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许光伟丨矛盾起点:《资本论》“周易之谜”释疑
点击:4473  作者:许光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3-31 08:08:32

 

1.jpg


【作者按】《资本论》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相应地,《资本论》起点问题一直也是作为“纯学术”的议题被学界加以研究。但也有例外:矛盾起点问题总被视为经济研究的“理论禁区”。“世界需要社会主义逻辑”。如何研究社会主义逻辑,却不得其门而入!《资本论》是否作为社会主义逻辑,如何作为社会主义逻辑,同样不得其门而入!有网友把华为作为社会主义标准范式有网友支持把美国犹太国际垄断金融资本集团作为本轮世界革命的对象,也有网友鼓吹“共同体的主体论”……。更有学者希望从《资本论》中获得重大的理论重新发现,以更好解释“社会主义劳动”和“社会主义资本”。除此之外,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也令诸多青年倍感迷茫!一时间,学术死了!原创学术死了!《资本论》学术死了!社会主义学术死了!果真如此吗?


——近期,我发表三篇文章。一篇的主题是“《资本论》的唯物史观”(《论劳动矛盾与资本矛盾——兼析〈资本论〉周易学之谜》,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一篇的主题是“《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价值形式的思维学——关于〈资本论〉第二卷体系学地位的理论审思》,载《当代经济研究》2025年第4期);还有一篇的主题是“《资本论》的主体”(《〈资本论〉工资原理考——马克思主义工资一般及其主体范畴发展谱系》,载《社会科学动态》2025年第3期)


——三篇文章主题的共同指向是矛盾起点的问题。关于“周易学”,其实就是去掉书名号的《周易》。所谓“周易学之谜”,就是学科建设之谜。所谓:“《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相遇的学科基础乃是中华辩证法”;所谓:“‘结构和危机’是《资本论》第二卷的两大议题”;所谓:“工资一般是破解‘资产阶级三位一体公式’逻辑的理论利器,它的思想价值在于将工资从分配形态推进到研究对象的整体层面予以建构。”


——真正死了的学术应当是“讲坛社会主义”或“讲坛资本主义”。但凡立足历史,就会有真正的发现!但凡立足文化,就会有真正的科学!但凡立足《资本论》,就会有真正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学术!马克思主义需要介绍和宣传,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华典籍本身却需要真正地懂行,且能汇融它们。在这种场景,多一些学术上的行家里手——共同携起手来,对探索社会主义逻辑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一)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理论科学意义的史书:“三卷体”向“四卷体”的结构体例过渡充分彰显这一性质。理论部分的每一卷均由矛盾作为起点书写至矛盾结果。以至于《资本论》的结构方法决不局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或单一主题的逻辑演绎,或结构形式的递推运动,而是总秩序推进意义的整体逻辑。


《资本论》结构体系学毋宁说成是价值形式的思维学之旅:由矛盾读法主持知识读法。为了解除唯心史观经济学教科书的知识迷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将物质生产和经济的社会形态作为理解自身规定的历史语境: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独立能力,由宗法统治转向算法统治。


(二)


可见,《资本论》开篇的起点是历史科学的矛盾领域的规定,其绝非纯粹逻辑学意义的起点。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体系化为例——起点被规定为矛盾的两因素,故而从价值到剩余价值的主体支架应同时视为历史起点和系统起点;为此马克思先论述商品、后论述资本,先论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后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只是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形式环节才探究资本在实践上的起点即资本协作,并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才书写资本的暴力起点(或曰原始积累)。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充分尊重史实——历史本有的内在秩序。


(三)


历史起点、系统起点、实践起点、暴力起点(抑或危机起点),质言之,多重起点写入物质生产的矛盾规定性,这就是史书意蕴的矛盾起点规定。它们为物统治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所统一。逻辑起点仅仅是矛盾起点的影子。说到底,《资本论》的起点不是逻辑学意义的商品,而是矛盾论的商品形式,其统一商品形式的“辟”(即“一分为二”)和商品形式的“阖”(即“合而为一”)。


可见第一卷是总说,是对道路规定的总交代!如此有了价值形式运动的总秩序:生产形式→流通形式→分配形式→认识形式。这同时是知识读法的秩序由矛盾读法的秩序所支配的认识进程。作为完整的运动史观,历史起点(系统起点或危机起点)是价值形式之旅的总辟,矛盾过程(系统结果)是价值形式之旅的总阖,历史结果(危机结果)是价值形式之旅的再辟再阖。


(四)


“幽灵”“肉身”“物象”三者合一,却必须分别书写。所谓“真幽灵→真肉身→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的资本物象”,指示《资本论》的理论结构;所谓“假幽灵→假肉身→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的市场物象”,则指示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由是以周易术语入《资本论》,求中国辩证法与西方辩证法的会意也,所谓“一辟(即矛盾斗争性)一阖”(即矛盾同一性)之谓道。《资本论》开局之妙在于以事的发生学整体驱赶物的解释学,将矛盾论问题归结为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以物质生产的主体幽灵矛盾垂范知识,复以系统肉身知识引出拜物教矛盾。为此从矛盾观上看,价值不应视为纯商品物,而应视为物统治原理的价值关系与商品价值的统一。


劳动二重性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商品形式系统中的再统一,即商品形式的“阖”。其实现机理就是:商品形式的生产力对于商品形式的生产关系的拜物教追求。以商品的矛盾两因素为开局,经由矛盾系统,形成矛盾原理;复以批判的知识原理为切入点进行知识生产,以矛盾关系的发展为终局,此乃杜绝拜物教“知识神秘”之道。其主旨在于有效抵制唯心史观的认知战以及解释学的知识迷局。盖因拜物教知识表现为“意图解释学→功能解释学”与“因果解释学→推理解释学”逻辑秩序的运动集成。


为此在方法论上,解释学的知识定制系统与发生学工作路径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路线斗争。就《资本论》而言,即以历史发生学驱赶与之纠缠的功能解释,落成历史考察之“经”“纬”合一,从中破除因果解释学;以系统发生学驱逐推理解释,落成经济考察之“事”“物”合一,从中破除功能解释学。这样就有了事科学驱赶物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以致能够:以现象发生学解除因果解释的理论神秘,落成价值形式之旅的“知(理论)”“行(实践)”合一,从中破除意图解释学;以认识发生学理论驱离盘踞在认识领域的目的解释,落成拜物教批判之“天(客观)”“人(主观)”合一,从中破除推理解释学。


(五)


说到底,知识之谜来自对知识系统的只“立”不“破”,来自矛盾观的本身迷失。而知识演绎一旦被禁止,便意味着逻辑学、概念论之神秘语境的被终止。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一旦走出“康德—黑格尔”路径,替代它的即理论科学的史书规定:曰本史,曰真史,曰信史。历史始终是第一人称的自然历史过程,故此,由矛盾而知识可看作是对唯物史观的结构解码,在以中国经济学为研究导向的中华工作语境中,这其实就是《资本论》“周易之谜”的新时代解决之道。


——《周易》是矛盾书,求解矛盾秩序的机理奥秘,《资本论》体系同样如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直接阐明:‘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注:许光伟,胡璇主体逻辑、算法统治与资本命名——兼议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扬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2):12-26.


——中国范畴和《资本论》范畴必须是基于革命内涵的一体化。康德和黑格尔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想法是改造世界。《资本论》应用之被遮蔽委实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不得深入,在学术建构方面又在于社会主义批判的不得深入!既然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已然被马克思清理,我们目前所做的就应当是在中华通史基础上来继承弘扬,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马克思的历史遗产。


(六)


鉴于此,在历史中形成的商品形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分为二”,可称作商品两仪之“辟”。劳动矛盾建立了劳动的历史理解前提。至于《资本论》与中国古代是否有时代之隔,这是一个可探究的话题。所谓“不隔”,辩证法的时空穿越而已;在类型上,周易学与《资本论》皆属辟阖思维学,这是讲述“矛盾一般”的原理之书。


世界原理和中国原理总是相通的,感性对象与理性对象亦是不隔。老子的道是对象思维学范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它和革命的形式逻辑亦是内在相通的。有人质疑马克思理论、术语、逻辑的中国基础的合法性,否认周易学与《资本论》话术之间有历史文化的共通性。而如果一环一环地对二者关系从史实上予以解明,那就是把人类生产的客观史详细地讲述一遍!这是不必要的。


也因此,可行的办法是探究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畴学问题,从中寻求中西思想合璧。“《易》以道阴阳”,以此观之,“阴阳已被看作是《周易》及世界的普遍法则。”【注: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 北京:中华书局,201596.


要之,中国没有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它的批判的理论形态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本土的共同体经济学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形态是中国经济学,通史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见在学科的具体化路径上,无论《周易》或《资本论》皆为历史科学的学科基础,应共同视为中国经济学之基。


(七)


以此观之,周易学与《资本论》皆为矛盾真理学说。问:它们在何种意义上是史书?答:如下图所示,在矛盾领域(即历史科学的上游规定)和知识领域(即历史科学的下游规定)关系求解的基础上是史书规定。


2.jpg

【《资本论》的矛盾原理与知识原理


在中国,儒学是依靠《周易》来统治的,它的主体原理和市民社会物统治原理遥相呼应;在西方,经济形态的滥觞迫使思想家在物质生活领域中寻找辩证法的根据,进而把矛盾作为思维学工具。故此,《资本论》周易学之谜实则是学科建设的辩证法通史之谜,是辩证法术语的中西合流途径之谜。社会主义资本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普照之光,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以太。质言之,它绝非社会主义乃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八)


就实践而言,社会主义资本形式——无论国有集体资本抑或私有民营资本——均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要素之用,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矛盾性。就理论而言,社会主义各种资本在道路定位上只能是瓦解的规定,即瓦解着的资本。其执行资本一般的瓦解的社会主义职能,不具有社会总资本的系统算法属性。我们决不能以追求经济形式的共通性为借口,在认识上继而在实践上取消社会主义主体范畴与资本主义主体范畴的对立。


——经济范畴完成了本质和现象的辨识任务,对本质内部的“恶”和“镜”的区分则由主体范畴来完成。


——社会主义在道路规划上旨在走出资本恶。为了这个任务,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必定严格区分资本恶和资本镜,力求在对资本镜的规定进行系统消杀的同时,从基本制度层面走出资本恶。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资本之谜就性质而论:仍旧属于理论经济学术语的命名规范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范畴必定有史实根据、学科根据,而不唯逻辑学的推理。


(九)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国的经济研究受困于解释学之术久矣!就学科而论,所谓“中国特色原论”,在于论中国经济学“有”与“无”的辩证法。唯物史观既然不是抽象原则,就始终处在具体化的实行之中


这种具体化的实行——对中国而言,则是通史逻辑和经史子集的实践做法——本身属于历史科学。如此,《资本论》对解释学的理论驱离必定是暗自契合了《周易》(或周易学)对于发生学的规定。于是历史之路必为矛盾行到矛盾知,《周易》与《资本论》注定实现为主体革命的思想合璧。唯有矛盾书,才具备此理论科学史书资格,这也是无论《周易》还是《资本论》在体系上均坚持矛盾之行动发生原则的缘由。


(十)


故此,设若没有对矛盾上游和知识下游的“二分法”,也就没有“辟”“阖”的思维学。进一步,设若没有对逻辑科学的下游领地的反思和批判,就不可能有对思维科学的上游领地的维系与呵护。既然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话,那么摆在面前的路就并非“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它必须由上游生长并延伸到自身的下游,实现中华之路的再出发!凤凰可以涅槃,凤凰必然涅槃,涅槃的新时代凤凰亦必是中华谱系学的,亦必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两股洪流一起涌动的!


(十一)


这是拙作《论劳动矛盾与资本矛盾——兼析〈资本论〉周易学之谜》第一部分内容的推荐阅读稿(网络版)。原题名为《为什么是矛盾起点:〈资本论〉的“周易学之谜”解析》。如上指出,为了建立“中国人资格的唯物史观”,这篇文章数易其稿,得以有路径的微明。文稿经过反复修改,提纲最终确定为:1. 为什么是矛盾起点:《资本论》的“周易学之谜”解析;2. 历史世界作为矛盾的世界:《资本论》体系及其矛盾密码;3. 《资本论》第一卷:从劳动矛盾到资本生产矛盾;4. 《资本论》第二卷:从资本生产矛盾到资本流通矛盾;5. 《资本论》第三卷:从资本流通矛盾到资本分配矛盾;6. 《资本论》矛盾论释义:本史·真史·信史;7. 结束语。


【相关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FeumHW7uPZu0rKEKfgdgHA

许光伟:《资本论》的危机史观——兼议资本的再生产事学 (qq.com)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