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平子:
从人类属性分析当代家庭关系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些思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原因只有一个,人口众多才能民族不灭。而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薄、天灾频繁的国家,包括1949年之前的所有时代在内,恰恰是战争和饥饿,让过多出生的人口达到了某种生死自然平衡。中国只有依靠每个家庭多生几个孩子,才能保住大国民族不灭。
不料,1949年之后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政府,虽然家底很薄,却基本上恢复了炎黄、尧舜时代均贫富的文化传统,政府为人民提供了均平等、均工作、均收入、均住房、均医疗、均教育、均养老等全人类最好的社会福利。这样的社会,比起解放前,人民均富裕;比起现在,人民均贫穷。然而,就是这种低水平的“共同富裕”,也使得中国在经历了包括三年自然灾害在内的十余年中,人口大爆炸。其原因还是一个:家庭平均生四个孩子,都没有死于非命,打破了几千年的人口平衡,中国只好实行人类历史上鲜见的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五零、六零后的父母都没有失独问题,他们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自己的子女,因为他们的子女都为了国家控制人口而只能生一个孩子。于是就造成了如今每对独生子女夫妻都要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不仅现在要照顾自己的小孩,将来还要照管四个老人。“失独家庭”更惨,将来至少有两个老人无人照顾,只好自生自灭。所谓失独家庭,不仅包括失去孩子生命的孤独老人,还包括出国工作的孩子无法与父母长时间团聚,甚至包括孩子就在国内工作,却无暇近距离照管父母生活……
中国在制定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国家还是社会主义的“人民公社”状态,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人人相信,国家会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包下来,让唯一的孩子不必照顾老人而甩开膀子为国做贡献。谁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可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媲美,却无法解决老人天伦之乐的精神需求和失去生活能力之后的安全问题,无法解决压在每个独生子女小家庭身上的两座大山——双方父母。
中国政府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这个问题却牵扯到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家庭,也关系到全民精神健康。
我写此文,虽然解决不了国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至少是把这类问题放入人类属性的大背景中去理性思考,对于追求文明生活的家庭来说,或许会有某种程度的自我释怀。
人类自然属性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人,属于地球上芸芸众生中动物的一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天生就有繁殖、抚养后代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这样一个动物种类不在地球上消亡。其中舔犊之情最深的父母,甚至可以为保住孩子而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人类的这一自然属性,也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秉性。
地球上的动物都在按本身条件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延续种族不灭。
比如螳螂,当野外饥饿的雌性螳螂获得雄性螳螂的精液之后,不惜吃掉自己的“丈夫”,以满足自己为繁殖后代而需要的能量。原始人类肯定也经历过人吃人的时代。但是如果雌性螳螂先由人工喂饱,然后与雄性螳螂翩翩起舞恋爱,之后再交媾,便会与丈夫和平共处。如果有一天,螳螂进化了,有智慧、有能力事先准备好必要的食物,或许可以使雄性免于一死。当然如果这样,螳螂也就可以像人类一样在地球繁殖称霸了。
其实就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日本最贫困的地方,还会有人将自家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背到山顶上去饿死。日本如此残酷的习俗,应该与这个岛国物质极度缺乏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当代日本不再会有一人把家中老人送上山去饿死。
也许世界上任何一种动物,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都会减少相互杀害的残酷性。马克思将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放置于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之后,而不是之前,也许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一种动物连种族的生存、生命的延续都保证不了,如何做到不残酷呢?日本饿死老人习俗,难道不是动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人类家庭中的运用?中国控制人口政策,现在不是也吓坏了许多独生子女吗?否则中国社会怎会出现那么多“凤凰男”或“凤凰女”?
人类社会属性对家庭的影响
人,属于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究竟高级在哪里?高级在大脑思维,这样的大脑思维让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会用创造性的劳动使自己从猿进化到人,进入到文明时代。
其实人的文明程度与人的文化程度是两个概念。文明程度越高,远离自相残害的和平程度也越高,善良程度也越高,这样的人视野宽阔,安然接受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生命过程,知道如何从历史和自然的角度安排自己的人生。而文化程度只代表学历程度和技能程度,并不代表摆脱动物生存恐惧的程度。爱学习、勤思考的人,由于见多识广,文明程度高一些;而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文明程度也很好,中国有许多善良的工人和农民,就是这样的人。
战争中的滥杀无辜,生活中对爱护自己的亲人的极度伤害,经常被人们称之为变态。也许这种变态属于人类自然属性中的一种,可问题是,在没有发生生命危险的时候,在生存条件改善之后,人类中的某些人,仍旧会不自觉的选择类似螳螂的残酷生存方式。这是否因为人类步入文明之前的原始记忆,依旧保留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而使得某些人“人之初性本恶”?
对人缺乏信任,也许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但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并付诸行动。家庭环境恶劣、生活过于艰辛、接受到过多挫折……人类社会一不小心就会把人的动物原始潜意识激发出来,德国希特勒的每一项反人类行为,几乎都能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遭遇找到原因。人的动物残酷本性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从心理上抵触善良,把善良当成生活角斗中的愚蠢,恰好是让自己弱肉强食的机会。
一些信奉不择手段个人奋斗的人,从来就不肯相信,如果自己对别人善良,生存水平同样可以得到保障;甚至更不相信,朋友和亲人之间的相互满足、相互帮助,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人甚至丧失了善良的能力,居然在内心深处这样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别人的善良,使得自己获得以怨报德的机会,也许就能收获到更多的实惠……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遵循丛林法则的动物,原本就不生活在人类文明的社会法则中,哪里又有对错呢?
在和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不知人心险恶而过于善良;而在丛林法则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接受人类的文明和高尚,恰恰是在大吵大闹、你争我斗的野蛮环境中生活,才能使其轻松、亢奋而不必伪装。哪里又有对错呢?
问题是,如果在和睦环境下长大的和善年轻人,与在丛林法则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孩子组建了家庭,之后又不能做到思想认同,其结果,很容易对自己的家庭、以及父母的家庭造成一场噩梦。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不能改变,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人命悲剧。只要这样的极端悲剧首先发生在一位家庭成员身上,其他家庭成员必然要付出人生最大代价,结果是不同形式的同归于尽,没有一个赢家。小说《双面胶》已部分诠释了这种家庭悲剧。所以如果这样的婚姻已经出现,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家庭每一位成员都从灵魂深处省视自己,全都努力弃恶向善,努力在人类的文明时代,让自己的家庭也变成文明而高尚的家庭。否则万劫不复!
仔细观察,将动物丛林法则用于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的人并不罕见。如果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子女很难不成为这样的人。
缺乏家人关爱的孩子、没有及时获得关爱环境的孤儿,都是很难对人产生信任的孩子。他们由于不能克制内心深处深刻的动物恐惧感,所以在社会中生活时,也自然具有超常的防备心理。智力水平越高,自我保护的防备心理越强烈,这种过分的防备心理,常常会伤及无辜家人。这些人其实不是不知道善良的美好,而是不敢轻易让自己善良而再次受到不善良的伤害。因为这样的伤害,已经让他们在血缘关系亲人中得到过品尝,他们已经看够了人性的丑恶,又如何能轻易相信新的非血缘家庭亲人呢?他们不敢奢望自己有这样的好运,从此可以因婚姻关系脱离“丛林”而进入到文明的阳光中生活,所以如果要让这样的人恢复对善良的信念,只有靠新家人成员集体付出巨大而艰苦的努力,用最大的肚量、最善良的信任和最真诚的关爱去理解他、温暖他、保护他、改变他;而不是批评他、冷淡他、抛弃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家庭所有成员都是一个生命的战斗集体,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发生内斗,减少一个人都会让所有人付出很大代价。大家只有相互信任、抱团取暖,才能都获得幸福。
回想一下,那些经常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甚至触犯社会法律底线的人,哪一个不是将好端端的家庭闹得人仰马翻?哪一个不是对人类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即便是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当精神压力所带来的原始恐惧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马加爵之类大学生的杀人行为,许多高智商的毒品制作人,都不是用一句失去理智就可以解释得通。
关于当代家庭的自我保护
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繁育子女,子女反哺父母,既是人作为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人作为人类的社会属性。独生子女和双方父母,只要有其中一个人因为心理问题而触犯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其结果必然把三个相互关联的家庭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也只有一个,对孩子来说,自己的父母也只有一个,只要其有一人不痛快,必然闹得其他人都跟着无法正常生活。这样的连锁反应,使得父母与子女,甚至第三代,无一人能够成为幸存者。
尽管独生子女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但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孩子也解决不了,那么等待政府就更难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己做起,调整好心态,也许可以缓解许多看起来无法解决的困境。
解决困境的前提是,和睦符合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家庭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渴望生活在真正和睦之中。如果要缓解困境,那么首先就应该为生活减压,不让动物生存的丛林法则出现在亲人和家庭里。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的家庭最大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三点:
一是怕父母强势,干预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怕配偶父母因不满意自己而影响到配偶对自己的感情,最终影响到小家庭婚姻的稳定。
其实这样的认知是因为太年轻,对很多社会人际关系看不懂。
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很少考虑到父母,除非特殊情况,没有人会仅仅为讨父母喜欢或仅仅为了让对方照顾父母而结婚。但结婚后就不同了,许多善良的人会把配偶和父母都放在重要位置。父母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配偶,将严重影响子女对父母的感情;配偶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同样会严重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如果主要矛盾是父母,子女婚姻一般不会受到影响,而父母与子女依旧是永远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可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后者,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善良的孩子不能够长期忍受失去父母的关爱,同时自己也有与父母分享生活的感情需求。只要是善良的人,婚后的夫妻家庭生活就不再是读书恋爱阶段,配偶与父母,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年轻人必须学会接纳双方父母。
当然,如果夫妻不是真心相爱,婚姻没有爱情基础,而单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自然也就失去了接纳配偶父母的感情基础。年轻人如果真爱自己的配偶,就一定会有让配偶身心愉快的需求,怎么可能只接受配偶而不接受配偶的父母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吗?独生子女可以用对双方父母的态度,来考察自己的配偶是否天性善良。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却行之有效。
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家庭与孩子家庭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孩子夫妻不是短期合作社,就有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基础。孩子婚姻破裂,并不符合父母的根本利益。年轻人也会做父母,自己当了父母之后,难道会希望将来自己孩子离婚吗?当然由于性格不同,两个家庭在沟通之后也不一定完全融洽,但如果能够做到大家庭关系融洽,就可以使所有人的利益都获得到最大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程度,决定了与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远近。父母在这方面与孩子的感觉是一样的,思想不协调,生活习惯不协调,自然知道如果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父母有在社会上多年生活的经验,基本不需要孩子担心。
二是夫妻双方父母不能在小家庭获得“对等”待遇,从而担心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这样的担心几乎在每个小家庭中都存在,尤其是在建立小家庭的过程中,双方父母没有在经济上给予同等支持。获得父母支持较多的孩子很容易轻松愉快,甚至自觉或不自觉的要求掌握家庭话语权;而获得父母支持少的、甚至没有获得支持的孩子,往往开始的时候还对配偶父母心存感激,然后就转变为对自己父母的不满,接着又因对自己父母的不满而发展成自己都不敢承认的自卑。当自卑在自己付出努力后还无法达到平衡的时候,很容易转为一种病态的自傲,甚至敌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配偶父母,拒绝接受配偶父母的善意。因为担心或确实已经出现了所谓的“不对等”,敏感的人更容易陷入深深的“自傲”而不能自拔,经常会把心理阴影转嫁到配偶和配偶父母身上。
这是一种非常难受的精神煎熬,尤其容易发生在既聪明能干又有志气的人身上,自卑者羞于启齿,配偶往往不理解,成为夫妻为小事争执发火的潜在原因之一。
其实,只要孩子夫妻感情好,不是利益合作社,这个所谓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因为既然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都是自己父母的财产继承人,任何一方父母经济上如果出现了危机,善良的孩子就会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经济上抚养父母的责任。善良的父母,正常情况下都会在子女真正需要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如果没有支持,其中必有孩子不知道的隐情,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只要大家都是善良的人,父母支持与不支持,又有多少区别呢?
其实只要孩子建立了家庭,双方父母也就成了亲家,独生子女使亲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简单,有可能融洽和信任度更高,甚至三个家庭携手合作,相互帮助,组成一个相对经济独立的联邦大家庭。这就不仅需要孩子与父母之间相互沟通,还需要亲家之间的相互沟通,如果没有这种沟通,孩子的“不对等”心病就去除不掉,从人所具备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其对家庭关系的危害性,不必赘述。
三是害怕承担将来照顾父母责任的压力,提前疏远父母,不惜破坏两代人之间的和谐感情。
这样的精神压力一方面要靠社会进步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靠独生子女提高自身道德水准,认清照顾双方父母既是社会责任,这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有生性丑恶之人才会遗弃双方父母,现在的中国法律,子女如果长期不看望父母,老人可以学会使用“遗弃罪”来保护自己,让邪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
人毕竟不是普通动物,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这才构成了汉字“人”。独生子女到结婚时已长大成人、经济自立,父母帮助是情分而不是义务;而自己帮助父母,不仅是情分,同时也是义务。不能在成人后,有困难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把父母的支持当作天经地义的义务,而当自己没有困难的时候,就无情无义,对父母精神和物质方面需求置之不理。鸟雏长大,衔食哺其母,鸟儿尚且知道反哺,难道人类连低级动物都不如?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双方父母不仅生养了自己的孩子,而且对独生子女夫妻的婚姻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对独生子女夫妻两人何止滴水之恩?一个人如果连对双方父母的义务都不肯尽,完全以动物的丛林法则对待至亲,这样的人能让婚姻获得安全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像螳螂那样加害自己的配偶了。
其实独生子女也无需过分紧张,双方老人的身体各有不同,丧失自理能力也有先有后之别,如果独生子女的亲家之间也能够做到相处和睦、相互帮助,这样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照顾老人的压力,同时也更增添了老人的安全感。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有上述精神压力,其实父母的精神压力也不小。
父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提前知道独生子女将来社会生活压力究竟有多大,于是更加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无人照看管理。这样的担忧,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剧与子女共同生活或靠近生活的渴望。其实父母也知道,大家庭生活不如小家庭轻松,各有利弊,不可能两全其美。
如果子女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或靠近的条件,父母还有盼头,可是当子女有这些条件而拒绝父母的时候,足以让父母产生动物自然属性中的恐惧心理。这是一种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绝望,死的心都会产生。
父母还有一种更深的恐惧,就是怕自己的孩子配偶生性为恶,怕对方不是真正对自己孩子有感情,如果这样,一旦利益合作社解体,无论感情,还是事业和经济,损失都太大了。所以父母会用孩子配偶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孩子的婚姻基础是否牢固。
如果独生子女能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这两种的恐惧,就会知道其实双方父母都不可能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孩子的小家庭幸福,就是父母大家庭的幸福;同样,只有处理好与双方父母的家庭关系,小家庭才有幸福的基础。当然,父母也并不都是一样的,如果遇上了前面所说的动物丛林法则的父母,把自己孩子当成摇钱树,那是会深深危害到独生子女小家庭的。
小孩最怕父母离婚,怕自己没有亲生父母疼爱;老人最怕与子女不能成为一家人,怕自己没有亲生孩子关爱。老人与孩子的心理是一样的。可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都还年轻,往往心痛自己弱小的孩子而忘记双方父母也开始弱小起来。如果他们现在能够尽其所能善待双方父母,即便将来双方父母老无所靠,内心恐惧也会减轻许多。如果双方父母对晚年死亡之前的恐惧感压力减轻,精神便会放松,唠叨也就少了,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精神压力也就因减轻而获得了精神放松。小家庭多一两个人老人吃饭、睡觉,在上世纪我们那些年代还真是个基本生存的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时代,许多家庭已经不是问题了。
一个大家庭亲人之间的真正沟通,需要每个人都拿出实际行动,显示出自己的善良。父母都是过来人,什么坏事都见过,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往坏处想,不相信孩子的口头空头支票。而如果父母精神愉快了,独生子女也就不用欺骗父母,不会产生内心“不孝”的负罪感,压力反而减轻,夫妻感情越来越深。
当今中国步入老龄社会,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五零后家庭首当其冲。无论是子女用花钱送礼、送红包来剥夺老人的天伦之乐,还是老人被遗弃,家庭丑闻闹上法庭、让新闻界曝光,还是“凤凰男、凤凰女”新名词的出现,都是在逼着独生子女的父母唱高调“只要孩子过得好,不照顾我们也没关系”。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还能打肿脸充胖子,是因为真正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还没有到来,家庭内部矛盾还没有彻底爆发,随着独生子女家长逐步丧失生活能力,家庭矛盾将日益激化。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家庭所面临的残酷,将不亚于过去日本年轻人将老人背上山顶饿死。
我们不能坐等社会建立和健全养老机制,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恢复自己和孩子作为社会文明人的信任能力,恢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情,经常沟通思想,这样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家庭成为精神休息的港湾,使得现在的家庭生活变得愉快、轻松、文明和高尚。
(作者是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