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国民党失败的真相:张学良被囚50年才敢说
点击:  作者:王海晨    来源:察网   发布时间:2015-09-20 12:39:34

 

 1436944008907.jpg

顽石按:作为一个国共争斗历史的亲历者,张学良的口述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失败原因的分析理性而深刻,这个反省对今天的执政党有着极好的警示作用。

  历史不是供人赏玩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从这面镜子里去发现规律,观照现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唐人杜牧在叹惋秦朝灭亡时说的那句经典名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长期以来,关于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除了民间说法、学者观点之外,历史当事人如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等都对这一问题有过回忆、分析和检讨。

  张学良参加过国共内战,由于特殊的经历,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他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这一问题作了有异于一般学者和其他当事人的总结。这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的张学良口述文本为主要材料来梳理张学良的相关认识。这一文本所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颇多,将岁月抽打过的个人记忆叙述得声情并茂,将长期反复推敲过的思考结论讲得既清楚又深刻。细细研磨,虽然也可以发现有被所处政治生态和群体记忆扭曲的痕迹,但总体上不掩其率性纯真和一语破的的特色。

  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

  人们尽管对战略一词内涵和外延的解释古今中外多种多样,但有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无人忽略,那就是判断、手段和目的。简言之,战略要解决的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通过何种手段达到什么目的的重大问题。

  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采取了依靠强大的军事优势,对共产党采取军事围剿,以此达到彻底消灭共产党的战略目的。张学良在1936年就明确地、不止一次地提醒国民党战略的制定者蒋介石:共产党您不完!”

  张学良何以作出如此明确并在此后被历史证明了的判断?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任何战略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在暗中操纵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这就是中心思想。国民党虽然一度是执政党,也控制过国家政权,但一直没有形成中心思想。张学良直言: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

  他分析说,国民党虽然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义,也向他的党员采取各种方法灌输,但信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属于自个儿的……信仰不是旁人给你加上的。只靠硬性灌输是不能使党员树立起信仰的。那三民主义,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背总理遗嘱,就在那儿背,他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深刻地研究。就像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张学良说: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党首蒋介石也一样。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唯我的利益独尊。

  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完全是党的主义,守着党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这是第一样;二一样,他们经历了万里长征,剩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精华呀。也不光是他的官,他的兵也是这样子。

  国民党军队 “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包括中央军都是雇佣兵,少数的人是团结的,多数人是雇佣兵,今天我可以在你这当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别处去当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之点在这。所以我跟蒋先生讲,我们打不过他(),固然他()人少,我们人多,但他()团结,我们是个()散沙。

  南京政府政策不公,杂牌军不满。共产党看得明白,和杂牌军也不真打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除了缺乏信仰,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之外,政府政策不公瘫痪了前线指挥系统,也是重要原因。张学良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当年我开始时,我对中央是忠心耿耿啊,中央说的话,我是完全服从,中央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后来我发现这不对呀!中央对我不是这么回事啊!”他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国民党中央对中央军和杂牌军不一视同仁。

  1935年末,东北军的两个师被中国工农红军吃掉了。我很痛心。我要补充,没有。可是死这么多人的抚恤呢,除了我个人拿出钱来抚恤外,再报中央依剿共阵亡抚恤,但中央分文未拨。那个时候,我有一个营长……他说:政府给我一个条子,让我回家去领,我家在东北,我上哪去领?’”“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我们东北人,家都没了,上哪领抚恤?被打死的人领不到抚恤,受伤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讲理。

  那么,为什么中央政府明知东北沦亡,还给东北军阵亡将士开空头支票?张学良说:蒋先生啊,他总有一个意识……总是这是我的,那是他的,分得特别清。这个是我自己亲儿子,那个是干儿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军队减员了也不许招兵,全国都不能招,这不能说不对了,政府下的命令,那么我们发现,他把我们损失的两个师的番号给撤销了,却暗地里让胡宗南招兵……亲儿子怎么都行,干儿子怎么都不行,那怎么能行?”

  第二,蒋介石让杂牌军剿共的目的是在一斧两砍,借刀杀人。

  中央让杂牌军剿共,中央军不,杂牌军对中央当然都不满……因为什么?”“事情明摆着,谁都明白,这不是让我们去剿共,等于是让共军消灭我们。

  第三,几乎所有非中央军都发现了蒋介石是在借刀杀人,所以,前线军队有令不从。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是剿共前线总指挥、副总司令,指挥东北军、西北军。他说:比如说杨虎城,他也是被我指挥的。杨说,让我们去打,钱呢?”“那马家军问我,副司令我打不打?我打了,你给我补充不补充?枪支弹药我打完了我上哪儿领去?我花的钱,谁给我?兵打没了,不许我再招,那我怎么办?”一个前线总指挥,国民党的一级上将,儿媳妇一样,我怎么做?没法做了。你没法回答。我怎么回答?那么我只能说你看着办吧。” “蒋先生利用剿共消灭杂牌军的这种做法,共产党当然也明白。共产党跟杂牌军也不死乞白赖打,杂牌军也知道共产党不真打。

  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1935年,张学良出席了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五届一中全会。这期间,他对南京政府和国民党政治、高官素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国民党中央开会乱七八糟,蒋介石讲话新名词很多,但空洞得很那时候蒋先生讲话,最爱说三个词:死干、硬干、快干。大伙儿也不爱听,闲得没事啊,就在那儿做打油诗。什么大委员委小委员,中委,执委,监委,委实无聊,一个执政党中央开会,庸俗到如此程度。

  更令张学良失望的是,汪精卫遇刺时,枪一响,大家都吓跑了,连警察、警卫,都跑了……那真是丑态百出。那凶手都被我和张溥泉抓住了,跑回来的几个警察还在那掰枪栓呢,掰也掰不开,我说算了吧,现在人都抓住了,你还掰枪栓干嘛?”“事儿都完了,警察得清理现场,抓凶手啊,凶手不一定是一个人啊。警察看见一个人在厕所坐着呢,就问他:你在这干什么呢?’那人回答:在解手。警察问:解手你怎么坐在地上啊?’……警察又问: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中央委员。’‘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不带证件呢?’那人说:我证件扔马桶里了。他怕刺客知道他是中央委员啊。

  一个党在这样一群人领导下,又是处于国难当头的年代,岂有不败之理?!

  张学良说:简单说,国民党在大陆时,把大陆看成征服地一样,没有想到这是自己的国家。”“那时政府真叫不讲理,都是自己的人民,你怎么能把人民当成俘虏看待呢?你是中国军队,怎么能那样看待老百姓?你那不是逼着老百姓上山当共产党吗?”“中国的古书上说,天心自我民心,天听自我民听。你不得民心,那你就得等着失败。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怎么丢的?“那是自己找的。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千古铁律。张学良对国民党内战前途的预判基于对这一铁律的认知,后来国民党失败的事实又一次验证了这一铁律的千真万确。

  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这也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国之王,一军之帅,如果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如果国王和军队统帅走邪道、玩权术,那自然是国将不国、军不成军。

  张学良晚年口述时,数次引用王新衡对蒋介石的评价: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什么叫奴才?什么叫人才?怎么分辨?人才首先是有一定人格的人,他有良知,有胸怀,这种人不一定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奴才最大特点就是你要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只要能得到好处就行。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处,他是要做事情啊!”奴才没有人格,不仅听话,更关键的是他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才听话。

  张学良说:蒋先生不光用奴才,他也听奴才的。我举个例子,那时我们开会,研究一个什么事,陈诚他不咋发言,那我们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蒋先生也不吱声,这个事情不就等于决定了嘛。顾祝同跟我说:张先生,你信不信?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我当时还不信。他说:会后啊,他(陈诚)一定到蒋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这个事情一定不是这个样。会开完以后,我就去关内了,有人告诉我说陈诚去蒋先生那了。这我就明白了,顾祝同说得对呀。

  我评论蒋先生,用我们北方话说,蒋先生愿意听小话。你正式跟他说的话,当然他也听,不是不听,但抵不过底下嘀嘀咕咕。蒋介石喜欢这种会说小话的人,所以他用陈诚啊、戴笠啊,他喜欢这种人。这种人围在蒋介石身边,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们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这些人才都无处投奔。社会上的贤哲,都不在政府里面做事,没有被运用。

  蒋先生我们俩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他(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是中国人。换句话,就是我说,你的政权就算共产党不夺,也许被旁人夺去呢,你能防得了?”

  抗日战争一结束,蒋先生还是要消灭共产党。那时候蒋先生手里有好多的军队,包括重武器啊,像杜聿明,全部美式装备呀。我后来听张治中跟我讲,他说,那时候到东北呀,本来内定是让他去,可后来陈诚不知在里面咋鼓捣的,陈诚去了。张治中说,如果我去,不会落到那样。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这也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把张学良在口述中围绕的战略基本要素拼接起来,可以看出国民党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张学良在口述中没有提到战略一词,有的人认为他的口述通篇表述乱七八糟,所述内容七零八落,更有甚者说他纯是在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方式虽然有失科学,但不失艺术;表述虽然有失语言规范,但不失具体生动;观点虽然有失系统,甚至像火花一样,一闪即逝,但不失深刻精辟。只要认真研读,就能发现有条逻辑链条贯穿在零碎的口述背后。以他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这一问题为例,就会发现他的回忆和分析基本上是围绕战略基本要素而展开的,把这些崩豆式的叙述拼接起来,就会发现一位军事家的系统思想在零乱中跃然纸上。

210676296740361067_看图王.jpg

  战略首先着眼于长远问题。那什么是长远问题呢?当然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战略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张学良对国民党军事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国家战略是由政府官员参与制定的,由不是为了国家的一群人制定出的战略还能是国家至上的战略吗?更不用指望它能解决国家长远问题。长远的问题要靠深思熟虑来解决,战争年代难得聚到一起的国民党将军们竞相以低级打油诗来消磨会议时间,这样的会议怎能有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出笼呢。

  战略的第二个特点是全局性。解决全局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可能是简单界定的准则,它是一种思想方法,要排列优先,然后选择最有效的行动路线。九一八之后,民族危机问题上升为中国第一位全局性问题,而不是以前的因为共产党的存在对国民党政权构成的威胁。这是当时的形势,如果排列优先,抗日一定是第一位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显然不是最有效的行动路线。所以张学良说:我不干了,说什么我也不干了,你跟日本打,我打!你和共产党打,我宁可叛变。国民党放弃全局性问题,将可以动员的所有战争资源都用在内战战场,使本来有限的抗日有生力量在内战中被不断地消耗。这样的战略无疑是错误的。

  战略的第三个特点是高层次重大问题。什么是高层次重大问题?张学良首先强调的是产生战略的基础——思想信仰,指出国民党因为没有中心思想导致正确战略不能产生。接着他指出官员的腐败,因为任何战略计划都是要由人来把它变成现实,军政官员的腐败、具体政策的错误,不仅瘫痪了政府,也瘫痪了前线指挥机关。

  张学良特别强调人心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强调国民党军队不择手段寻求胜利的愚蠢。这两个问题张学良阐述得十分清楚而且生动具体,国民党军队因为不择手段地欺压百姓导致战场上的四面楚歌,又因为得不到百姓支持而对百姓的残害更加肆无忌惮,越是四面楚歌,越是对百姓肆无忌惮,结果百姓都被逼得当共产党了,因此红军越多,红军越多,国民党求胜之心越切。而假使你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胜利之上,而不考虑其他任何后果,则你可能将国力耗尽,而再也不能获致和平。

  按照张学良的分析,战略本身如同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的底部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民心,而政府和军队统帅位于金字塔顶端,党和军队是支撑战略金字塔存在的中间部分,维系金字塔结构不散的则是思想信仰。国民党因为没有中心思想使战略金字塔在搭建之初就失去了重心,政府政治的腐朽和军队统帅的昏庸使党心涣散、军心动摇,最终,民心的丧失使金字塔失去了依托,这才是国民党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阅读延伸

  毅荻书斋存藏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

  1936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达五十余年。张学良解禁后,多家媒体和出版机构先后出版了一些名为张学良口述的文章和书籍。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是张学良一生所做的口述回忆中时间最长、工程最为浩大、最有系统的。不仅涵盖了张学良的一生,还涉及许多政治人物和历史当事人,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

  为使这一口述历史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授权,圣智学习集团和日本雄松堂联合当代中国出版社整理和出版这一口述历史资料。当代中国出版社为此聘请十余位民国史和张学良研究专家、学者组成了“‘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整理与编辑委员会。历经6年多的整理、编辑,20148月,《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终于问世。(文章作者:王海晨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