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历史的真相被掩埋太久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明帝国在500年前轰然崩塌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世界历史  发布时间:2016-03-11 17:07:43

 

            明中后期,中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引领全球贸易的潮流(参照上一期《大明帝国为何没产生资本主义》),却面临着最为窘迫的问题——通货紧缩。在明政府一直无法彻底推行的货币政策之下,是货币体系的紊乱,以及货币供应量的严重不足。

1567年,隆庆元年,大明帝国解除了延续一百多年的“海禁”政策,以完全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贸易和全球市场,使大明帝国再现繁荣,并彻底奠定了东亚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泡沫的繁荣背后,一场无意识的“货币战争”正悄然拉开帷幕,给大明帝国带来深重危机。

命运紧紧地与美洲绑在了一起

16世纪四五十年代,遥远的大洋彼岸陆续传出了几个大新闻:美洲银矿被发现和开采,并随着汞齐化精炼法传播,产量大幅提升;日本也几乎同时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银矿。

16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初兴的海上霸主打通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日本—广州—澳门”等“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之为“海上白银之路”),伴随着“隆庆开关”,川流不息的大帆船,将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及美洲白银产量的3/4运入了中国

这些都迅速回应了中国市场对于白银的迫切需求,并解决了困扰明朝百年的货币问题。白银的涌入,也使明帝国尝试建立自主货币发行体系的失败,来得更加全面、迅速且彻底。最终,明帝国将白银确立为国家税收和储备货币。换句话说,明帝国的货币主权完全脱离了国家控制,而委诸于市场豪商和国际贸易

虽然这为明帝国中晚期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但也为明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炸弹。

海晏河清,危机四伏

钱多好办事,原来困扰明帝国的南北两大患,变成了“南北两大贩”。

北边蒙古部落,自遁回漠北后,对明帝国的犯边掠夺从未停止。强悍的战斗力,除了民族天性和社会组织制度外,也源于其处于东西方财富贸易要冲的缘故。自海上航路兴起之后,中亚地位急转直下,腹背受敌,最终蒙古不得不倒向明帝国

南边倭寇团伙,主要源于东亚武装走私集团雇佣军和日本流浪武士,背后或多或少有沿海豪商巨富和明廷高官的身影。走私团伙最初产生的根本原因,实是源于东亚贸易网络日渐发达和明帝国严密贸易管控的矛盾。自开放海禁后,日本与中国公开贸易,倭患随之渐平

在白银日渐全面渗透了社会活动时,一场千年来的变革就势在必行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租、役、贡等赋税徭役形式都通过白银结算,白银成为了国家税收货币,从此中国从实物征税变成了货币征税。大明国库迅速得到充实,国力增强、市场繁荣,在一片“海晏河清、大明中兴”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

银对于明帝国而言,是货币,也是“商品”,开采、生产、贸易的产量和价格都受到国内外供需关系影响发生波动,在进口初期,国内市场白银紧缺,有巨利可图,豪商巨贾遂大量进口白银,银贵物贱,耕作的民众深受其苦;随着进口量增大,白银充斥于市场,价格下跌,银贱物贵,白银的开采和贩运利润空间渐小,无利可图,造成供应减少,“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接踵而至、轮番上演

另外,税收的重心仍在田亩土地及其所产米粮,但是结算手段却是白银,而白银主要掌控在豪商手里,民众必须先把所产米粮织品等换银,再行交税,在交易行为中,遭受多重盘剥,负担不断加重。故此明中期以后的繁荣,是以国家货币金融安全丧失、社会组织活动失控、社会阶级的分化的矛盾激化为代价的

除了供应关系,还有一个原因,为日后白银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大量资本涌入地产房产,无法进行生产力的革新提升。在积累大量的白银财富之后,明帝国并未直接或间接鼓励民间的技术革新或产业拓张,资本拓张变成了资产拓张,大量白银流用于购买土地、建设院落房屋(想想今天看到的多少著名建筑都是源于明代),剩余的也多囤积储藏,进一步造成通货紧缩。同时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房产地产市场,造成土地兼并严重,从而更加激化社会矛盾

如果光是以上所述,还不足以引起社会动荡,无非是多少谷子换多少银子,每天吃多少的算术题,但设想下,如果银子和谷子都没有了呢?

天作孽,自作孽?

上集提到(参照上一期《大明帝国为何没产生资本主义》),由于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繁荣昌盛,劳动力,包括资本和资源的配置,肯定会朝向更有利可图的方向流动。

在中国产品竞争力凸显的情况下,从东南到华南、西北,原来的农田纷纷改种桑树(蚕——丝绸)、棉花、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劳动力大量从农业流入手工业(瓷器、铁制品等),明朝农业出现了区域化、专业化种植,无疑为明代中后期的贸易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明帝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则变成了“宏观失控”粮食安全完全委诸市场行为而无国家主导,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偏偏明朝又赶上历史著名的“小冰河时期”,特点是“天冷、水少、旱多”,以明晚期的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荡为例,更有直观感受:

嘉靖七年(1528年)华北各省、湖北、四川大旱,饥人相食;

嘉靖十七年(1538年)河北、山东、陕西、福建、两湖大旱,饥民流聚京师;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浙江、湖北大旱。福建两年大旱,民饥死载路;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京房、贵州旱;云南省城大旱,民饥;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山西、怀庆、延安、沔阳、浙江台州大旱,井泉皆涸。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黄安、广州、南宁大旱,死者白骨叠立。

天启四年(1624年)山西静乐、广西阳朔县旱饥,民变。

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陕西旱饥,饿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连岁大旱,天下大饥,人相食,盗贼破邑城;浙江嘉兴、绍兴旱蝗。

基本进入十七世纪以来,气候恶劣,灾害频发,明帝国粮食危机加重,社会动荡加剧。再来回顾下同时期国际大势: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葡海上霸权日渐松动。

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内,西班牙、葡萄牙海上霸权不断受英、荷、法等新兴强国挑战、蚕食,明帝国的“海上白银之路”也受到了池鱼之灾。然而即便是贸易量减少,只要白银能输入明帝国,就能购买粮食和抚恤灾民,不至于亡国?请再看:

明政府在1618-1636年为对付农民军和满族入侵,税收提高了7倍;

1630年开始,美洲白银产量断崖式暴跌,而这以后十余年间,正是明帝国衰落的关键时期。

银子没了,谷子没了,民心没了,国际环境也没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N根稻草同时压来!!!大明帝国轰然崩塌……

大明帝国历寿近三百年,曾试图建立自主、独立的货币和金融体系,都由于政治制度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失败了,并随着“隆庆开关”和对外贸易的展开,这种失败来得更加快速、全面且彻底。

明政府失位主要体现在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组织力的失控:

1、没法建立中央到基层的有效政治机制,各地各自为政;

2、货币金融安全委诸市场行为,宏观调控变为宏观失控;

3、粮食安全缺乏宏观统筹,缺乏布局意识,放任市场;

4、没法有效组织和引导社会的资本和生产力,造成商业资本和技术脱节、和产业脱节,和国家武力脱节;

5、商业资本沦为热钱,盲目投资房产地产,没能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由贸易而推动技术进而产业的升级革新;

6、老生常谈的“政治腐败”等等……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16-17时机世界经济危机的交互叠加影响下,明帝国社会动荡加剧,隐患危机集中爆发,所谓“内外交困,回天乏术”,此时大明帝国崇祯皇帝再力图“奋发有为”,也只能是仰天长啸,魂断京城。

1644年,大明帝国寿终正寝,天无再明!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