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中国产品是对西方国家产品的模仿。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也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热潮。
1仿造品注明“中国制造”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工艺技巧水平比拟,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仅凭丝绸贸易就获得了空前的繁华。
欧洲匠人很快便学会了养蚕丝的技巧,开始仿造中国丝绸。到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基地。因为“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虽然后来欧洲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包管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
2一件瓷器可换几个奴隶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应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最初的瓷器数量异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庶民根本无缘得见。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瓷器的制作工艺对欧洲来说也是个秘密,当时葡萄牙商人们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
因为昂贵,16世纪的欧洲人甚至认为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他们确信假如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到了16世纪中期,跟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
在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予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经常是中国瓷器,并且王后还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予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就带来了瓷器嫁妆 。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