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长城也好,汉长城也罢,那千年老墙演绎的光荣与梦想已转化为文化情结和历史记忆。但书生意气、边塞雄风,每每忆及,依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晚清名臣徐继畬在广东、福建等地任职时,通过与西方人士的广泛接触和大量查阅资料,写出了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世界史的《瀛寰志略》。尽管他与另一名臣林则徐为同朝庶吉士(士子中的精英,内阁备选),但两人在面对西方时的眼光和境界,却有着霄壤之别。
林则徐在奏折中居然还认为英军膝盖“屈伸皆有所不便”;如用钩镰枪,“一兵可手刃数夷”。而徐继畬在其著作中已经不再使用“夷”这个字了。不过,这位庶吉士也有自己的局限。
在描写荷兰人构筑千里海堤时就很不以为然,说如果以万里长城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如果他知道现代化的股份公司就是荷兰人在围海造田时创造的,而长城已经成为需要保护的文物与遗迹时,不知会作何感慨。
一篙子把话荡远了,还是回到长城上来吧。
历史总将秦皇、汉武并列,两人相似的地方当然很多,但他们眼里的世界却大不相同。以长城为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从甘肃至辽东,约有万里。至于此举的动机,后世有许多猜测,但我觉得最靠谱的还是所谓“司马迁线”——太史公认为,长城实际上是南部农耕社会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掠夺的防线,也是两种生态与文明的分野。
还有一风水之说。燕赵之地,本多慷慨悲歌之士。虽然已经灭其国,但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荆轲刺杀时的搏命一击……肯定都是令秦始皇寝食难安的记忆。长城的许多地段修筑在高耸的山岭,居高临下、雄险奇绝,但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按照风水之说,此乃切断了山体的龙脉,镇锁住了燕赵的“王气”和“反骨”。
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需判读秦长城的走势、地形、选址,就不难看出,它是典型的借山势进行防御,自守型的建筑,当然也不乏对内威慑的作用。
而雄踞大漠草原的汉长城则完全不同。汉武帝的眼光在西域,他不仅要站稳中原王朝的生命线——农牧分界线,同时还要大力拓展国家的生存空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开始在河西走廊修建长城,犹如巨龙横卧,穿越罗布泊,直到天山脚下,甚至深入中亚一带,总长度在两万里以上。
如果仅以建筑材料而论,汉长城实在没法和凿岩砌石的秦长城相比。修建在沙漠瀚海里的汉长城基本是就地取材,墙体多由红柳、芦苇加沙石混筑,因此又有“红柳长城”之谓。
虽是百衲褴褛之躯,但却始终是进攻之态。来自中原的军队依托稳固的长城,以步兵坚守要塞的战法与骑兵周旋,将流动战场变为固定战场,以高墙深壕来抗击马上民族的速度优势。
汉长城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守护丝绸之路。汉长城的轨迹就是丝绸之路的路线遗址。汉朝军队屯田于此、牧马于此、兴兵于此,使中原王朝突破了地域限制,围绕丝绸之路的地理发现,开始建立起了对其他文明的认知与互动。
秦长城也好,汉长城也罢,那千年老墙演绎的光荣与梦想已转化为文化情结和历史记忆。但书生意气、边塞雄风,每每忆及,依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