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贯彻《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 以助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
——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中的信史文化重器作用
【摘 要】地方志不仅是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历史和现实最可信的桥梁、最权威的资信,而且是让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让各国相互理解信赖的“国粹”“国宝”,也就是说地方志则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的信史文化文化重器,方志工作者理应站在促进文化交流的高度,切实肩负起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神圣使命,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强传承、拓展传播,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有效发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权威资信功用,这不仅应该成为传统方志事业的新常态,而且应该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获得了沿线各国的广泛欢迎。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参与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搭建了东西方之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流的主要道路。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郑和下西洋,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今日“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成果。
那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呢?普遍的认知是实现“五通”,即:
建设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和印度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
发展贸易和投资,简化贸易程序,扩大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增加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强投资合作;
加强货币流通,促进货币互换,实行贸易本币结算,增强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设立金融机构为建设两条丝绸之路融资;
加强政策沟通,把两条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古人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作为强化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抓手,需要长期经营、精心策划、妥善运筹,其中“民心相通”尤为关键。“一带一路”的基础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互联互通,都是长远工程,如果缺乏沿线国家支持和民众认可,不可能建成,建成了也无法维护、运行。
如果说经济项目洽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手拉手”的有效载体,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连心”重要桥梁, 那么,地方志则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的文化重器。反之亦然,只有说服“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才能激发“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连心”,最终促成“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手拉手”。
首先,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必须充分认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桥梁作用
地方志不是为“一带一路”而生,但客观上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做了铺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志与“一带一路”可以携手同行,相辅相成:地方志是文明复兴的时代体现,也是中国魅力的生动写照。古丝绸之路播下的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友谊的种子,经地方志浇灌后生根发芽,再经过“一带一路”建设开花结果。“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地方志一脉相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因此为地方志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相对传统信史文化—地方志而言,“一带一路”既是历史的概念,更是现实的战略。而作为联系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桥梁之一,地方志、地方史、各种年鉴和地情资料是“一带一路”信使文化之重器,是文化软实力的硬基础,是继往开来中华文化乃至华夏文明传承和传播的权威工程、精品工程、传世工程。其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百科式的传承,能让人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看得到、见得着、零距离“一带一路”5000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多元化二三度创造生发传播,既能主导传递5000年文明的推陈出新,又能助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正能量的弘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材料和信史精品。
之所以说地方志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的文化重器,这是由地方志的性质和功用决定的。我们知道地方志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种以志为信、以志为鉴的认知方法,究其实质就是源于中国特有的方志文化存史、资治(资政)、教化(育人)的“三大功用”。
所谓“存史”就是保存资料,这是修志的基础,也是志书首要的最基本功用。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记述一方之人文资料和建设成就、发展变化。正如宋代著名学者乐史所言:“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其“述而不论”“存真求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性,使之成为一方重要信史。它还可以“补史之阙,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还原历史之本真,促进历史的发展。
所谓“资治”,现代说“资政”,就是为社会方方面面的治理提供依据和历史借鉴。这是地方志亘古至今最重要的功用,也是编写地方志的根本目的,史书上就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作为领导者只有对国情、地情或行业部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全面掌握客观事物的系统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要系统了解地情实际的最便捷方式就是利用地方志。地方志不仅能为从事综合性管理的各级党政部门领导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也能为从事专业性管理的各种职能部门领导提供服务,还能凝聚催化各种社会力量正确治理社会方方面面的共识,甚至为从事商贸开发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是:为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为各地开发地方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线索,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的地情信息,为防灾救灾提供重要史料,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自然、人文环境历史依据,为有关方面提供区域自然、人文景观信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谓教化,现代说“育人”,就是要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人文精神,这是地方志最为广泛的功用。在我国古代甚至把地方志上升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央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施政智慧,希望达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同理,新方志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反映了人文精神,这对于传承地方精神,教育新一代人爱国、爱家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必须有效发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权威资信功用
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资料、与其它地方自古以来交往的资料、历年气象灾害发生的资料、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资料。所有这些都为组织、参与或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地域特色形象,提供了有益的资信和借鉴。仅就我国而言,“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经过的是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些“家底”的历史和现状,经过古今志书一代代记录,为其传承传播提供了可能。人们从中既可洞见国情,又可见证民性。只有了解了这些“家底”,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多样性中的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地情,甚至于商情,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决胜千里。
地方志的三大功用,决定了它之于“一带一路”推陈出新是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这是因为,地方志不仅是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历史和现实最可信的桥梁、最权威的资信,而且是让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让各国相互理解信赖的“国粹”“国宝”。据统计,目前我国现存历代编修的旧志达到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在古籍的十分之一。而作为帮助顶层设计和地方领导“察国情”“别疆域”“辨风土”“量治情”“裨教化”的古今通鉴,非地方志莫属。如今,我国也已出版7000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2万多部行业志、部门志、军事志、武警志、专题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等,1900多种、1.5万多部地方综合年鉴,1000多种、7000多部专业年鉴,大量地情文献等,为各地发展提供了有据可查的参考资料。
特别是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首次将“史志不分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这不仅是“实化”了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条例》涵盖的传统地方志领域和范围,而且“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这一“史志合一”统管编修机制创新,是对传统史志学术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必将对史志文化“承前启后、开创未来”产生划时代的深远影响,也必将开创中国史志文化的新纪元。
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地方志工作者应登高望远,以贯彻《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契机,以助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进一步做强传承、拓展传播,有效发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权威资信功用。
一方面,应史志兼修,立体纵深,做强传承。
一是从今往后,各级方志部门应在全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的同时,重视地方史编修,将以往多由个人、团体主修的地方史转型为类同志书的“官书官修”,传承传史志正能量。同时,应把志史兼修横向扩展到行业、部门、单位,纵向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屯和社区。必要时,可适时启动国家《一统志》等总志编修,以期全面、系统地传承国家信史,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从地方史志中了解、吸取地方史志智慧、地方文化的同时,更宏观、更全面了解借鉴中国智慧和中华文化。
二是在“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中,全面、系统地开展旧志古籍整理,在各地编纂《历代方志集成》的基础上,启动前所未有的《中国方志集成》系统工程,将中国特有的方志信史文化历史与现实有序对接聚集,真正打造成代表中国创造、中华文化的精品,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和传播 。
另一方面,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拓展传播。
关键是应做到三管齐下:
一是将既有的史志成果通过精深加工、数字化、网络化,依靠地情信息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史志成果,共享史志文化。
二是编修综合年鉴、专业年鉴、行业年鉴,及时传播“年度百科”等最新地情、资讯,与时倶进助力于经济发展,即以志史传承历史,以年鉴地情对接现状。同时,弥补“隔代修志”的时效差,并为史志编修积聚时新资料。
三是全力打造以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百科全书式”资源宝库-“中国志库”和地情信息平台。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中国志库”+互联网,打造网络史志“一带一路”软实力, 为经济“一带一路”提供实时信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支撑,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 军营,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培养地方历史记忆,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实时有效传播,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在“一带一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资政”“商鉴”“教化”等重要作用。
再次,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必须切实肩负起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神圣使命
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工作者理应站在促进文化交流的高度,切实肩负起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神圣使命,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强传承、拓展传播,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有效发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权威资信功用,这不仅应该成为传统方志事业的新常态,而且应该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就要求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的史志工作者,应抢抓《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力度”历史机遇,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全面、系统地记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传承和传播尊重差异、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引导和帮助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以便有效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歪曲历史、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来蛊惑人心、蒙蔽群众的图谋。
也就是说地方史志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多样性的架构中,积极发挥联系历史与现实的信使作用,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主动为化解宗教世俗矛盾、民族隔阂提供历史经验和聪敏智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各民族共有文化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祖国统一的目的。
只有实现这种认同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接,才算史志工作者真正肩负起了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传承、传播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神圣使命。
正如美国戴维·S ·兰德在《国富国穷》中写道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东西,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完全不一样”。
何以不一样,史志会真实地告知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沿线国家和地区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也使中国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中获益。从而有效发挥地方志信史文化重器的权威资信功用,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