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人手一把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后,互联网上关于对越作战的传闻和评说也多了起来,这对全面了解这场战事提供了更为宽泛的渠道,但传闻的相当一部分被夸大或扭曲了,一些传闻要么是捕风捉影,要么是无中生有,有些则是歪曲和丑化,应予澄清。
关于对越作战的不实之说,除前文所述的起因与正义性外,还主要还在以下5点:
第一,打胜了吗?
战争之胜负,主要看战争目的是否达成。一些观点认为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并未促成越南从柬埔寨马上撤军,以至于越军盘踞柬埔寨长达11年之久,中国军队不得不以轮战方式又与越南打了近10年的边境拉锯战,而且就伤亡来说,中国并没有取得压倒性之利,鉴于此,不能说是“打胜了”。
在“不言胜”者看来,泱泱大中国打一个区区小越南,就应该像国家乒乓球队出国打比赛一样所向披靡,或是像美国打利比亚一样最好是零牺牲。
他们忘记了“年代”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进入数字化精确打击的年代,中国军队是在用与越军同一年代的常规兵器与之作战,并且是“客场”作战。
在此之前美国在越南打了14年仗,在越南北方这块比朝鲜半岛还小的地域上投掷炸弹多达750万吨,是朝鲜战争全部投弹量的11倍,平均每平方公里达43吨之多,但美军地面部队却始终不敢涉足越南北方的高山密林。
而中国军队在不使用海、空军的情况下,仅靠陆军打了20多天仗就拿下了这片最难打的山林地带,谓之胜利并无不妥。
当然,这中间会有局部的失利,会有一些不好看的场面,这就好比尽管你是个武林高手,但钻进别人家的胡同里难免要挨些闷棍和冷砖。没有打过仗的中国士兵面对打了多年仗的越南老兵油子,一开始会有些懵懂,但很快就转换角色,再往后就是战友们说的“追着越军打,寻着越军打”,直到把对方打成狗,躲到丛林山洞里去了。
在随后的10年边境轮战中,两军的实力悬殊更加彰显,有资料披露我7个大军区的轮战部队,人员伤亡与越军之比约为1:7,战绩突出的部队在1:10以上。一只自封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老鼠终究打不过一只不张扬的大猫,顶多是个陪练的角色。
我军对越作战的动员口号是“抗越援柬”,这一目标有没有达成?照实说来,只是迟滞和拖延了越军侵柬的步伐而未能使之从柬埔寨马上撤军,但是至少达成了三个目的:
第一,惩戒和牵制了越南,使其入侵柬埔寨进而“一统三国”的行径,以及前苏联从南面包抄中国的图谋未能得逞,最终流产。
第二,1979年的还击战和之后的10年轮战,使中国军队大面积经受了实战锻炼,在装备、战法、经验以及军队编制诸多方面有长足进展,战后我军进行的数次编制和装备调整,均与本次战争实践相关。
第三,凝聚和提振了民心,助力中国推开改革开放之门。
这就够了。
第二,伤亡与战果
登录眼下任何一个网站,都会看到中国军队在对越作战中伤亡重大的传说,普遍的说法是牺牲了几万人,有的说是十几万。问问身边的人,也都是这么说。
真的牺牲了那么多人吗?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广西、云南两战区共有36万兵力参战(又说50余万,或更多,计算方式不同,多出部分或为未出境的海、空军和保障部队)。至于伤亡数字,除了我所在的军、师、团有准确的数字外,我没见到官方层面上的总体伤亡数字。
其实弄清这一点并不难,数数墓碑就是了。
写本文前我打开一些较为权威的网络百科文库、军事专栏和民政部门相关文告,对边境沿线的烈士陵园逐一查询核证,得出以下信息:
在广西、云南长达1449.57公里的边境线内侧,共有安葬对越作战牺牲烈士的陵园27座。它们是:
广西龙州、靖西、那坡、匠止、南山、宁明、防城港、法卡山、崇左、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云南麻栗坡、屏边水冲子、屏边大龙树、金平、马关仁和、马关白马、河口水头、河口南溪、河口蚂蟥坡、蒙自、文山、西畴南疆、开远、富宁、江城、绿春、个旧烈士陵园。
每一座陵园安葬的烈士数量,各文库略有差异,尽量以当地民政部门的文告数字为准。如无文告,则反复对比各文库数据,取较权威的数字,再不行就取中间值。我曾多次前去广西南山、龙州、匠止烈士陵园扫墓,实地记下的这3座陵园的烈士数量与文库数字仅有微小差异,由此可以相信文库数据是较为可靠的。
27座陵园中,安葬对越作战牺牲烈士最多的是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共计1879名。最少的是云南个旧烈士陵园,仅3名。
将各陵园烈士数量相加,得出如下数字:
27座陵园共安葬1979——1989年间对越作战牺牲的烈士11500余名。其中广西10座陵园安葬6300余名,云南17座陵园安葬4700名。
总计11500余名烈士中,有8500余名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烈士,2500余名是之后至1989年10月边境轮战中牺牲的烈士。
这其中,包含对越作战中牺牲的个别民兵、民工(民兵、民工牺牲后基本送回原籍安葬),但不包含在同一墓园中安葬的解放战争、大西南剿匪、抗美援越等其它时期牺牲的烈士。
另有资料显示,“十年边境轮战”中,个别部队将烈士骨灰带回驻地或烈士原籍安葬,不计入2500余名烈士中。
以上数字不能说是准确、详尽的数字,但是是与事实比较接近的数字。
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参加1979年大战之后的“十年边境轮战”,对轮战中牺牲烈士及其安葬情况了解有限,故轮战中“牺牲2500余名烈士”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完全准确的数字有没有?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格的兵员统计制度可以分门别类、一人不差地统计出这场战争的伤亡数字,只是出于习惯性做法没有及时对外公布,至今似乎仍是一个谜。这个“谜”给了网媒无限大的杜撰空间,以致伤亡数字的谜团在网媒的炒作中急剧膨胀开来,先入为主占领了大众视听。眼下,即便公布了准确数字,恐怕也没人在意,甚至不太相信了。
参战官兵的受伤人数是多少?文库概略显示中国对越作战负伤人员约2.5万人,没有更具体的数据。按“中等烈度常规战争的人员伤、亡约为2-3:1”的一般比例来看,这一数字有较高可信度。
用“数墓碑”的笨办法得来的我方阵亡数字,你最好小心掖藏起来,轻易不要拿出来讲,当愤青和军迷们聚在一起痛说天下事的时候你最好别吱声。你如实道出我方阵亡1.1万余人,他们会说你瞎掰且有喉舌之嫌。你说阵亡了几万他说不够刺激。你说死了十万、几十万,他说这他妈的才够劲!
这种自虐式的宣泄背后,是不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哀叹?
我曾不止一次听人讲,他的亲戚中或他们村庄里有谁谁也在越南打过仗,打得极其惨烈,全连一百多号人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类似的说法您可能也听到过,一笑了之,千万别信。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不容易,善意的吹牛可以理解,但对越自卫还击战还没惨烈到三大战役人海战术的地步,绝无“全连死光了”的事情。
战后我所在的步兵连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尖刀英雄连”,连队伤亡过半,其伤亡之大在参战部队中已不多见,哪有什么“全连只剩下一个人”的事情?
在整理烈士数据的时候,我心里总被一种古怪思绪纠结着:西南边境的陵园里安葬着在两场截然相反战事中牺牲的烈士,前者是抗美援越,后者是对越作战,间隔仅有5年,且在同一地域。使命迥然的烈士们在九泉之下相安无事,而活着的人却吵作一团,这是怎么了?
吵作一团的还有越军的伤亡数字。
文库显示1979年我军对越作战共毙敌47700余人,击伤7270余人,俘虏2173人,将三者相加即为歼敌总数的57143人。这里面也包含了我所在师团歼敌1487人。
明眼人马上会看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越军亡的多而伤的少?伤、亡之比为1:6.6,与我军2.3:1的伤亡比例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这并不奇怪。对越作战中我军炮火占据压倒性的绝对优势,重炮之下难有完人,故越军亡者多而伤者少;而我军伤亡者大都因为枪弹,情况相反,不足为怪。
歼敌数字是由各参战部队逐级上报累计得出的。
记得撤军回国后连队进行战评,上报战果,我说起本班曾在阵地上捡到一幅越军大尉的肩章,团政治处一位干事立即起身问道:“你们班是不是消灭了一个越军大尉!”我说没有,只是一副肩章而已。干事高声再问“好好想想,是不是记错了!” 我再说没有。
“真没有?”“真没有。”
如果我好大喜功,顺着杆子上去了,我军的歼敌数字可能就会多一人,而且是一杠四星的大尉,没有争议也无从核实。
几天后我又想起了一个细节:我班在2号高地上看到炸碎的越军尸体,没有作为战绩上报,因为我觉得那是炮兵的功劳,再说几只胳膊几条腿该算做几个人也弄不清楚。其实这是应该上报的,因为炮兵远在其后,应有步兵代为上报战果,但当时我不明白这个道理。
政工干事听说后痛斥我班:“你们这群呆头鹅生瓜蛋,把香粉搽到屁股上还要捂紧了,数字早几天就报上去了,这时候再说这些还有逑的用!”
36万参战大军中,呆头鹅、生瓜蛋和好大喜功者都不乏其人,所以“歼敌数字”应该会有一定的有伸缩性。
至于越南公布的“歼敌”数字,绝对不可信。敢把自己吹嘘成排在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那还有什么不敢吹的呢?让其闭嘴只有臭揍。
最后一仗谅山战役,中国军队都占领谅山省府大楼了,照片都在报纸上登出来了,越共总书记黎笋却还死不认账,肉烂嘴不烂,结果又招来许世友劈头盖脸好一通炮击,差一点就没有谅山这个城市了。
现在想来,伤亡数字,无论中方的还是越方的,从全人类的高度看都是悲凉的数字。撇开地缘政治和国界的概念,逝者都是爹娘所生,都应活在阳光之下,而不应该被同类剥夺生命。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不把对生命的杀戮视为胜利的标志,然而现代兵器对生命的杀戮却越发地轻而易举,人类的尖端科技大都是首先用于军事和战争,武力仍旧是威慑和征服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人类尚处在地球文明进化的初级阶段。
阿波罗登月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从月球回望地球时曾感叹:“如果各国政要都能去领略一下外太空的景观,地球上的治理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政治争端和人类战争将不复存在。”
第三,对战场女性的大肆炒作
歼敌数字不是单指毙敌的数量,而是毙、伤和俘敌人数的总和。对于战俘的传闻,一些网站大肆炒作,且多与一个“性”字沾边。不被追究的造谣、传谣将一些作战场面渲染得像是龌龊而血腥的三级片,用来满足一些人病态心理的需要。传说有某师卫生队护士被越军集体掠走后百般淫辱,并被卸掉四肢弄成了“海豹人”,后在交换战俘时被用担架排成长列抬回国……
类似的传闻如同瘟疫般浸染许多网站的军事、史事和娱乐版面,很少有谁能独善其身,很多年来也没有谁站出来反驳,任其泛滥无度。而对于那场战争真实、严肃的记述却并不多见。
我身边的许多人都曾问过我“女战俘”一类的问题。我对他们说,千万不要让网传的那些鬼话玷污了你的智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连同之后的十年边境轮战,中国军队没有任何女性官兵被俘。
仅有一位女军人牺牲,她是我们54军的郭蓉蓉,162师政治部电影队队长,山东烟台福山镇人,23岁,在后送伤员途中遭遇越军袭击中弹牺牲,安葬于广西龙州烈士陵园。我去边境扫墓时,还到这场战争中唯一牺牲的女性战友的墓前插几枝菊花,燃一束檀香。
我还看到网上流传着一个胖女人演讲的视频,她自称是XX军战地救护队长,她们全队56个女兵全牺牲了,只活下来她一个人,以致战后的几十年里她要赡养数十位烈士的父母,直讲得满场泪如雨下……
这就不是吹牛而是杀牛了。战时我所在的161师就是编在该军作战序列中的,辖下4个师战功卓著,直到谅山战役结束后撤回国境线内,并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官兵阵亡。这个胖女人演讲时如果我在场,我会走上讲台把话筒丢到马桶里。话筒是不能当做马桶用的。
1985年调归我集团军的原43军127师某团,在攻取一高地后,见到十多具越南女兵的尸体,因亡于炮火轰击而衣不遮体,于是出于人道对其进行掩埋,并在地面标明具体位置,然后才撤离。战后我在集团军司令部任参谋,曾到该团蹲点,听了参战官兵对这件事的详细叙述,对其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然而这一情节在网络上却被演绎成了十多个越南女兵脱光了衣裤与中国军人对射,在阵地上光着身子跳跃舞动,身材十分惹火,最后并作一排逼退了中国官兵,无奈之下只好远距离炮击云云……
我不明白一些网站的小编们为什么总爱拿战场上的女性说事儿,更不明白一些顶级网媒竟也要靠些黄段子来招徕看客?不过静心再一想其实网媒也并无大恶,小编们也只是想多挣些钱过日子,勾不来眼球卖不出广告再牛逼的网站也得关张。只是阅者不要当真,如果脱光了衣裤就能打胜仗,那还造航母干什么?
第四,高干子弟们
战后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怒斥“开后门开到我流血的战场上来了!” 这句话留给了人们一些关于腐败的联想,战场上的高干子弟成为负面传闻的另一个由头。
然而当下人们见惯了的腐败在46年前的那场战事中,至少在我所在的师团,在我作为班长的耳闻目睹中并不存在。那时的腐败还处于“只要有熟人,就能开后门”的最初始阶段,军人还是满脑子的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排长多吃一把豆子士兵也要跳起来提意见,哪里容得战场上的歪门邪道?顶多是后勤管仓库的官兵多吃了几盒罐头罢了。
那时候军营里的部队子弟比较多,其中不乏高干子弟,原因是入伍方便。有人说这种近水楼台的入伍也是腐败,但部队子弟说当时的政策允许“接班”嘛,你爸妈在工厂你可以接班当工人,我老爹是军人我也只能当兵了。
这些事情扯不清,但开战之前我真没见过哪位“将门虎子”被调走、调往机关、或是留后看守营房。高干子弟和普通官兵一样冲锋陷阵,一样流血牺牲,甚至是出于军人世家的缘故更为见智见勇。
我部160师张志信师长的独生儿子张力在父亲指挥的战斗中牺牲,张师长得知噩耗后继续从容指挥战斗,被我54军的老兵们颂扬至今。
但是战后几年就有些变味了。九十年代初开始军队经商,权钱交易由此而生,它对我军建设的影响和战斗力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其它领域的腐败会造成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军队腐败,带来的是亡国之灾。
五是关于战争的名称。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小媒体和一众军迷们,说起中国对越作战,都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名称。打开百度等各大引擎,用的也是这个语句。
错了。正确的名称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反”与“还”一字之差,造成了一个全民性谬误。
“反击战”是中国人习惯性的说法,因为在对越作战之前,中国打了三次反击战:中印边界反击战、珍宝岛反击战、西沙群岛反击战,唯独1979年开始的对越作战另有别称,即“对越自卫还击战”。
为什么对越作战与前三次战事在名称上有所区别?
以我的理解,那是因为作战地域不同。
前三次作战,均是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与入侵之敌作战,敌人先动手,我军继而反击,把敌人打回去,夺回被占领土和领海,故而称为“反击战”。
而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则是我军出境作战,是对向我挑衅、危害我国安全的域外之敌予以还击,以战止战,达成作战目的后遂又撤回来,所以在名称上与前三次战事有所区别,称为“还击战”。
“对越自卫还击战”不是一个随意的说辞,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国家决策层慎重斟酌的,是具有历史记载意义的。
它首次公开出现在1979年2月17日战事打响第一天,由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向全世界郑重宣布的。而开战前的2月14日,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的关于对越作战的通知中,用的也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名称。此后数十年间媒体一直延用该名称,从未有过改变。
战后国家发给每位参战者的纪念章、茶缸、枕巾等慰问品以及宣传品上也都有8个大字:“自卫还击,保卫边疆”。
可是自从自媒体兴起后,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吹着吹着就变调了,把网媒和大V吹懵了,他们沿用过去几场反击战的称谓,习惯性地把“还击战”吹成了“反击战”。这是个入门级错误,作为参战者,我为此而勘正。
关于中国对越作战的不实之说,不止上述的这些,还望参战官兵和广大读者集思广议,踊跃留言,以澄清事实,消除谬说。
作者:贵丁,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从戎20年,7次立功。来源:华山穹剑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