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知名传统文化公众平台上见一说字的文章,阅读量极高,点赞者芸芸,其中有一“福”字,解释为“左边是衣,右边是一口田,古人造字时,认为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不说此种解释与造字时的意义距离有多远,仅是部首就纯属误解了。今天我们也说说“福”字,非为纠错,只是遗憾。
我们看“福”字演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声。”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甲文)象两手奉尊于前,或省廾。”“廾(gǒng)”,小篆写作,竦手也,即两手捧物,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甲文左边是示,右边有两只手捧着一个东西。
我们先看左边都是“示”字:
《説文》曰:“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两横”代表天,“三垂”象征日月星,上天会通过天象来告诉世人祸福吉凶。还有另外的说法是象祖先神主或供桌之形,或者是早期的“灵石崇拜”。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与祭祀有关的。
因此与“示”有关的字和祭祀联系匪浅,比如说“祝”“祀”“祉”“神”“礼”“祈”“祷”等字都是从“示”。孩子们学字时,经常会把“礻”与“衤”两个部首弄混,从字源上来看是很清晰的,前者是祭祀,后者是衣服。
右边是声旁,声中有义。我们先看“畐”字演变:
在说文小篆之前,从字形都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畐”字是一个容器的样子,著名古文字学家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从》说:“字象长颈鼓腹圆底之器。”“畐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清代学者倪涛在《六艺之一录》中说这是古容器,无足鬲。“鬲”是一种炊具,如图所示:
因此“福”字就是一个容器里盛满祭祀用食物或酒,奉给上天以求福祐。献给神的食物称为“福食”,肉为“福胙”,酒为“福酒”。
《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我们既不尊重天道自然,也不坚守内在本性,只能用具体的规范法则来约束了,真是一件悲凉的事情。
再进一步想,人生真的分“祸”与“福”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窃以为,老子智慧最高。万事万物相对而生,祸福相转,无祸即无福,有对比才有存在,若仅余其一,又哪来的祸福之别?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自古红颜多薄命”,与那些早早香消玉殒的美人相比,能够安然地随着岁月一起老去的美人不是人生之大幸么?而且对于“女神”的定义大多是停留在红唇青丝、丰乳玉颜等感官上,如何能够那么粗暴的断定“美人迟暮”之时的她不是更加美好的一个女子?
岁月除了在美人的脸上刻下皱纹,头上染上风霜,也馈赠了美人智慧与修养,从容与优雅,淡然与通透,坚强与韧性啊,当然不是每个美人都能获得。前日逝世的杨绛先生年老时不是美丽优雅更胜年少么?
若是能把人生看作一个整体,“福”就是我们舒服愉悦的时候,“祸”是我们通往“福”的路上,那么整个人生不都是在“福”里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