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张宇: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点击:  作者:张宇    来源:《经济导刊》12月刊  发布时间:2016-12-15 09:32: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明确的制度属性和明确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不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词。改革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调节作用,也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其内在深刻矛盾,导致劳资对立、相对人口过剩或失业、贫富分化、生产过剩危机、发展的盲目性、经济虚拟化、生态危机、世界经济扭曲等弊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能得到发挥,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和新优势。

——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绝不仅是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存在,正确认识国有经济作用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计划性对于社会主义决非可有可无,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和突出优势,社会主义以计划性为导向的国家调控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有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是全民所有、为民服务,它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和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本质是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比以往一切社会要大得多、深刻得多。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突出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向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取得新认识、新发展。

 

 

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

市场经济有没有社会属性?对此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没有社会属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姓与姓之分;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公平,而市场经济意味着高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平加市场效率。还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般性没有特殊性,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全面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看齐。上述认识的错误,在于否认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有意无意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割裂开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果真没有社会属性吗?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它具有明确的制度属性。对于这一点,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的许多重要文献都有过明确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即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做了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有着深刻的制度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因而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词,绝不可去掉,否则就必然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中性的,是一种工具,因此,只有一般性没有特殊性。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必须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一方面,市场机制是一个存在于许多社会形态中的共有的经济现象,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属性,从这一点来看,市场经济是中性的。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孤立存在,而总是与某种特殊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机制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市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是很不相同的。从这一点来看,市场机制又不完全是中性的,具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属性,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共性的角度看,它是中性的;从个性的角度看,它是非中性的。现实的市场经济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割裂开来,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

能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同于市场化改革方向呢?严格地讲,不能这样简单等同。这是因为,作为改革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调节作用,二是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建立自主经营的企业制度、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简称为市场化改革。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则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些方面的改革显然不能用市场化改革加以概括,而是对市场经济的局限和弊端的纠正、调节和超越,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准确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市场经济是有缺陷或弊端的,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实。但是,由于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弊端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即只是从微观的市场失灵的角度包括垄断、外部性、公用品和信息不对称等来考察问题,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事实上,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从总体看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只有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出发,才能科学把握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了几千的历史,但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规模范围都比较小,属于小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赋予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深刻弊病和破坏力,正如马克思形容的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和破坏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劳动和资本对立。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因此,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工资和利润的严重对立和冲突。

2、相对人口过剩或失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在减少,劳动者相对资本的地位不断恶化,失业问题不断加剧。

3、贫富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大的垄断资本的手中,劳动者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在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

4、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5、发展的盲目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无计划无组织的,社会生产和需要的平衡只能通过经济的不断波动、甚至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自发地和强制地加以实现。

6、经济的虚拟化。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金融资本相对于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获得统治地位,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急剧膨胀,金融危机频繁爆发,金融投机严重泛滥。

7、生态危机突出。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的冲动和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必然引发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难题,日益威胁着环境和生态的平衡,破坏着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

8、世界经济扭曲。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具有天生缺陷,如: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对全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全球性的经济混乱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国际剥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作为资产阶级总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出面对经济进行直接和间接的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维护资本的整体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资本主义主市场经济的矛盾,创造了五六十年代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实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不断加剧,日益暴露:经济持续低迷,失业日趋严重,贫富分化加剧,霸权主义和军事干涉盛行,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掠夺性日益加深,金融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且危害严重,环境和生态危机不断恶化,财政赤字无节制膨胀,垄断资本对民主政治和社会舆论的操控加强。这些深刻的弊端的相互交织和集中爆发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重病在身、危机四伏,而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解决危机的种种手段,只能使这些危机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出现在它的面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都得到了更好发挥,具有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包括:在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上,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既坚持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又坚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既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实现公平;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上,既促进国有资本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又保障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发展壮大,既促进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又保障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强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在政府职能的改革上,既强调为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创造条件,又强调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既坚持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权威性,又坚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改革方式上,既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大胆试验,又强调统筹兼顾、协调配套,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等等。这样,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流俗教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

 

 

三、如何认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有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国有经济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存在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使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专门从事非竞争性的公共品的生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主要是一个微观概念,指的是垄断、外部性、公共品、信息失灵等情况下市场调节出现的局部性功能障碍。这种意义的市场失灵需要通过微观的市场管制来解决,与所有制并无直接关系,因此,用市场失灵来说明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而且,从市场失灵出发认识问题,只能把国有经济的功能归结为拾遗补缺,而不可能赋于其主导作用。

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二重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作用,也需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生产关系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国有经济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的支配地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都是多元化的混合形态,既有私有制也有国有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所有制形态,区别在于,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多种所有制中处于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积累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贫富两极分化规律等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与此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建立在国有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或规律如有计划发展、共同富裕、按劳分配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是支配我国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无法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转变成为资本主义。

从生产力看,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1、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对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存在巨大需求,但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于规模巨大且周期较长,私人资本往往不愿或无力投资,需要国家从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加以建设,以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条件。

2、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有计划地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但国家的计划调控依靠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私有企业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以相当规模的国有经济为依托才可能得以实现。

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些需要中的许多部分如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公用事业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等方面的需要,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必须由国有经济提供保障。

4、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国有经济有利于加速国内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加强对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将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5、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而这一点离开了国有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国有经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依据的。因此,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不同,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不局限于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部门,以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四、如何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并强调决定性作用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

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理解为是自发性对自觉性、市场对计划的胜利呢?回答是否定的。应当看到,计划与市场虽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但也不是与社会制度完全无关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计划与市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计划性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本质属性和突出优势,计划性这一重要范畴不应当淡出,而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一席之地。

或许有人会说,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家干预,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经济计划,可见,计划性与社会制度无关,是一个中性概念。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如果国家干预程度过轻,则难以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失业、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等严重问题;如果国家干预程度过重,则会损害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损害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力。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交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证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实行真正有效的计划调节,诚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调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都被说成是侵犯资本家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

而在公有制条件下,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他们的集体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控制[1]这种对社会生产共同的控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以这种计划性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国家调控,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主要依据不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而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只要公有制占居主体地位,国家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都需要并且能够在社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合理地配置社会的资源。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主要目标不是保持总供求的短期均衡,为资本主义积累和再生产创造宏观条件,而是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重大比例关系,引导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手段不局限于间接的需求管理,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包括许多由国家直接掌握和实施的调节手段,如,制订发展计划、调协区域关系、创建战略性产业、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推动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等。

总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但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有计划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形成科学的有效的计划调节,才能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等深刻弊端,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公平的发展。

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本质

党在十八大以后,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国企改革事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事关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搞好。而正确认识和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本质,乃是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全民所有、为民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明确这一根本性质,才能明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而绝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准确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不犯颠覆性错误。从根本上说,深化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国企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其更好地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增福祉。

作为企业,国企也具有其它类型企业的一般属性,如产权独立、自主经营、保值增值等。因此,必须使其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经过30多年改革,国企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经营决策、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来说,仅仅体现企业的一般属性和市场化的一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国企只满足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顾社会的利益,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损公肥私、劳资对立、破坏环境等严重的弊病,那么,改革就背离了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宗旨,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意义。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只能是: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把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超越和扬弃私有制的逻辑,发挥出国有经济的制度优势。

如果说,过去30多年国企改革的重点在实现政企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今后的改革则要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同时,把充分体现国企的根本属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力争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体现全民所有、为民服务的性质和要求呢?

第一,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二,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优化国有资本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第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第四,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职工民主监督。第四,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第五,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权,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第六,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总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和扬弃私有制的逻辑,发挥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

 

 

 

 

六、如何认识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经济与政治是两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领域,经济运动具有自身的规律,不应当受政治因素的干预,否则,就会违犯经济规律,阻碍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随着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成为经济生活的普遍支配性的原则,个人经济活动具有极大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应地,在经济学中出现了去政治化去社会化去国家化的倾向,自由主义理论成了西方主流理论。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象。一方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体现的是私有制和市场发展的政治要求。从本质上看,资产阶级民主是金钱民主、富人的民主,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国家的经济职能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包括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收入调节、社会保障、市场管制、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卫生,乃至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建立国有企业等。国家的这些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行为规则或制度,既是政治性的,又是经济性的。国家这部分职能越多,经济和政治重合的部分越多。

事实上,经济和政治是紧密联系的,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不会有离开政治的经济。经济和政治的一般关系是,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精辟地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到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发现,在这里,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具有了特殊的内含和更加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以往一切社会中的情况不同,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革命是如此,建设是如此,改革也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就比以往一切社会要大的多、深刻的多。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突出优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国家不仅作为上层建筑来从外部对经济生活产生间接影响,而且要作为公有经济的所有者和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从内部对经济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经济和政治在这里具有了水乳交融般的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即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个核心问题。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与政治高度统一,是一个客观规律,不会因为发展市场经济而有根本的改变,改变的只是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理论,深刻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互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党对经济的领导,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

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政治立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冒险的勇气、闯关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

第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措施,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步骤和具体行动,都是在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

第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才能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指导经济发展实践。

附:

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而努力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介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任务,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掀起新的热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下出版的,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们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作出的努力、进行的探索。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把握它的实质和内涵呢?概括本书的相关论述,可以给出如下的回答: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什么别的经济学。那些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成果,如果是合理有用的,当然应当吸收借鉴,但从总体上看并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经济,更不是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而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学的支撑。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时代和国情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它吸收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同时又根据时代和国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改造;它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同时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调控、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向前,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经济学领域,这一点必然会表现的更加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成果,对于这些理论成果在学术上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阐释,是本书的努力方向,下述几个方面,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包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关系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国有经济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的支配地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从生产力看,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建立在以私有制、阶级对立和无政府状态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联东欧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在于改革的性质和目标,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创新,还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推倒重来。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区别两种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一种收入差距发生在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另一种收入差距发生在劳动与资本之间或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之间,这两种收入差距的产生的性质、原因和后果是不同的。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求逐步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还要求缩小居民的财产差距,二者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的依据不是所谓的弥补市场失灵,而是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总代表所承担的广泛职能;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以及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法治体系、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国家调控的模式在于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公平的发展。

在全球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落后国家如果仅仅依赖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分工,将长期处在依附性发展的困局之中,无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此,必须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独立自主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强有力的国家调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且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框,为丰富发展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贡献了中国的智慧。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和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矛盾和难题,在本书中都有所涉及。

比如,坚持社会主义要求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共同富裕、互助合作、共享共建;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实行所有制多元化,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自发性的作用,个人利益至上,鼓励优胜劣汰。因此,如果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公有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如果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如何解开这个悖论呢?

又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接受的是市场机制的调节,特别是私有制企业中,通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这样就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的对立。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如何能统一起来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据是什么,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实现自主性发展?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前景如何?等等。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难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要承认,在应对和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难题方面,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界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少人满足于重复人们熟知的原则、命题、口号,缺乏问题意识,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对策性研究也不够及时有效,存在不少模糊甚至混乱的看法,这种状况无疑会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经深刻地指出,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而不能从原则、定义、规律出发。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这些观点,对于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理论和实践面临的矛盾,并能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回答,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来源:《经济导刊》12月刊

作者: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者。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