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广度、深度还是敏感度,都始终是我国改革大局的重中之重,因而有“改革突破看国企”一说。我们必须清楚改革目的是什么?
国企改革低于预期?不。与此前不断传闻国企改革方案即将出台最终却落空相比,机构几乎都认为此次顶层设计亮点颇多。
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围绕着国企改革的热议终于有了结果,那么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为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习大大给国企薪酬改革定调:水平适当,结构合理,规范管理,监督有效。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出台。这份文件字字珠玑,如何深入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文件纲领,指导工作和思路,与大家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就《指导意见》制定和实施有关问题,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国资委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张维迎的观点有很突出的倾向性,如果说这是学者为了引起注意的一种策略,可以理解。但如果真的认为国企改革应当遵循简单而激烈的逻辑,那就不应该了。
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候,在深化国企改革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的关键时候,习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指示,是把准方向、指点迷津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大的视野范围内去观察,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方向的前提下来推进。
国有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国之“重器”,不能一味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能搞“一刀切”。国企改革要从解决深层次问题入手,坚持公有制市场化方向为主导。
我希望一些决策部门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改革,不是合并、折分、贱卖国企,而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真正实惠。
地面突击力量、防空反导力量、海上攻击力量、战略打击力量……这些阅兵大牌究竟有多么强大?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骄傲背后凝聚了多少央企力量?有图有力量。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是国企重组直接的推手。央企重组是从企业国家需要出发,有多种要素起作用,也不光“一带一路”,这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最需要警惕的是,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者通过将市场经济的自由与社会政治的自由相割裂,使之成为互不干涉的两个体系,自由反而没能扩大,缩小将成定局。
总书记定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国企改革之“魂”。“三个有利于”标准既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目的,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目标指向、实践依据和检验标准,意义重大。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完全正确,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完全可以搞好的,对此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信心坚定。
一些人想尽办法压缩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存在的空间,找出一些所谓冠冕堂皇的道理,说什么国有企业应该退出完全竞争性领域。这是没有道理的!
“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灵魂,因为它抓住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行业、领域有差异,但管党治党不能有特殊。全党是同一部党章、同一套纪律,国有企业必须置身其中,同样要用纪律和规矩这把尺子去衡量,一寸不让。
中国正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框架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将国企视为其经济核心,这是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私有制市场经济”区分开来的关键的结构性特征。
习近平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
国企的成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是融为一体的。有了正确的方向,再经过作风和反腐洗礼,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国的国有企业一定能在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三次谈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吹风”。近期,类似的“吹风”还远不止这三次,在6月初举行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国企改革同样成为了主要议题。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