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4 1977年,蔡亮、张自嶷创作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10日,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召开庆祝大会时万众欢腾,彩旗飘扬,一方面军同志把准备好的礼物,送到四方面军同志手里,包括用羊毛捻毛线织成的毛衣、毛袜、毛手套,肉菜之类的慰问品等,还提前为他们每人操办了一件棉衣。宣读了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军委的贺电,是那样的乐观自信、豪情万丈,你根本感觉不到是那样经历了九死一生考验留下来的一群人。有的老同志40多年后还记得那些话: “我们在这一抗日前线阵地会合,证明强盗的侵略快要遭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全国同胞有了团结的核心了。” 四方面军北进后,毛主席、周恩来急电二方面军:要求乘胡敌尚未全部集中时迅速转移。同时,要四方面军派有力一部占领庄浪掩护。静会战役任务不能执行了,二方面军向北渡过渭水,越过西兰大道,10 月 22 日到达将台堡,实现了与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经历无数生死磨难,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在西北胜利相聚。他们那一刻是什么心情?二方面军六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开国少将朱家胜回忆:10月18日深夜,部队正在快速前进,前面突然传来了话:跟上,不要掉队,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师!这消息像一股旋风掠过来,队伍里马上掀起一阵欢腾的风暴:“到家了,到家了,就要见到毛主席了!就要和中央红军会师了!”这是一年来日日夜夜盼的事啊,现在可盼到了,谁不高兴呢?拂晓以前,见前面黑暗中有灯光在闪耀,传来一阵歌声:哎呀里!毛主席领导好主张,拖得敌人叫爹娘呀……。这是江西苏区流行极广的民歌,已经一两年没有听到了,感到十分亲切。有的同志放下担子就扑了上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开国上将萧华说:上级决定由我亲率五团和政治部宣传队,带一些慰问品和慰问信,去迎接艰苦转战即将到来的二、四方面军的同志们,战士们都穿上最新的衣服,把枪擦得发亮,打着红旗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到达界石铺那天,我们碰到了二方面军的同志们,看到了闻名已久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同志,他们虽然军衣都破了,吃的也很不好,但情绪极高,热情地向我们问候。我们送了大批毡子、羊皮做见面礼物,并为这支部队筹送粮草。战士们把自己亲手做好的热饼,塞进二方面军同志的口袋里。工兵连连长开国少将王耀南回忆:当时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中央让他去保安,周恩来副主席派他带连队去接应。他们接受任务后,不知道刘总参谋长具体在哪里,就在二、四方面军来的方向,全连分东西两路展开,成人字型横队向前推进。一天中午正在吃饭时,一位战士来报告说,一个放羊的老大爷刚刚遇到了几个人,不像本地人,一个老汉,一个媳妇,两个娃儿,没见他们带枪。王耀南就赶紧骑上一匹牲口去追,追上后问他们是哪个部分的?那几个人警惕地回过头来,一看原来就是刘总参谋长。刘伯承也认出王耀南,打趣地说:我还以为是马步芳的散兵呢,正准备抓个活的,送给毛主席当见面礼。王耀南回忆说,刘伯承的爱人汪荣华衣服破得简直不像样子,裤子从膝盖以下全破烂了,脚上连双草鞋都没有。刘伯承总参谋长也不知有多久没有刮胡子了,他拄着棍子的那只手,磨得裂了个大口子,渗着血水。他们几个人的衣服破得很厉害,根本没法穿。战士们脱下自己的衣服要给他们,他们说什么也不要,最后只好把上衣口袋撕下来,凑了几块布给他们补上,才勉强可以穿出来。

王耀南没讲到的是,在接到之前,他们翻越一座大山时遭空袭,炸弹就在身边爆炸,刘伯承被弹片炸伤臀部,流了好多血,汪荣华腿部也负伤流血,都是如贺龙一样侥幸脱险。刘伯承说:负伤没啥哟,革命哪有不流血的?没有担架马匹,就几个人搀扶着慢慢走。直到被王耀南找到后,才牵来几匹牲口骑上行军。我们大都见过一张网上照片,是长征结束后毛主席破衣烂衫和让人心痛的憔悴面容,岂知多少党和红军的领袖包括所有的革命前辈,几乎都是那样子的。拯救国家和民族哪有那么容易?哪个不是受尽苦难,哪个不是死里逃生?前辈忠贞为国酬,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只要能够活下来,坚持下去,革命火种还在,革命就有胜利的希望。尽管因甘南风波,静会战役落空了,但三大主力红军终于会师。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再到1936年10月四方面军、二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多艰苦卓绝的红军战略大转移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集中到了西北地区,靠近了抗日前线,这将对推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新阶段的到来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张国焘为什么一再坚持西进?甚至不惜与共产国际批准了的北上方案对立?原因是什么?西北局组织部长傅钟回忆那段历史时,讲了张国焘的一些思想观点很值得重视:傅钟说,张国焘口头上赞成统一战线策略,实际上是另一回事。他不相信在日寇加速全面进攻和全民抗日运动继续高涨的条件下,国民党及其军队大部或全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见到《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他说这像是韩愈的《祭鳄鱼文》,是不着实际的幻想;他还指责党中央提出成立国防政府,是重复法国镇压巴黎公社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口号。任弼时批评他根本不相信统一战线,不晓得如何估计阶级力量的变动,向他指出,不能看到红军数量比过去少了就认为整个形势都不好,只有向西撤退,这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张国焘立刻抢白说,机械唯物论总比唯心论好一些。傅钟还说,张国焘总想往西去,甚至不知羞耻地说:打日本不是简单的,我们现在的力量就是再增加十倍,也不见得一定能打赢它。我们只能将西方变为苏维埃的后方,做前方抗日红军的后备军。朱总嘲笑他胆子太小!说四川军阀打仗是溜边的,碰上敌人绕弯弯,见到便宜往前抢,国焘同志你莫要溜边边呀!我们长征是要到抗日的前进阵地,红军要成为抗日先锋队、模范军。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向绥远、宁夏进攻,敌情在北面吆,你老想向西去,当然打它不赢,只能跑得赢了!傅钟还说,张国焘主张向西反对向北,症结在于害怕同党中央会合。在西北局会议上,朱德同志、任弼时同志非常诚恳地劝张国焘不要怕和党中央见面,错了认错,作自我批评,回到列宁主义路线上,不再搞派别活动,就不会抹杀自己的功绩和光荣。语重心长的话大家说了好多,在多数同志的赞同下,还写进了西北局会议决定,下达部队。

【图7 张国焘另立“中央”后,1935年12月给党中央的电报】
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张国焘问题的思想根源至少有三点:一是不能正确分析认识形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积极侵略引起的全中国人民反日的民族革命运动高涨估计不足,看不到阶级关系因此发生变化,不相信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对党的战略方针不认同。二是夸大敌人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认为红军的数量少了就是整个形势不好,就要向西撤退。对战胜日本没有信心,丧失了在西北部抗日前线建立模范的抗日的苏维埃根据地信心。用机械唯物论认识问题,反而把正确的认识说成是唯心主义。三是把个人利害得失置于党的事业之上。因为在长征路上有另立中央等严重错误,怕与中央见面;因为怕打不过国民党军和日本人,就想把自己带领的部队向西方去,摆在其他抗日红军的后方。这几点,都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必须警惕的,也是一切做事业的人要注意的。不能正确认识形势,被强大敌人所吓倒,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丧失信心,又把个人得失摆在第一位,必然是一意孤行,一错再错。尽管经过党中央毛主席耐心做工作和说服教育,在朱总司令和大家的帮助下,张国焘最后同意北上实现了会师,但他的思想没有改变,还是在不断表现出来,最后一直走到对立面。
【相关阅读】
王立华: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毛泽东军事思想抗战篇
王立华:瓦窑堡会议上,面对血海深仇,毛泽东竟说不再为敌?
王立华:林彪彭德怀都反对,毛泽东何以赌上红军全部家底决意东征
王立华:毛泽东寒夜率主力红军悄渡黄河,胜利的把握来自哪里?
王立华:毛泽东如何挥就神来之笔,吃掉阎锡山的王牌“独2旅”?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观察者网-观课堂”,修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