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和计算机控制的方式来管理经济社会,无论是轻重工业生产还是武器的使用,甚至控制人类自身。正因此,构建一个能够服务于人类的网络安全体系已经是全球各国亟需解决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一般而言,网络安全概念既包括社会层面,也包括技术层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好网络空间,通过网络空间管理社会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互联网信息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是形成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关系领域的主要工具。互联网信息资源包罗万象,既有电影、动画片等众多视频信息,也有文章、社会网络上的消息等文本和各种图表,而这些资源往往会培养和影响人们的行为规则习惯,比如选择服装、食物、学习地点、工作地点、生活的国家、选举中的候选人等等。总之,只要亿万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就必然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社会、工作、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心理战的武器
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进行信息心理战的最主要的工具。而美国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心理战方面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人就开始正式使用“心理战”的概念。1987年美国军队的野战章程其中有一条就专门指出:心理战也就是在和平或者战争时期,针对外国的敌对的、友好的和中立的受众进行有计划的宣传和心理活动,目的是影响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促使有利于美国的国家政治和军事目标的实现。为此,美国建立了专门进行心理战的队伍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干部培养中心,今天叫作“约翰·费·肯尼迪陆军专业作战方法中心和学校”。1985年建立了陆军国内行政部门和心理战联合指挥部。2010年6月,美国安全部把“心理战”更名为“军事信息保障行动”(Military Information Support Operation)。2009年,建立了 “计算机操控指挥”的独立机构,以便在互联网上进行攻击战。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美国是高度重视利用网络信息来进行心理战的。
在此,可以列举几个进行信息心理战的例子。美国曾经仔细研究了“22个受奴役民族”的概念。1959年,还通过了专门的法律,设立受奴役民族周(Captive Nations Week),即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活动,目的就是吸引美国社会关注受到共产主义制度监控的民族问题。在国会决议文本中,属于“受奴役民族”的有中国大陆、波兰、匈牙利、立陶宛、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罗马尼亚、东德、保加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北朝鲜、阿尔巴尼亚、土耳其斯坦、北越南等。这里提到的还有一些显然只有美国人和德国法西斯士兵知道的哥萨克和乌拉尔流域的少数民族。该法律迄今为止仍然是有效的。
而这种与社会主义斗争的信息心理战术正在乌克兰和去共产主义化的地区发生影响,例如,基辅的莫斯科大街更名为乌克兰民族“英雄”斯捷潘·班杰拉的名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河被重新命名为第聂伯河,而列宁街则改名为以英国歌手“约翰·列侬”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类信息心理战对人类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歪曲了真实的历史,毁掉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抹去了国家的记忆和认同。
信息心理战的危害
信息心理战是非常危险和有害的。信息心理战常常是需要通过歪曲现实来操纵受众,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对接受者进行洗脑,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空间中常常充满了侵略、暴力、歪曲的宣传,以及虚假的信息。此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常常还会改变接受信息的规则,这种以歪曲的方式提供信息甚至会导致一些人智力的降低,因为,人们不再合乎逻辑地思考,不再理性、客观、完整地认识世界。对此种现象,当代的研究人员(如К.Г.弗鲁姆金、А.Б.弗里德曼、阿尔文·托夫勒等人)曾经总结出了碎片化思维的概念。弗里德曼还认为,碎片化思维,是人的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在这种思考方式下,人引用资料仅考虑记录下来的长度,而不能研究随意出现的复杂信息的符号结构;此外,这还表现为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信息上,其分析能力也开始降低。可以说,一旦形成了碎片化的思维,其结果就是人犹如处于被溺爱的、容易受控制的孩童时期。当然,能够控制多数人的心理,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有利地位,这也就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热衷于此的原因。
信息心理战的危害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其尚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毁灭性后果前对其进行评估,并对从事这类行为的国家和行为主体采取必要的措施,因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降低人类智力潜能的行为。为此,在国际层面,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第一,确立“网络信息资源战”概念——这是借助于能够从智力上打败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心理活动。第二,确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武器应该等同于反人类罪并完全禁止。第三,必须仔细研究一整套规范社会的、中立的国际和民族的纲领。
玛丽亚·维塔利耶芙娜·米谷廖娃 陈爱茹 译(作者:俄罗斯制度创新中心专家;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