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报道说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是我国现存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其实,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还有一个人民公社,她就是地处藏北无人区边缘的西藏双湖特别区嘎措乡,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说:这里是西藏海拔最高的乡村。嘎措乡也应该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乡村。
新华社、人民网及中国西藏新闻网先后报道了嘎措乡走集体化道路、共同奔小康的事迹。下面先看来自新华社的一篇报道:
集体经济的现实色彩——探访藏北双湖县嘎措乡
新华网拉萨9月6日电(记者王军)记工分,分口粮,统一分配收入……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流行的镜头,对中国其他地方来说,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在西藏那曲地区双湖县嘎措乡,这些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位于西藏藏北深处的嘎措乡平均海拔4900米,地广人稀,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艰苦,通过全乡群众投票选择,这里一直实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模式。
走进嘎措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藏式安居房以及学校、卫生所、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小型活动广场。在雪山、湖水映衬下,这些现代化建筑与高耸的电信铁塔交相呼应,蔚为壮观,加上在湖边觅食的藏羚羊,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卷。
今年73岁的嘎措乡原党支部书记白玛说,嘎措乡之所以未搞家庭承包经营,是服从村民的意愿。1983年西藏掀起了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高潮,嘎措乡的村民们认为本乡搞不搞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果大家投票决定到底怎么搞,最终70%的票数支持继续坚持集体经营方式。
目前,嘎措乡实行的是生产经营按需分工、以岗评分、按质和量标准记分的按劳分配体制。全乡将村里的青壮年男女分成2人至5人一个小组,分别安排在牧场轮牧。在责任期,他们放牧牛羊的好坏、数量的多少都有严格标准,直接影响年底分配时的收入。
为避免吃“大锅饭”,乡里制定了有关集体生产经营的若干条款,仅工分制细则一项就多达240多个条目。另外,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可以选择织布、打酥油挣工分;身体不好的老人有专人照顾,同时也能领到适当的工分补助,孩子们在外就学也有相应的补助。
嘎措乡一村村委会主任普琼说:“我们这里实行集体经济30年了,一切都很好。每年年底我们聚在一起把工分算出来,按此把奶渣、肉、现金等分给每个人。工分多的家庭可以分到现金5万元。”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青壮年有所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这就是嘎措乡的现实色彩。
下面是新华社的另一篇报道:
藏北无人区边缘崛起小康示范村
地处藏北无人区边缘的西藏双湖特别区嘎措乡是西藏海拔最高的乡村。这里平均海拔52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3摄氏度,地广人稀,自然灾害频繁,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如果个体经营牧业,生产很难发展。通过全乡群众投票选择,这里一直实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模式。从2005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口支援嘎措,使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这个乡90多户牧民搬进整齐明亮的安居房,告别了祖祖辈辈使用的酥油灯,用上清洁环保的太阳能照明设备。全乡现已实现定居、通路、通电、通信和通广播电视。2008年,这个乡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5540元,成为藏北甚至西藏的小康示范村。
暑假里,儿童在房前玩游戏(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摄
这是一位牧民骑摩托车带着孩子串门。目前,这个乡的90多户牧民家家都有了摩托车(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资料图片:这是今天嘎措乡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住房(8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双湖县嘎措乡:“不毛之地”上的小康蓝图
对于西藏嘎措乡牧民来说,人民公社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经过多年的发展,“升级版”的人民公社制度为这个乡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图为嘎措乡乡长罗布占堆正在检查制作羊毛毯的原材料质量。 本报记者 扎西班典 王惠芳 摄
嘎措乡,地处藏北双湖县腹地,平均海拔5800米以上,旧西藏,被称为“不毛之地”。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里一跃成为双湖县乃至藏北高原最富裕的乡镇之一。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嘎措乡“保留”了人民公社制度
谁能想到,嘎措乡如今仍保留着人民公社制度,但这一制度经过升级、改造,让嘎措乡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
曾经的嘎措乡人民公社,现在是嘎措乡牧民经济合作组织。
1974年8月,那曲地区申扎县成立了嘎措乡人民公社。1975年,为缓解藏北南部地区草畜矛盾,申扎县嘎措乡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搬迁到现在的双湖县。
“这里过去是无人区。搬迁后,大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业的。”嘎措乡乡长罗布占堆说。
1981年,嘎措乡牧民告别了常年住帐篷和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住上了自己修建的土坯房,开始了定居生活。
1982年,随着草场承包政策的实施,嘎措乡人民公社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面临着解体的困境。当年,嘎措乡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投票,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仅靠单个牧户的单打独斗,无法有效开展生产,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甚至生存都会受到威胁。鉴于此,全乡牧民都愿意保留人民公社制度。
嘎措乡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好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有利于尽快实现富裕,有利于集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争取各类项目,有利于集体抵御自然灾害,有利于草场合理利用,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一句话:全乡上下凝成一条绳、聚成一股力,全力建设幸福家园。
“升级版”的“人民公社”,让“社员”享受更加公平的“工分”
在岁月的变迁中,嘎措乡人民公社制度与时俱进,经过了多次“升级”。目前,人民公社的管理条例有254条。同时,作为辅助条例,制定乡规民约34条。罗布占堆说,我们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乡牧民大会,就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牧民利益的条例,展开讨论并进行改革。现在,我们的管理条例比较完善,从牧民的吃喝拉撒到规范放牧、抗灾等等,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
应当说,时至今日,嘎措乡只是仅仅沿用了“人民公社”这个名称而已,实际上,该乡的运作模式基本上属于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范畴。在广大牧民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生产资料、人员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统一分配与多劳多得双轨制。同时,各种补充措施灵活多样:会手艺的有手艺分,搞市场经营的有经营分,教育工作者有教育分,搞管理的有管理分,甚至,对于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还有一定的补贴……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抓、户户能增收。
众人拾柴火焰高,嘎措乡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广
“2014年,我家年终分红6.7万余元,这还不包括实物分红,如果不参加人民公社,单靠我一个人,我家的收入肯定没这么多。” 牧民斯曲巴久说。
对于嘎措乡牧民来说,人民公社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大事小情全包,有事就找公社”是当地牧民公认的做法。就在最近,嘎措乡牧民顿珠江才在放牧时,突然腹部疼痛难忍,自己硬扛了一阵仍没有好转,他联系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立即更换放牧人员,并在第一时间安排人陪他前往拉萨进行手术。“如果没有人民公社这个大集体,也许我的小命早没了。” 聊起这件事情,顿珠江才庆幸不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牧民。看到牧民富起来了,看到乡里发展起来了,我们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罗布占堆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升级版”的人民公社制度为这个乡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全乡经济总收入从1976年的11万余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多万元,人均收入从3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牧户从60户发展到如今的115户。同时,该乡大部分牧民搬进了干净、明亮的安居房,告别了祖祖辈辈使用的酥油灯,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太阳能照明设备,实现定居、通路、通电、通讯和通广播电视,家家户户有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设备。
“现在的嘎措乡发展速度太快了,”罗布占堆说。2012年,该乡建立了糌粑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2013年,建立铁皮加工厂;2014年4月,嘎措乡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了那曲地区普若岗日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500万元;2015年,建立2个沙石场,还有正在筹建中的畜产品合作社和牧民施工队……
衣食无忧,吃穿不愁,牧家人生活甜如蜜
聊起生活上的变化,70多岁的原嘎措乡党委书记白玛说:“现在的生活什么都不用缺,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能有一双鞋子穿就不错了。现在,这里的孩子和城里人一样,都爱穿名牌鞋子、名牌衣服,每年还自掏腰包去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逛逛,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采访时,白玛正在宽敞明亮的家里喝着酥油茶、吃着卡塞(藏式点心)。“每家每户的安居房都有200多平方米,不仅有院子,而且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能抗8级地震。为了增加房屋的保暖性,房屋外层还设计了一层玻璃暖棚,采光和取暖都兼顾了。”他说。
“如今,牧家人的生活比蜜还甜,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白玛说。在白玛家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他今年参加双湖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时的代表证。“我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我为自己是草原牧民而骄傲,我愿意为家乡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谈起参会感受时白玛告诉我们:“今年,我一共提了6条建议,包括如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野生动物保护、牧民法律知识普及等等……”
7月,在内地已经骄阳似火的季节,嘎措乡依然还是一片冬天的模样,室外大风呼啸、寒气逼人,但是,白玛家暖棚里的花儿却开得分外鲜艳,传递着浓浓的新意,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牧区的希望,感受到了广大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记者 索朗琼珠 扎西班典 达次 谢伟 王慧芳)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