “他们将他当作一头狗来射杀,当看到他的癛体时我都会感到很不舒服。”二十三岁的巴尔布谈及近日不断在罗马尼亚电视重复播放齐奥塞斯库被处决的片段时说:“我当时觉得很不公平,现在也一样,我更相信不少罗马尼亚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6.webp.jpg

 

7.webp.jpg


  罗共政权一夜不保

 

  罗马尼亚的革命在当年各个推翻共产党统治的东欧国家之中,是来得最突然和最血腥的。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西部城镇蒂米索拉因为当局要驱逐一名匈牙利传教士而爆发示威,可是事件最後演变成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反齐奥塞斯库示威,将他的政权一夜瓦解。罗马尼亚在六个月内举行选举,过渡为西方民主体制;可是有不少人认为,当年的革命其实是及後上台的前总统伊利埃斯库联合其他不满齐奥塞斯库的人一同发动的政变。伊利埃斯库在任期间,罗马尼亚的政治架构没有什麽大改动,因而罗马尼亚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进度,远远不及其他东欧国家。

 

  伊利埃斯库被当众痛骂

 

  当年屹立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共产党总部,现在成为国会参议院大楼。日前这里举行了革命十周年纪念活动,伊利埃斯库亦有出席仪式,并且发表讲话为他当年的立场辩护。不过在仪式举行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名当年参加街头示威的改革派分子排众而出,痛骂伊利埃斯库将国家搅得一团糟,结果令被指是当年革命幕後黑手的伊利埃斯库狼狈地由其他人掩护下离开。

 

  经济不景黑市昌盛

 

  十年过去了,罗马尼亚的朝着西方的路走向改革开放,但这个贫穷的东欧国家不单经济未有起色,反而衍生出不少问题。“在罗马尼亚有两个经济体系:一个是政府统领的经济,经过十年的负增长後疲乏脆弱;另一个是黑市经济,强大而富有生机。”这是美国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对罗马尼亚经济所作的评语。报告并指在一九九八年,黑市经济的规模已达至罗马尼亚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九.黑市经济的活力来自逃税所得的大笔金钱和犯罪分子的违法勾当。“黑市经济的大部分是近年黑手党的违法活动造成。”前总理乔尔伯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对付这些社会祸害绝对是政府的首要工作,因为这不仅关乎罗马尼亚加入欧盟的资格,也是解决国库匮乏的关键。”自从齐奥塞斯库倒台後,跟着上台的执政者都要被迫遵从外国贷款国家和组织的苛刻条件,紧缩预算避免出现赤字,结果造成了今时今日政府捉襟见肘的窘局。

 

  黑市经济关乎社会稳定

 

   “当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时,当局唯一的选择是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或者是加税。”经济学家阿尔布说。不过问题是现时罗马尼亚的税率已经太高了,“这正是为何黑市经济如此蓬勃的原因了。”司法部长斯托伊卡说。虽然黑市经济的存在令政府感到头痛,可是要将它消除同样会造成问题。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百分之十一,但据工会资料显示,大约有两百万人———即是全国总劳动人口的两成,在黑市经济中从事全职或兼职工作。如果没有了黑市经济的话,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实在不堪设想。正如联合国官员克莱宁格说:“黑市经济在罗马尼亚的社会稳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当局取任何行动将之取缔,事先必须要考虑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後果。”


  发动七日军事政变,投靠西方,当了三任总统的伊利埃斯库

 

8.webp.jpg
  扬·伊利埃斯库 (Ion Iliescu,1930.3.3-)罗马尼亚前总统

 

  1930年3月3日出生于罗马尼亚伊尔福夫县奥尔泰尼察市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布加勒斯特理工学院学习,后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深造。1955年毕业后在布加勒斯特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任设计工程师。自六十年代中期起,伊利埃斯库曾先后担任罗马尼亚共青团第一书记、罗马尼亚青年部长、罗共中央书记,主管宣传工作。后因与齐奥塞斯库政见不合,被调离中央领导层,任罗共蒂米什县党委宣传书记、雅西县党委第一书记。后改任全国水利资源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技术书籍出版社社长。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政权,伊利埃斯库代表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救阵纲领,后当选救国阵线委员会主席。1990年2月初罗马尼亚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成立,伊利埃斯库任主席。同年4月他在救国阵线全国代表会议被推选为救国阵线总统候选人,并于5月20日当选总统。1992年10月连任总统,任期4年。1996-2000年,为罗马尼亚参议院议员。1997年,当选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主席。2000年12月,他击败右翼候选人、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第三次当选为总统。2004年届满退休。伊利埃斯库喜欢文学、社会政治学、科学、造型艺术和戏剧,爱听音乐,通晓俄、英、法三种外语,有《重燃希望》、《一体化与全球化——罗马尼亚之见》等多部著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后来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及其妻子朱琳与伊利埃斯库是同班同学。

 

  伊利埃斯库同志,也不赖,总统当了三次。只要符合西方利益,破坏民主惯例,当当新独裁者,也是没有事的。伊利埃斯库同志的大致简历就是这样:出身工人家庭,在党的培养下,从共青团系统,慢慢升任罗马尼亚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负责“中宣部”工作。但是,伊利埃斯库同志与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同志不和,结果被中央下放到某个县内,当县委书记。这也是相当的委屈的。后来,几历周折,又“复出”,主管水利工作,任“科技书籍出版社”社长。单位都是冷衙门,做事非常低调。

 

  可想而知,这位罗马尼亚共产党的老党员,长期主管宣传工作的老干部,对上面是相当地不满的。后来,经过西方的暗中支持,牵线搭桥,“伊社长",联络各方对“齐总书记”不满的党政军干部,还有军队,找一个借口,发动了军事政变。至于,传播所谓“总书记血腥镇压人民”的消息,对于一个长期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老同志,现任“出版社社长”来说,那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9.webp.jpg


  这是人家的本行呀。显然,在罗马尼亚七日革命之中,西方策划者事先在军队里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军队起了决定性作用,罗马尼亚军的一部分军队,突然发动兵变,成功地推翻了原来的政权。要完成这一步,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策反工作的。(参照各国军事政变事件中,幕后的各种政治交易,从来没有人民什么事的。)这就是罗马尼亚七日军事政变,幕后策划人的大致简历。

 

  建立民主国家后,伊利埃斯库“同志”,应该是称为先生,因为不信仰社会主义了。伊利埃斯库先生,连任两次总统。依宪法,不得连任三次。于是,伊先生,发挥聪明才智,改任参议员。隔了4年后,又参加总统大选,第三次当选总统。宪法规定不得连任,但是没有规定,不得“隔任”总统呀。所以也不能说是违宪、


 



  罗马尼亚人民怀念齐奥塞斯库

  (作者: 秋树根)

 

  苏东剧变已经十六年了,很多中国人对那里的情况有着强烈兴趣。最近王先生去了罗马尼亚一趟,下面是他的亲身经历。

 

  王先生说,罗马尼亚政变后,社会动荡,经济严重下滑,物价暴涨,人民开始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好时光----当年那些促成这场革命的知识分子也都开始反思,后悔当年的选择。有些知识分子,如社科院的房宁先生(在罗马尼亚担任高层领导),专门去了匈牙利转了一圈,发表了《匈牙利纪行》,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房宁先生说,那里的人民总的来说已经后悔,不但包括上面的这些原因,还包括,他们认为匈牙利加入北约后丧失了独立主权,等等。另外在网络上,我还读到了一篇报道,说的是布加勒斯特发生了规模达几百人的示威游行,人民群众怀念那个被谋害的齐奥塞斯库。王先生说,罗马尼亚人民现在生不如死,每年的冬天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鬼门关,以前齐奥塞斯库给人民免费供暖,现在苏联不给低价气了,人民用不起暖气,每年都有很多的罗马尼亚人冻死,这是齐奥塞斯库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除了挨冻以外,还有就是医疗住房没保证,这些在齐奥塞斯库时代都不成问题,老齐是免费给人民提供。很多的罗马尼亚人提起齐奥塞斯库,就止不住流眼泪,尼古拉先生说,罗马尼亚人对不起齐奥塞斯库,现在是后悔莫及。看到罗马尼亚人民现在的悲惨生活,王先生只有报以同情。离开罗马尼亚的时候,王先生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街上衣不蔽体的群众。回到灯火辉煌的北京,王先生深深的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幸运。


10.webp.jpg


  经济混乱引发罗马尼亚人对共产主义的怀旧情绪

 

  埃列娜·博卡努点燃蜡烛并将其摆放在墓地,旁边是另一位崇拜者敬献的菊花,泪水顺着她饱经忧患的脸颊流淌。她悼念的对象是齐奥塞斯库。大多数罗马尼亚人都将这位共产党独裁者与饥饿、偏执狂、充斥着艾滋病的孤儿院以及长期停电联系在一起。今天,随着欧盟这位新成员在经济上受到重创,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更多人记住的不是齐奥塞斯库政权最后几年的混乱状况,而是早年间他的国家为换取民众的服从而提供的基本生活条件。

 

  曾为清洁工的博卡努(72岁)说:“你给了我们住房,你给了我们采暖用的天然气。”她目前靠每月相当于70美元的收入勉强生活。“现在我们很悲惨,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

 

  随着经济状况的恶化,民意测验显示,许多罗马尼亚人都深情地回忆起共产党政权提供的稳定生活。 CSOP调查小组去年9月进行的调查显示,约半数受访者(49%)说,共产党执政时期的生活比现在更好。而罗马尼亚市场调查研究所在2005年该国即将加入欧盟时进行的调查表明,64%的参与者相信国家正朝着自由市场和民主的正确方向前进。

 

  邻国保加利亚也对过去充满怀念。保加利亚是同罗马尼亚一起在2007年加入欧盟的,它也陷入经济危机。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和2010年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52%的人赞成变为民主国家,而在共产党被推翻两年后的1991年,持上述观点的人曾达到76%。

 

  罗马尼亚经济在2009年下跌7.1%后继续以较慢的速度收缩。便利店经理玛丽切拉·波帕抱怨说:“这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有中产阶级。”而这里,除了极少数富人,就是大多数穷困潦倒的下层阶级。

 

  罗马尼亚68岁的退休机修工西米翁·贝拉尔说:“我很后悔共产主义垮台了——不是为我,而是当我看到我的儿孙们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在共产党时期,我们有稳定的工作和足够多的薪水,每年还能和孩子们一块度假。”在共产党1989年被推翻20多年后的今天,61%的受访者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在齐奥塞斯库时期比现在更高。

 

  (来源:网文,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