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新词并非洪水猛兽,语言流变没那么可怕!
点击:  作者: 田闻之    来源: 北京日报公道  发布时间:2016-06-06 06:53:40

 

            日前,全国及北京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其间透露出的某种变化引人关注。一是,过去一年大量新兴词汇诞生,诸如城里人真会玩”“主要看气质等成为年度网络流行用语;二是,很多传统词汇被遗忘,诸如蹽丫子”“家雀儿京片子日渐式微。

 

传统语言会在网言网语的冲击下消亡么?不少人都表达了这样的忧心。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它全程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记录人们的成长印记。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是对自己使用过的语言怀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且这种感情往往随着时间积累而愈发深厚。看着曾经耳熟能详的词汇被冷落,看着不着调的新词被热捧,内心多少有些不适应,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抛去感情因素回到理性探讨,语言的流变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事实上,语言是一种通约工具,其价值在于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倘若两个人的话语体系不匹配,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力避无厘头式地生词造句,使用一套社会认可的规范语言,令大家书同文”“语同音,是进行对话的基本前提。

 

但是,时代总在不断推演,人们的行为习惯、话语偏好总在不断变化,规范本身也是不断调整的。好比现在,我们固然很难接受所谓新新人类在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各种火星文,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人还秉持着百年前的话语规范,张口皆是之乎者也,遣词造句全是古人之风。

 

语言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话语体系本身是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的过程。它有围绕时间变迁、空间拓展的公转,也有自我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自转。尊重并运用这一规律特性,引导语言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语言才能永葆生机。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民族语言湮没于历史,汉语却能绵延几千年,原因便在于此。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通过对自我、对成规的扬弃,通过对他人、对创新的借鉴,她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是的,新生词汇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倘若为社会、为时代认可,个体再拒绝也没有意义。而旧词若早已成故纸堆里的一员,再留恋不舍也终将离去,倒不如将它安心放于历史的博物馆中。

 

小说《三体》中,冬眠上百年的公元人再次醒来,发现人类社会已经翻天覆地。尽管感觉有些别扭,他们还是选择了适应时代变化,对接新的话语体系。

 

这只是科幻想象,但暗含的道理却是一致的:语言流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拥抱时代首先要学会拥抱时代的语言。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