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阶级性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少数学科如逻辑学等除外)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关系主要就是阶级关系。研究对象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人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总是从一定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不管研究者本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总是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谓“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没有存在过。这一点,连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是承认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是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说话的,是为他们的利益进行科学研究的;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能去追求什么客观上并不存在的“纯客观的”、“超越意识形态”的研究。
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纷繁而又不断变换的现象,似乎混沌一片,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分析阶级社会一切问题的指导性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观点。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提示的结论,并且一贯地推行了这个结论,这一结论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指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方面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有人说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说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了,在国际大范围中也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直是明确的。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正确的阶级立场
我国学术界对苏联东欧国家剧变这一事件的判断和评价存在原则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现象,它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摆脱了“历史的迷误”,走上了“人类文明的正道”;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历史的大倒退,一批国家从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这是违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悲剧。上述情况只能用阶级立场不一样来解释,别的理由怎么也解释不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价值判断,是不是说,就没有客观的真理标准了?不是的。标准在于,它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判断,是真理性的判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就是真理。当某个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相一致的时候,这个阶级的代表就有可能把阶级性与科学性、真理性统一起来。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就能够把阶级性与科学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能够得出科学的、真理性的结论。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不仅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作出的价值判断和结论具有阶级的烙印,而且研究的主题的选择,即提出什么问题、不提出什么问题,也具有阶级性。所有剥削阶级的学者,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问题,而竭力回避对自己不利的问题。
立场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他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是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必须牢记的。
4、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遭到严重的挑战。如果不积极回应这种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就难以巩固。思想战线守不住,其他战线也就崩溃了。苏东国家的剧变,世界上所有的“颜色革命”,没有一个不是先把意识形态搞乱,然后再制造动乱的。
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都是披着学术外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从捍卫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批判反马克思主义,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是战士,写的文章应该是投向敌对势力的投枪、匕首。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中发展的,不同错误思潮作斗争,马克思主义就停滞了、僵化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孙麾:中国道路的哲学现实性品格 | 面向中国问题、确立学术主体和坚定学术自信(三)
2017-08-15•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