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不是印度人。
在历史中,尼泊尔一直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独立地区,正如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也是独立地区。
尼泊尔地区从未被南亚印度统治过。所以一直以来,史学界把古代的印度河地区、尼泊尔地区都看做从属于印度国或者印度地区(简称印地),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地理和历史上都是毫无根据的谬说,是伪史。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地区,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从加德满都谷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工具,这些石器与青藏高原发现的石器有相关性,显示在喜玛拉雅山南麓早在9000年前就已有人定居。
有考古证据表明,大约在2500年前,说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在这里定居。这些人是今日尼泊尔人的祖先之一。
所以,古尼泊尔人不是印地的南亚人种系,而是血缘近似于古华夏汉藏羌人的种系。
尼泊尔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与中国西藏接壤,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国境线长2400公里。尼泊尔是一个近长方形的国家,从东到西长度为800多公里,从南到北约150—250公里之间。
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小城邦。前6世纪,已经有人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后来发展成为尼泊尔境内的各个民族。
远在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地区就有许多古国和城邦存在。
释迦牟尼,就是这个时期出生于尼泊尔地区迦毘罗卫国。
迦毘罗卫国(Kapilavastu),出自梵语,佛经中又译劫比罗伐窣堵(《大唐西域记》)、迦毘罗蟠窣都、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迦毗梨等,位置大约在喜马拉雅雪山南麓尼泊尔的南界,为古代释迦族的国都,也是释迦牟尼的故乡。
根据佛教的传说,释迦牟尼之父是净饭王,又名首图驮那,是迦毗罗卫城民众推选出来的执政官,是一位刹帝利(武士阶级)之王。在梵语中,释迦可能是全能的意思。
迦毗罗卫国周边与末罗(Malla)、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罗(Panchala)和跋耆(Vajii)等尼泊尔的城邦为邻。迦毗罗卫国疆土略约二千六百平方公里(50x50公里),王城周围十公里。国族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
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太子,本名悉达多·乔达摩。
关于悉达多太子的生年,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的月圆日,另一则是认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
悉达多成年后在毕钵罗树(佛教信徒尊称菩提树)下悟道,初期在尼泊尔传道,后来南下印度地区,在恒河两岸向人传教。
当初随他修行的五位尼泊尔贵族接受了悉达多的教导之后,成为比丘,也就是第一批僧侣或和尚。释迦摩尼在其生活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印地社会各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纷纷都来听他演讲而成为他的弟子。
乔达摩在80岁的高龄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这时他已举世闻名,被世人尊为释迦牟尼——全能全知的悟道者。
尼泊尔也是文殊菩萨的显圣故地。根据梵经《斯瓦扬布往世说》所记载的传说,现时的加德满都谷地本来是一座名为“纳格达哈”(梵语: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
后来文殊师利菩萨来到,用剑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开,把湖水及住在湖里的大蛇泻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满都谷地。文殊菩萨就以自己的名义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名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尼泊尔的德瓦帕坦。而那个把湖水泻走的山峡,今日被称为佐帕尔(Cophara)。
释迦牟尼涅槃后,摩诃男(Mahanama)执政时,迦毗罗卫国被憍萨罗国毘琉璃王攻破,释迦族被战象践踏,男子尽灭。毘琉璃王以大火毁灭迦毗罗卫城。释迦牟尼的弟子此后流散于四方。
玄奘曾到过尼泊尔地区的尼波罗国以及佛诞生地的迦毘罗卫国(他称其为劫比罗伐窣堵)。
何新:研究印度伪史的八点结论(修改稿)
何新研究印度伪史后总结以下八点结论:
1、以历史学而论,印度无信史(指成文史)。关于唐代以前印度的历史,都只是传说而非可信历史。而且这些传说大部分来自唐玄奘的随笔式游记《大唐西域记》——也非信史,不足作为构建历史真相之工具。
2、“印度”一词来自印度河,但是,印度河却不在人们所说的今日印度。所以,今日的南亚印度被人们称为印度,实际上是历史的误会。而据玄奘说,印度地区古代多婆罗门,所以曾称“婆罗门国”。
[《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3、印度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地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山脉。
印度河流域的主体部分在今日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南亚印度,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国家(直到18——19世纪英国人进入后才把它整合为一个大印度殖民地)。
4、事实上,西汉以来中国古代人所说的身毒、天竺、印度,都是梵语之“Sindhu”的对音,所指地乃今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而并非指被印度大沙漠(塔尔沙漠)所隔开的遥远恒河流域(印度大平原)及其以南德干高原的南亚印度。
以地理而论,南亚次大陆可约略分为三大版块,见下图:
图中,左右区域的两块大平原被一个大沙漠(塔尔沙漠)隔开而一分为二:
一、以塔尔沙漠为界,西部与中国和中亚以及西亚相连的印度河版块,即今日的巴基斯坦,古代的天竺。
二、塔尔沙漠东侧,是恒河大平原版块,地理上也称之为印度大平原。
三、次大陆南部的山地即面对印度洋的德干高原。
现在人们所说的印度,主要指后两部分。
5、所以,正如历史中有两个罗马,经常被弱智的中国学界混淆:一个是欧洲罗马,一个是亚洲罗马(东方罗马,地在今日的土耳其,西人伪造名称曰拜占庭)。后者富强于前者万倍,但被西人洗脑的国人对后者却基本无知。
事实上,历史中也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喜马拉雅山西南麓的西南亚印度——今日的巴基斯坦,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现。
一个是人们现在说的南亚的印度,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荒漠印度。
但是二者经常被似是而非地混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
6、佛教的起源地是在今日的尼泊尔而不是在印度。
历史上(英国建立大殖民地以前)的印度地区——南亚次大陆没有完全统一过。
若干没有确切可信史料而出于主观臆测的一些传说时期——如什么雅利安人的入侵,什么笈多王朝、孔雀帝国之类其实都只是鬼话或者神话。
没有可信的任何历史证据表明,南亚次大陆古代出现过任何统一王朝或者帝国。
7、唐玄奘进入南亚次大陆时所见的印度,也是四分五裂、小国林立,“画野区分,七十余国。”“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本来并没有统一的名称。
但是,玄奘改变了身毒、天竺、信德等来自梵语之“Sindhu”——印度河的本义,而赋予理想化的一种美义,称之为明月之邦,象征光明与明月——佛光普照之地,谓之印度。就是“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这个名称其实就是来自唐玄奘。
也就是说,作为玄奘个人意念中之佛教的美好之地,玄奘以“印度”作为明月之象征而用来统称次大陆地区。但是对于他来说,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名,而是泛指性的区域之名。
[《大唐西域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8、以考古学而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出土,集中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
而塔尔沙漠以东的恒河平原,则没有什么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没有什么古文明遗迹发现。只是在蒙古人建立莫卧尔王朝以后,才出现了如泰姬陵等少数名胜。
至于作为印度领土主要部分的德干高原,则基本就更是一片文化沙漠。
换句话说,所谓的印度古文明——就印度的本土而论,实际完全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
这也就是去印度旅游者,如果欲寻找那里悠久的古文明——必定会大失所望、一无所获的原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