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水草地,一眼望不到边。这片泽国,遍布着红军长征的革命足迹,埋葬着众多红军的不屈英灵,诉说着一段悲壮史诗。
▲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修建在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的顶端,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山顶,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传承红军精神。
1935年,红军先头部队从松潘县毛儿盖出发,踏上了征服广袤草地的艰难历程。
在毛儿盖河畔,我们见到了藏族老人东巴。他身后一栋古旧的藏式民居,是他爷爷留下的“宝贝”。81年前,就在这栋房子里,红军紧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将两大主力混编成左右路军过草地北上,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沙窝会议”。
从外面看,房子下层是厚厚的土墙,上层搭出一个木制的阁楼,已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别看现在很破旧了,当时房子可是很新的,周围的土墙上还有壁画。”东巴老人说,当年爷爷一家三口住在这儿,家境比较殷实,听闻红军希望在此开会,就客客气气地开门接待。那段时间,来开会的红军吃住也都在东巴的爷爷家。
手擎着马灯,东巴老人带我们走进这栋老房子。
房子里分成了三层。楼梯既窄且陡,仅容一人通过,我们几乎是手脚并用攀爬向上。每踏一步,木板都嘎吱作响;五六人同行,竟感到地面微微颤动。东巴老人说,以前这里一层饲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则是供奉佛像。
“这就是会议室了,旁边是休息室。”循着东巴老人的目光,我们看到一个黑漆漆的小房间,如果不点灯,怕是伸手不见五指。当年的家具什物已不复存在,现在屋子里摆放了一张矮桌,几个树桩当作凳子。“当年开会的条件不会比这更好了。”很难想象,长征时中央就在这里,做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在这昏暗的房间里迸发出革命理想的亮光。
木制的阁楼上有两扇小窗,充沛的阳光一跃而入。窗外,群山巍峨,苍松笔挺,五彩经幡迎风飘扬,毛儿盖河淙淙而过,清澈见底。一尘不染的自然美景将屋前的五星红旗映衬得更加鲜艳。
1935年7月9日,中央红军进入毛儿盖,直到8月21日才离开。停留这么久,在长征途中实在罕见。根据当地红军史专家杨继宗的研究,红军滞留,是为筹粮,没粮不可能过草地。
在松潘县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还保留着一块当年红军筹粮时的木板“借条”。木板上依稀可辨:“这块田里割了青稞200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板可作为我们购买你们青(稞)……归来后拿住这块木板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在你们未兑得这些东西前,请保留这块牌子”,落款是“前敌总政治部”。红军终于在毛儿盖筹集到有限的粮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儿盖的青稞和牦牛,中央红军要过草地是不太可能的。”杨继宗说。
在松潘县川主寺附近的元宝山顶上,红军长征纪念总碑高高矗立。铜制的红军战士塑像,右手持枪,左手持鲜花,张开双臂呈“V”字形,如在欢呼。每当夕阳洒下余晖,纪念碑就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草地宿营(摘录)
草地的情景,使人怵目惊心!举目一望,茫茫无边,一片野草。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不辨东南西北。大家全靠从黑云里露出微弱的阳光,才能辨别前进的方向。夜晚的寒冷,尤其令人难耐。就是在帐篷里,如果遇上瓢泼似的暴雨,帐篷也挡不住。外面哗哗地下着雨,帐篷里也滴滴答答地漏着水。大家挤在帐篷里,怕把弹药和干粮弄湿了,有的顶着斗笠,有的撑开雨伞,背靠背地坐着,把弹药和干粮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没有帐篷的部队,风雨一来,衣服湿透,地面尽是水,同志们都急切地盼天快亮。每当熬过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的时候,有的战友就长眠在我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
▲日干乔沼泽位于四川红原县境内,是若尔盖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穿越草地北上的必经之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湿地公园。蜿蜒的栈道直通沼泽腹地,游客们行走其中并能亲身感受红军过草地的艰险。
▲红军长征的油画灯箱就安放在东巴家的旧屋中,东巴每天都会进行维护。
▲藏族老人东巴手擎马灯来到自家老屋三层的里间。81年前,他的爷爷将这座藏式民居借用给红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在这里召开沙窝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决策。
▲老屋如今已经改作沙窝会议会址纪念馆,东巴在老屋前种满了鲜花,欢迎大家前来了解长征历史。
▲红原县的很多地方都生长着一种碧绿色的野菜,当年红军过草地断粮,这种野菜成为红军战士充饥的“口粮”。因为这个原因,当地群众给野菜起名叫红军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