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人可分为五品: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鲁哀公问孔子道:“请问如何行事就算是‘庸人’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庸人’,嘴里说不出有道理的话,心里不知思虑;不懂得选择贤能善良的人,把自己托付给他,让他分担自己的忧困;行动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天都在忙于选择事物,却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贵,盲目跟从外物的驱使,却不知自己应该有个什么归宿;放任利欲侵害自己的本性,心情日趋败坏。像这样行事的人,就算得上是‘庸人’了。”
鲁哀公说:“好。请问如何行事算是‘士’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士’,虽然不能穷尽各种道术,但总要有所遵循,虽然不能事事做得尽善尽美,但总要能够落实。所以‘士’对于知识并不求多,而是追求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他们对于言语也不求多,而是追求使自己讲的话精当;他们还不妄求多做,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做事。所以对于他们,知识既然已经取得了,言语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行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好像是生命、肌肤不可改变一样。因此,富贵并不足以替他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损害他什么。能够这样行事的人,就称得上是‘士’了。”
于是,鲁哀公又问孔子如何行事才算是“君子”。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君子’,说话讲求忠信,但内心并不以道德高人一等自居;行为讲求仁义,但并不露出得意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练达,但言辞并不锋芒毕露。这样就让人觉得谁都能够比得上他似的,这就算是‘君子’了。”
尔后,孔子又向鲁哀公讲了“贤人”的标准,就是“行动合乎规矩,又不觉得本性受到压抑;言语足以为天下效法,却能保证自己不为人言所伤;掌握着天下的财富,但没有不义之财;恩惠遍及天下,而自己又不用为贫困所忧虑。能做到这些,就算得上‘贤人’了”。
接着孔子又向鲁哀公讲述了“大圣”的标准,他说:“我所说的‘大圣’,是通达大道、有无限的应变能力,明了万物情性的人。大道,就是借以变化而造就出万物的法则;情性,就是生来如此,难以变换的本性。所以,他要做的,是辨别天地间的万物。他对事物的明察洞悉就好比是日月,他还要像风雨一样普施于万物。他的态度虽说是平平和和,但他的行为是不可仿效的,就好像是天的儿子,他的行为是人们不可理解的。百姓们浅薄,所以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从事的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做‘大圣’了。”
那么,阁下您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类呢?
本人不敢说有知人之明,但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本人觉得自己算得上是80%的“士”,再加20%的“君子”;但还没有达到“贤人”的级别,就更谈不上是“大圣”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