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爱吃什么?
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晚年一直照顾毛泽东,对他的饮食细节,颇为留心。据孟回忆,毛泽东很喜欢吃苦瓜,用鸭子肉炒了吃,还曾边吃边谈:“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房前屋后都可以种,好种也好活。有些人吃不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吃,从小就爱吃,就图它这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
毛泽东:口味一生不离家乡
戚本禹曾有一段记录:1966年5月12日,戚本禹、陈伯达与杨成武三人去西郊宾馆见毛泽东,“这时,护士长吴旭君给主席送来了早餐。我看到她拿着一杯乳制品,颜色淡黄。另有一个小碟,上面盛着几片烤馒头。后来吴旭君对我说,那乳制品是主席喜欢喝的马奶,加了点麦片”。戚本禹的评语是:“我们刚才在飞机上用的早餐,都远比它丰富。”
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晚年一直照顾毛泽东,对他的饮食细节,颇为留心。据孟回忆,毛泽东很喜欢吃苦瓜,用鸭子肉炒了吃,还曾边吃边谈:“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房前屋后都可以种,好种也好活。有些人吃不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吃,从小就爱吃,就图它这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
毛泽东不仅自己爱吃苦瓜,还曾用苦瓜招待末代皇帝溥仪。1962年的春节,毛泽东私人在颐年堂内宴请溥仪,邀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孝范作陪。当时正值困难时期,桌面上的菜不多,其中便有一道青辣椒炒苦瓜。毛泽东夹了一筷子青辣椒炒苦瓜,放在溥仪位前的小碟内,见他已吃进嘴里,便问他味道如何。溥仪早已辣出一脸热汗,忙不迭地回答说:“不错,不错。”
毛泽东的口味,一生都不脱湖南家乡,为了满足口腹之欢,甚至不畏细菌。
韶山农村的土产小菜霉豆腐,口味独特浓重,毛泽东对它特别偏爱。工作人员将霉豆腐拿去化验,结果大量细菌超标,便自作主张停止了霉豆腐的供给。一段时间后,毛泽东感到奇怪, 问起缘由,大为恼火地说:“哪个菜里没有细菌?我还是不吃菜好了。”后来,工作人员打听到京西宾馆一师傅制作的霉豆腐很好,化验之后,发觉比自制的要卫生许多,便改由京西宾馆提供给毛泽东。毛泽东对霉豆腐的正宗与否倒并不十分在意,能过一把瘾,便已足够。
周恩来的喜好不由自己
周恩来爱吃什么,还真不好说。以常理度之,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江浙风味当是他的最爱,他的厨师桂怀云是江苏人,即为明证。
“文革”爆发前,逢年过节,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必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顿“团圆饭”,周恩来下厨,桂师傅在一旁作指导,打下手。红烧狮子头是周恩来必做的一道菜,他的评价是:“这是我最拿手的菜。”
不过,最拿手不等于最爱吃,以周公处世之圆融、交游之广阔,似乎又不能将他限定在家乡风味这一方狭小天地里。亦有明证。抗战期间,少将龙飞虎曾是周公馆的馆长,对周恩来寸步不离,贴身保护。
周恩来不吃狗肉,遇到江西、湖南的“好狗之徒”总是远远避开。爱吃狗肉的龙飞虎就奇怪了:天下怎么还会有人不爱吃狗肉?于是做了红烧狗肉请周恩来吃,等到周恩来大口小口吃完,再挑明他吃下去的是狗肉。虽然一开始周恩来恶心欲呕,但渐渐地,便也习惯了狗肉,后来金日成常来华访问,周恩来多次设家宴款待,席上总少不了朝鲜人爱吃的狗肉火锅。可见周恩来的适应能力之强。
身为大国总理,周恩来吃什么,不吃什么,很多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可以说,带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有位北京饭店姓陆的师傅就讲过一个段子。那是上世纪60年代早期,中国和越南谈判的时候,地点就在北京饭店。周恩来的秘书或者医生常常会突然通知饭店的厨师“给总理搞点吃的”。
北京饭店的厨子们发现总理吃饭的性子相当急,不求好,但求快,最好一说吃,马上就能入口—周恩来爱吃炒的青菜,而且,喜欢有一点稀的。陆师傅发现这个规律后,总是提前准备好一些挂面之类的东西,同时弄好一个菜准备着炒。
他的解释是,周恩来的时间太宝贵了,等不起。
有一次,谈判从下午六点钟开始,一谈谈到半夜三点。周恩来一般下午一两点钟吃“早餐”,到这时候,已经十个钟头没吃东西了—准备好的汤面总理没有吃就进了会场。谈判一结束,秘书吩咐陆师傅加个菜。本来预备了一个蒜薹炒肉片,打算随时往上送,这下又加了一个焦熘头尾。
陆师傅把蒜薹肉片炒好,让秘书端了去,自己去做焦熘头尾。五六分钟做好了,端着菜直奔总理休息室。到了总理休息室,一碟肉片炒蒜薹已经吃没了,总理一只手按着份文件在看,另一只手拿着一块掰下来的馒头,蘸盘子里剩下的蒜薹汤汁来吃。哪怕仅仅是五分钟的时间,周恩来也等不及了。
此情此景,只能用三个字形容:饿极了。在担任共和国总理的二十七年间,周恩来到底有过多少这样的时刻呢?与轻松愉快地下厨做红烧狮子头相比,恐怕还是这样的时刻占绝大多数吧。
邓小平:羊角面包是最爱
在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本)第三十四章,作家毛姆笔下的主角到了巴黎:“一天早上,我正在工作,身上还披着睡衣。但是我的思绪却游移不定,浮想联翩。我想到布里坦尼阳光灿烂的海滨和清澈的海水。我身边摆着女看门人给我端来的盛咖啡牛奶的空碗和一块吃剩的月牙形小面包。我的胃口很不好,没能吃完。”
可能细心的读者会有所猜疑,这里的“咖啡牛奶”和“月牙形小面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 cafeaulait 和 croissant—cafeaulait是欧蕾咖啡,而croissant则是羊角面包
这位以画家高更为原形的主人公“胃口不好,没能吃完”的croissant,却是若干年后让邓小平铭记于心、五十年也不能忘怀的美食。
故事要从1920年说起。
那一年的9月11日,当时还是16岁少年的邓小平和其他200名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坐船到了法国,先抵马赛,继而到达巴黎。巴黎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他在施奈德工厂的轧钢车间当过轧钢工,在生产橡胶轮胎和橡胶雨鞋的工厂也工作过,还做过机车的司炉工,到餐馆里做过厨房帮手,直到离开法国之前,他仍在位于巴黎郊区比扬古尔的雷诺汽车厂做工。
有那么一阵子,邓只以牛奶和羊角面包果腹,久而久之,便爱上了羊角面包的味道。
等到50年后,也就是1974年,邓小平在美国参加完联合国大会,取道巴黎回国,还特地买了羊角面包和一些乳酪,回国之后,送给周恩来、邓颖超、李富春和聂荣臻等人—他们也都曾和邓公一样,留学法国,勤工俭学。
而周恩来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清苦程度较之于邓,实在是有过之而不及,饭馆聚餐,周恩来通常只点一盘蔬菜和几片面包,有时甚至只买面包和热水。
放到今天,这大概就像,几个非洲兄弟不远万里来到上海,连吃了好几个月的豆浆油条,便爱上了这种东方味道,回国之后,哪怕干出了一番“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事业,对油条也还是念念不忘,一有机会便买他几百根,狠狠解一下馋。
邓爱吃羊角面包,还可以从香港船王包玉刚女儿包陪庆的话中得到证实。
邓小平对包玉刚特别重视,包每次回国,邓必然接见。有很多人问包陪庆,你们经常到北京见邓公,总不能空手去吧,都送些什么礼物呢?包陪庆答道:“礼物是爸爸每次赴京见邓小平前,必定吩咐我准备的,你们猜猜,我们给邓公准备什么礼物呢?”谜底是羊角面包,没有一人能猜中。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带给邓小平的,是香港半岛酒店的羊角面包,诸位下次赴港旅行,不妨去感受一下“小平面包”。
(综合自《戚本禹:亲聆毛主席讲“五七指示”》、《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走下圣坛的周恩来》、《邓小平时代》、《包玉刚:我的爸爸》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